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李渔戏曲理论由《闲情偶寄》中的《填词部》、《演习部》、《声客部》构成,被后世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最系统、完整的戏曲理论。李渔也被杜书瀛先生称为“筚路蓝缕的开创者”。对此,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体系地深入探讨,认为李渔戏曲理论是以“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的舞台表演为旨归,建构起了由剧本、演员、观众、舞台等戏曲表演元素组成的以编剧、演剧与观剧为一体的戏曲表演理论体系。从而揭示出表演是李渔戏曲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清代戏剧家李渔把竹笋提到“蔬食第一名”的高度,他在《闲情偶集·饮馔部》中说:“凡食中无论荤素,皆用竹笋调味,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要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 以上所引,见2004年3月5日《江南时报》A24美食休闲版《古今名人赞春笋》一文。 但所引书名似有误。 李渔(1610-1680),字笠翁,浙江兰溪人。所著《闲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包括词典、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8部,共234个小题,内容相当丰富,其中不少篇目是精彩的随笔或小品,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情趣,无疑是一部寄情之作。清代余怀写有《闲情偶寄…  相似文献   

3.
"立主脑"是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戏曲创作的重要理论,但对于"主脑"一词的解释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李渔《闲情偶寄》中所言"主脑"是作者在构思时所确定的中心人物及围绕其发生的关键性情节,是左右故事情节发展的枢纽。只有借助"主脑"才得以聚焦其他人物、其他情节,也才能整合出优秀的剧目。  相似文献   

4.
《闲情偶寄》是李渔的一部寓“庄论”于“闲情”的“闲书”。作者在《凡例》中的表白半是矫情、半是真言。矫情者谓李渔出于避祸目的,故意说给当政者和正人君子者流听;真言者谓在艺术形式和审美作用方面,李渔真想避免“庄论”“正告”而用“闲情”笔调以增文章魅力。他继承明代“性灵”小品传统,着意言事、抒情,使《闲情偶寄》成为一部用生动活泼的小品形式、以轻松愉快笔调写成的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著作。取代一般理论文字的书卷气甚至道学气的是该书平易近人的人情味和浓重的“市井”气、“江湖”气。该书内容丰厚,力戒陈言、追求独创,影响甚深甚远,版本繁多,流布广远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李渔戏剧美学论著《闲情偶寄》中关于戏剧艺术的教育功用,并从其教育的主旨和“寓教于乐”的手段上给予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的保健疗疾之道颇为大胆出俗,独具特色。在其所著的《闲情偶寄》中,有六段谈及保健疗疾的小品,名为《笠翁本草》,突出阐明了他的保健疗疾之道。员.酷爱之物是良药:李渔患病,想吃杨梅,而医生告知其妻,  相似文献   

7.
《声容部·治服第三》“治服第三”三款议首饰美和服装美,这是《闲情偶寄·声容部》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在正文之前的小序中,李渔谈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服装的文化内涵。人的衣着绝不简单地是一个遮体避寒的问题,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李渔通过对“衣以章身”四个字的解读,相当精彩地揭示了300年前人们所能解读出来的服装的文化内容。李渔说:“章者,著也,非文采彰明之谓也。身非形体之身,乃智愚贤不肖之实备于躬,犹“富润屋.德润身’之身也。”这就是说.“衣以章身”是说衣服的穿着不只是或主要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遮蔽…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潮及仕途的不顺催生了一批文士编辑出版家,他们既从事文学创作又跻身编辑出版行业,李渔便是其中的一员。李渔一生编辑出版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在编辑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渔力求创新、以读者为本、注重寓教于乐的编辑理念,使他以及他的书坊芥子园编辑出版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具有极高的文学、文化价值,在当时为他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和经济收益,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芥子园画传》(《芥子固画谱》)、《闲情偶寄》以及“四大奇书”等让后学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9.
李渔的《闲情偶寄》在我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园林美学上的成就也渐渐引起了重视。其实,在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或相通之处。“代山代水”与“代言”,对于李渔来说,都不过是逃避现实,以寄托文人梦想的家园;而“贵自然”、“尚奇求新”、“通变”,又是李渔在园林美学与戏曲理论上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0.
李渔是清代著名的戏曲评论家,他写了本杂若《闲情偶寄》,谈到戏曲的结构、音律、宾白、表演、唱腔等问题,其中有不少超越前人之处,例如“立主脑”的问题,在我国古代戏曲理论中,确是不同凡响,议识新颖,见解独到。何为“主脑”?李渔这样写道:“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  相似文献   

