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珠海市老年人健康状况,分析珠海市老年人主要慢性疾病的相关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珠海市三个行政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543人进行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对老年人的主要慢性疾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珠海市老年人的慢性疾病排名前五位的是高血压(59.25%)、骨关节病(28.41%)、眼病(16.45%)、糖尿病(14.39%)和心脏病(10.84%)。珠海市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状况高血压、骨关节病和糖尿病低于全国水平;眼病和心脏病高于全国水平。行政区、性别、年龄、居住方式、食用鱼虾情况、是否主动获得健康保健知识、饮酒、吸烟、体质指数(BMI)、血脂水平、血清钙水平是影响老年人高血压、骨关节病、眼病、糖尿病和心脏病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四平地区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解吉林省四平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采用现场体检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地区1 059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现状进行调查。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其中慢性病患病率位于前五位的依次为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病、脑血管病。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包括吸烟、饮酒、饮食、睡眠、锻炼身体等。提出注重健康影响因素、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长春、四平两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现场体检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长春和四平地区1 946位老年人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两地老年人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四平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患病率位于前三位的分别为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老年健康影响因素包括吸烟、饮酒、饮食、睡眠、锻炼身体等。根据两地老年人的特点,提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一、调查地区的慢性病患病率 1.“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的有关概念 “慢性病”的概念:通过询问被调查者在调查前半年内,经过医务人员诊断明确为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半年以前经医生诊断有慢性病,在调查的前半年内时有发作,并采取了治疗措施如服药、理疗等。两者有其一者,即认为患“慢性病”。 慢性病患病率:调查前半年内调查的患病例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 2.慢性病患病人数、患病例数及患病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2012年吉林省9个市(州)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改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所有结果均采用复杂加权方法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基于抽样设计校正的Rao-Scottχ2检验。调查结果显示,80.2%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病率位于前三位的依次是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慢性病患者未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影响因素有城乡、性别、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等。建议扩大医疗保险范围,降低医药价格,提高社区医务人员技术和服务水平。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度,引导老年人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0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模型分析从事家庭老年照料对女性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从事照料活动使女性过去四周患病率显著提高5.51%200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模型分析从事家庭老年照料对女性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从事照料活动使女性过去四周患病率显著提高5.51%17.04%,自评健康状况"一般"和"差"的概率分别提高0.24%和0.10%。照料活动对于女性健康的影响存在城乡、家庭结构和居住模式上的差异。城镇地区女性从事照料活动对健康的影响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家庭中兄弟姐妹数量少于3人的女性因照料老年人导致过去四周患病率显著增加7.63%;对于与父母(公婆)同住的女性,提供照料使她们过去四周患病率上升6.66%;提供照料帮助还对不与父母(公婆)同住的女性有显著影响,使其自评健康水平下降7.41%。此外,高强度照料活动对健康的负面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运用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CLHLS)2002-2011年纵向数据,采用主成份分析,把社会参与分为文化组织活动和家事个人活动,分全国、城镇、乡村建立Cox等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中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显著影响死亡风险;在全国和城镇范围内社会参与程度高的老年人死亡风险显著低于参与程度低的老年人,分别低7%和15%;在乡村文化组织活动参与程度较高显著降低死亡风险,相比参与程度较低的降低8%。无论全国、城镇、乡村,健康状况较好、女性、年龄较轻、去年家庭人均收入较高、单独居住或居在养老机构、生病时的照料者是家人的老年人死亡风险显著较低,患有慢病显著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何斯  王德文 《南方人口》2006,21(4):28-33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取福州市鼓楼、台江、仓山三个区60岁及以上的社区老年人,采用入户调查方法调查了空巢老人躯体健康、生活自理能力(ADL)、经济状况、精神健康、社会健康5个维度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提示了福州市社区空巢老年人占老年人总体比例的39%,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由logistic检验得出空巢老年人健康状况受年龄、性别、原职业、是否赞成非家庭养老方式、锻炼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并提出改善空巢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老年人养老认知及养老需求。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通过入户面对面询问的方法对当地491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老年人进行自编问卷调查。结果:414(84.3%)人与子女居住;306(62.7%)人认为"靠儿女"养老比"靠自己"养老重要,490(99.7%)人知道家庭养老概念;443(90.2%)人认可"养儿防老"观念,"提高养老金"(67.2%)和"提供养老服务"(25.9%)是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访谈发现伊斯兰文化及民族传统文化在"养儿防老"观念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在养老金广覆盖的基础上,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老年群体仍然以"依靠子女养老"为主、"依靠自我养老"为辅,建议加大"新农保"政策宣传力度及政府财政支持,提高养老金水平及提供养老服务,切实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0.
