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利用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在假设2010年普查漏报率与1990年普查漏报率相同的条件下,再次估计了2005年以来中国的生育率。普查同队列人口的比较计算表明,1990年0~5岁人口漏报率高达7.7%。以此漏报率调整了2010年0~5岁人口,进而推算相应年份的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同时,又通过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之间的关系,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率,间接估计了2005年以来的生育率。这两种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虽有差异,但可以认为存在一致性,也进一步证实了以往一些研究使用不同数据和方法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估计结果表明,中国近期的生育水平不会低于1.5,很有可能在1.6左右的水平上。文章亦对研究假设和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由于缺乏健全的死亡民事登记和医疗登记制度,中国死亡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只能获得人口普查年份的数据,非普查年份数据只能用普查年份数据代替,这种替代法在使用中存在诸多不足,构建模型对非普查年数据进行估计是另一种可行的方法。本研究利用经过识别和有效性检验的模型,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和存活人口受教育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利用可得资料对19902010年期间非普查年份数据进行估计,得到更为有效的省级死亡人口受教育水平逐年数据。  相似文献   

3.
新疆人口从第三次人口普查到第四次人口普查八年间已有较大的变化,人口数量从1982年普查13081633人增加到1990年普查的15155778人,比1982年增长了15.86%,其中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由7795101人增加到9460152人,比1982个增长了21.36%,新疆汉族人口由5286532人增加到5695626人,比1982年增长了7.74%。然而总体上看,新疆人口的增长势头在下降。1982年人口普查出生率为29.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86%,到1990年普查出生率为24.67‰,人口自然增率为18.28‰,出生率下降了4.42个千分点。新疆人口增长势头的减缓是各种控制因素和人口学自身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正确估价各种因素对出生率下降所起的作用,本文采用标准化分析方法对新疆人口以及新疆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的出生率下降成因作一定量分析,并且间接评价新疆人口控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 继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国家统计局又组织了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称小普查)。两次调查的问卷上,都列入了有关死亡人口的项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公布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信息处理室计算了全国及各省1981年生命表,发表在《人口研究》1987年1—4期。198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987年1%抽样调查结果,包括了1987年年中分年龄人口数和1987年上半年分年龄死亡人口数。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估计出1987年全国生命表。然后,将1981年和1987年生命表加以对比,分析出我国自1981年至1987年间人口死亡水平从死亡模式的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人口出生水平是决定人口再生产变动和人口发展趋势的最主要的人口学因素。在死亡率已下降到比较稳定的水平的情况下,尤其如此。要控制人口增长,关键是降低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现就青海省妇女生育现状作一分析。一、青海人口出生水平的历史及现状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汇总结果,青海省1989年共出生103801人,出生率为23.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翟振武  陈卫 《人口研究》2007,31(1):19-32
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究竟是多少,这一直是个谜。本文利用中国一直独立存在的严密而周全的教育统计数据,来估计2000年人口普查中的漏报,最终估计我国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通过教育统计数据对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调整,重构2000年普查0~9岁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并将2000年0~9岁人口转换为1991~2000年历年的出生人数,进而估算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从推算和估计的结果看,我国1991年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之后进一步下降,低于更替水平。1990年代后期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7~1.8。  相似文献   

7.
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漏报评估及年中人口估计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王金营 《人口研究》2003,27(5):53-62
20 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称普查漏报率为 1 81 % ,据此推算漏报人口 2 2 91万人 ,然而 ,这些人口的性别、年龄等人口特征不祥 ,这给人们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带来非常大的不便。本研究就是在准确估计 1 990~ 2 0 0 0年分性别、年龄死亡概率的情况下 ,利用年龄移算方法对 1 990年和 2 0 0 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漏报率给予评估 ,并对漏报人口进行年龄、性别拆分 ,从而较为准确地估计得到 2 0 0 0年年中年龄性别人口 ,以为科研或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状况之用  相似文献   

8.
截止到199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发表,80年代全国大陆历年人口总数与自然变动指标,国家统计局都已公布。仅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0年代全国历年人口数与自然变动指标来分析,是不难得出80年代较70年代末人口增长控制呈反弹态势的结论。 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全国大陆总人口(以下特指全国人口)113368万,相对1982年人口普查时的全国总人口100818万,只要稍加推算,客观数值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1982年人口普查之后的历年全国人口数与自然变动指标普遍偏低。尤其是1988年至1990年的三年间,自然变动指标差异则更加明显。准确地推算两次人口普查间的历年全国人口数与自然变动指标,既是科学分析80年代人口控制的基本依据,也是80年代人口增长控制呈反弹态势的数据说明。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市镇人口比重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1990年7月1日大陆三十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市镇人口为296512111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23%.由于这次普查对市镇人口统计采用新的口径,因此与国家统计局以前公布的历年市镇人口比重显然已经不能衔接.人们免不了要问,为什么要改变统计口径?用新口径统计的市镇人口比重是否符合我国城镇发展的实际水平?  相似文献   

10.
<正> 一、80年代四平市人口增长的回顾与思考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90年7月1日零时,四平市总人口已达3020165人,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2737432人相比,八年间共增加282733人,增长10.33%,平均每年增加35342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2.4‰。8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我市的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与70年代相比,我市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及反映妇女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都有明显的下降,据统计,1981年至1989年八年间,我市因实行计划生育而减少了10%的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