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探讨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时,需要将摹仿与表现、写实与写意、体验投入与理性控制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加以区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及其对"叙述法"的强调奠定了现代表现主义戏剧的基础,但他主张理性控制的"距离说"和强调社会功用的戏剧功能论则与表现主义美学格格不入.布莱希特的"距离说"借鉴自狄德罗等人的理性控制理论,它不能简单地被归结为"表现派","体验论"则不能简单地称为"反表现派".在探讨布莱希特美学思想时,需要防止将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简化为"表现派"、"社会行动戏剧"、"回归西方传统"等做法.  相似文献   

2.
布莱希特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从布莱希特与另一位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契关于现代主义的论争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布莱希特现实主义观的轮廓.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观,对于我们理解现实主义在20世纪的新发展,理解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的对立与融合,都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望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美学发展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在西方、传统、现代三方会谈的文化语境中 ,陈望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 ,建构起科学前瞻的美学体系 ,成为我国比较系统地勾勒出现代美学基本理论框架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美学通过对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代表的传统美学的超越,提出了自己的总问题。它反对一切形而上学式的解释,对人的解放以及如何解放做出了全新解答。在当代语境中,应当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以生产为核心概念,通过和不同美学观念的对话,重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革命性和历史性维度。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乃至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潮流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其人本主义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准确刻画这位诗人哲学家的完整形象.马尔库塞对"美学"作为"感性学"之原初意义的恢复与强调,对审美新感性的阐释,对审美形式、艺术的革命品性、艺术与审美的政治潜能与解放功能的推崇与挖掘,以及他对发达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猛烈批判等思想,可以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体系提供多方面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学术论争。其中三个最重要、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的论争、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论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性质问题的论争。在当前,汲取论争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休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如果仔细梳理20世纪20至40年代布莱希特和孔子及儒家的关系,便不难发现一条怀疑与褒扬交错并行的发展轨迹。20年代中叶布莱希特最早开始注意到儒家哲学作为道德和生命哲学的务实的一面。布莱希特和儒家的关系也同他与墨家的关系具有内在联系。布莱希特对孔子及其学说兴趣浓厚的集中体现则是他40年代创作的教育剧《孔夫子的一生》。通过对布莱希特近三十年吸收借鉴孔子及儒家思想主要情况的考查,我们有理由认为,孔子及儒家对布莱希特文学创作和文艺思想的影响是明显的,尽管布莱希特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表现出实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陌生化理论是其生产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布莱希特认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文学艺术的内在结构的变革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此 ,决定了布莱希特史诗剧和佰生化理论的基本特点是强调文艺对现实的界入作用。  相似文献   

9.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同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中国的梅兰芳并称世界戏剧三大流派。布莱希特十分推崇白居易。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尽管对于语言学和美学问题没有做过系统全面的阐述,但是在他们所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之中,语言(言语、话语)是实践的一种类型,在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中,福柯等哲学家明确地把"话语"作为"话语生产"或"话语实践"来运用,一些语言哲学家也指出了语言的实践功能,从实践的对象性、意向性、目的性、感性活动性等特点也应该把话语生产作为实践的一种类型。话语生产无论在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物质生产(人的自身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之中,还是在直接生产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艺术)之中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实践要素,尤其是在文学生产之中更是一种主要的实践要素。新实践美学揭示了话语生产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的中介性,从而发现了话语生产的审美本体意义,是对实践美学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1.
民俗是广大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物质与精神两栖性的生活文化。它的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表现出美的特性。尤其是人生民俗和信仰民俗的超越性功能,更为审美活动提供了同构超越的心理基础。民俗“内容”与形式结构的统一表现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生命活动不仅是原生态古朴民俗的基质,也是现代变异民俗的审美批判的基质,文艺民俗的审美价值表现在:浓染地方风采,创造独特氛围,建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广告在传播商品或服务的经济信息的同时,也传递着审美信息.广告具有审美价值.广告的审美价值产生于广告与受众即审美客体与主体的互动过程之中.广告审美价值的主要特征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合唱是人声的最高表现,和谐是合唱的审美理想,同一合唱曲目是多解的,指挥是合唱的诠释者和二度创作者,合唱服是合唱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简论客体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体性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古代西方的客体性哲学,它的的重要特征是把美当作某种实在,当作客体的属性,而把主体排除在外,在方法论上,客体性美学仅研究美的本质,而不关注审美。美学史上,古西方艺术是一种典型的客体性美学,它将艺术与美分离开来,在东方,早期辩证唯物主义也流露了客体性美学的倾向,它把美的自然性与客观性割裂开来。因为客体性美学只关注客观对象的性质,却把主体忽略了,这种美形态必然要被高举主体性的近代美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自然审美论     
天人之际是自然审美的文化背景,人类自然审美正沿自然与文化两端展开。天然(非人工性)是自然美对象的独特价值,生命则是自然审美的普遍性价值。自然美包括声色与意趣两个层次、对象与环境两大类型,对自然运行之道形而上的智慧领悟和对天地自然家园式的情感依恋是人类自然审美极境。自然审美是美学理论和美学史的历史与基础逻辑,重申自然审美价值,对当代社会重建天人精神性联系,维持新型天人和谐关系,具有广泛、深刻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口美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城邦国家人口规模及其构成的设想,到马克思的“人也要按美的规律采建构”的观点,以及之后出现的各种适度人口理论,都蕴涵着人口美学的思想和原则。事实上,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自古以来,就在不同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优生优育的人口美学实践活动。因而研究人口美学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人口美学理论(包括古代人口美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口美学思想、各种适度人口理论),二是人口美学实践(主要包括人口优化系统工程、计划生育美学、人口与市场经济的美学分析和预测等)。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关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相似文献   

18.
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的最新美学思潮,国际美学界在拓展美学疆域的基本路数上是一致的。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做的工作是呼吁美学回到日常生活,并将这种美学称之为"超越美学的美学",也就是超逾"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在波兰举办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上,当韦尔施重提"超越美学的美学"话题之时,却得到了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反驳,但伯林特要求美学走向环境与韦尔施主张美学回到生活其实是殊途同归的。然而,生活美学并不像艺术哲学和环境美学那样是由西方美学家提出并占据了主导的美学思潮。东西方美学家几乎共时性地提出了"生活美学"的理念,而且,中国美学传统自本生根地就是"生活美学"传统。刘悦笛邀请国际美学协会前任主席柯提斯·卡特主编的《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英文文集,就致力于在全球范围之内、在东西互动之间来共同推动生活美学的进展。刘悦笛指出生活美学是东西方异曲同工创造出来的,它有着东西方两种哲思资源,但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加以积极应对。赵强进而指出,晚明时期生活美学的要义就在于以"受用清福"为旨归的生活观念的生成,以营构艺术化、优雅化的日常生活情境、增进世俗日常生活的快乐为旨趣。  相似文献   

19.
审美疲劳作为一句流行词语反映时下的许多现象,实际上,审美本身无所谓疲劳,审美疲劳究其根本是身体里的欲望疲劳.这种偷梁换柱显示出时代的一种症候,即有意无意把肉欲和审美混淆.虽然审美的世界里包容欲望,但却不是单纯的欲望,而是对有精神的肉体和有肉体的精神的爱欲.对由此引起的大众文化里审美的平民性和平民化问题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