《人口学刊》2018,(3):62-70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医疗卫生支出显著提高,疾病经济负担增长,这无疑给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经济压力。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探讨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需要深入研究老年人医疗费用支出的变化特点和趋势。本文采用国际通行的"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SHA 2011)对2014年吉林省65岁以上老年人群治疗费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费用源于公共筹资占55.58%,其次为家庭卫生支出41.83%;治疗费用居于前五位的疾病类型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内分泌、营养与代谢疾病;省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费用以门诊服务为主(84.6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费用中住院服务占比最高。研究结论指出,不同年龄组老年人群治疗费用的疾病分布存在集中性,老年群体缺乏有针对性的医疗保障项目,家庭自付比例较高,卫生资源机构配置有待完善。应积极发挥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职能,合理控制老年人群治疗费用,逐步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医养结合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健康受到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世界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的背景下,研究老年人特别是研究老年人口众多的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死亡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CLHLS)2002-2011年纵向数据,建立Cox等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发现了中国老年人的躯体功能对死亡风险有显著的影响,ADL、IADL和LOA/LOM好的老年人比差的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分别低了25%、18%和5%;另外,慢性病、性别、年龄、民族、城乡与区域、职业地位和主要收入来源、活动参与和生病照料者也对死亡风险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是制约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发展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国情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三重叠加的社会环境下,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问题亟待关注。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检验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的存在性和具体表现,以逐步检验回归系数法和KHB中介效应测度法检验数字鸿沟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客观存在,表现为城市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显著优于农村老年人。在身体健康方面,城市老年人健康得分比农村老年人高0.367分,互联网使用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为27.75%;在心理健康方面,城市老年人健康得分比农村老年人高0.306分,互联网使用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为15.17%。上述结果具有稳健性。互联网功能利用的差异为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形成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即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更多使用互联网健康促进功能,其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基于以上结论,社会各界应加快促进数字鸿沟的弥合,避免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以数字技术的正向功能为支撑、公共政策为必要保障,通过全方位的资源投入与支持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社会,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健康促进功能,使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状况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背景下,数字金融能否助力回流农民工收入增长,发挥数字金融普惠式作用,仍需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市级层面指数,结合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分析不同就业选择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回流农民工收入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影响回流农民工收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提高1%,回流农民工收入增长0.132%。且创业收入高于被雇佣收入。(2)个体和家庭变量、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地理特征均对回流农民收入变化产生影响。数字普惠金融三个维度指数(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程度)均能显著提升回流农民工收入。其中覆盖广度影响更显著。(3)空间异质性分析显示,我国东部地区、南方地区、华中和西南地区及经济相对发达的一线、新一线及二线等地区回流农民工收入受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更显著。(4)中介检验结果可知,数字金融能通过地方金融资源动员能力、社会网络及回流农民工职业选择等方式,影响回流农民工收入。本文研究可为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提高回流农民工收入,改善地区创业和就业金融环境提供相关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2~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农村老年人口规模、结构和失能率进行分析。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与比重将分别从2020年的9035.29万人和17.72%增至2035年的12438.23万人和33.14%。受年龄别失能风险降低和老年人口结构老化影响,农村老年人口ADL失能率将从2020年的5.76%降至2035年的4.92%。其中,男、女性老年人口失能率将分别从4.92%、6.55%降至3.79%、5.87%。农村失能老年人口呈现失能重度化和高龄化趋势。农村老年人口总失能率下降主要是年龄别失能风险降低所带来的轻度失能率快速下降的结果;中度失能率略有下降,重度失能率不断上升,中、重度失能率保持在4%左右。研究结论可为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到农村居民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流动人口的规模和范围持续不断扩大,在全国人口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流动人口依然保持了每年新增超过1000万人的快速增长。人口迁移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人口空间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基于第五次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系统分析中国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总体保持稳定,主导特征是高度集聚在东部沿海城市群。但是近10年来,内陆省份的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市区的流动人口增长较快,使流动人口分布呈现出从东部逐步向中西部分散、从超大和特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分散的趋势。近年来北方流动人口增长快于南方。省际流动人口规模占比从2010年开始持续下降,省内县际流动逐渐成为主导模式。人口流动由受经济因素单一驱动向受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共同驱动转变,公共服务机会和环境宜居等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多元化特征越来越突出,为未来推动市民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市民化政策需要解决落户“供给方”(城市)和落户“需求方”(流动人口)的空间错配问题。应从精准识别流动人口的群体和空间差异入手,制定差异化的治理策略和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