11.
李渔戏曲理论由《闲情偶寄》中的《填词部》、《演习部》、《声容部》构成,被后世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最系统、完整的戏曲理论。李渔也被杜书瀛先生称为"筚路蓝缕的开创者"。对此,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体系地深入探讨,认为李渔戏曲理论是以"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的舞台表演为旨归,建构起了由剧本、演员、观众、舞台等戏曲表演元素组成的以编剧、演剧与观剧为一体的戏曲表演理论体系。从而揭示出表演是李渔戏曲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李渔以“一人一事”为“主脑”的剧情结构理论,突破了戏曲“首重音律”的惯例,揭示了这一文体的基本规律及其艺术蕴藉。然而,李渔以之分析《西厢记》之“主脑”的“一人”为“张君瑞”,“一事”为“白马解围”的观点,却不尽合乎情理。其实《西厢记》所立“主脑”之“一人”当是“崔莺莺”,“一事”当是莺莺的“自主择婚”,并以此建构“许婚”与“望配”、“赖婚”与“私会”、“改配”与“团困”的三组二元对立剧情结构。  相似文献   

13.
<正> 李渔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他继承了我国清代以前戏剧理论的成就,并结合舞台演出实际,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填词”和“演习”方面的经验,写出了《闲情偶寄》这部理论著作。李渔曾经长期进行戏剧活动。他既是编导,又是演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闲情偶寄》中对戏剧语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这些见解很多是符合戏剧语言规律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4.
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也是一位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集《十二楼》被推崇为“清代小说之冠”。本文从作品的求变创新、大团圆结局、通俗感人等方面,探讨了李渔小说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5.
《李笠翁曲话》是我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曲理论的专著。它成书于清康熙十年(1671)。《李笠翁曲话》(以下简称《曲话》)这一书名,是一九二五年曹聚仁从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摘取“词曲”、“演习”、“声容”三部刊印时代拟的,一直沿用了下来。它的作者李渔(号笠翁),是我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同时,更是一位杰出的戏曲理论家。他的剧论在我国戏剧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中国式的  相似文献   

16.
<正> 李渔对戏剧美学的建树有目共睹。但他的园林美学也有很丰富的内容。他与明清许多文人一样,“牢骚寄声伎,经济储山林”,自诩生平有“辩审音乐”和“置造园亭”两绝技。他出身于一个“园亭罗绮甲邑内”的富有之家,“生平锢疾,注在烟霞竹石间”,泉石经纶满腹。他的《闲情偶寄》模仿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的格局,也分八部,其中《居室部》、《种植部》、《器玩部》体现了其造园艺术的审美理想。李渔还是一个园庭建造艺术家,亲自营造过伊园、芥子园、层园,并帮助龚鼎孳设计过绿野堂  相似文献   

17.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的小说、戏剧在清初流传甚广,颇负盛名.而李渔的最大贡献是在戏剧理论研究上作了筚路蓝缕的开创工作.他的《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是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戏剧理论专著,在中国戏剧理论发展的途程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李渔的戏剧理论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长期以来,对这份历史遗产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闲情偶寄》评点杜书瀛《结构第一》前言《闲情偶寄》既然是谈“闲情”的“闲书”,则人生中凡“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外而涉及所谓“闲事”、“闲情”者,无论饮食、起居、谈天、说地、游玩、娱乐、颐养、保健、戏曲、音乐、园林、山石、字画、骨董、种花、养鸟、...  相似文献   

19.
"尖新"二字,历来在文学上褒贬不一,而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论的"尖新"与"纤巧"之义等同,区别于一般文学理论概念,具有新奇巧妙、生动不陈腐等意蕴,趣味十足,令人眉扬目展.以《风筝误》为例,"尖新"主要具有关目之新巧,叙事结构之精密,喜剧语言之机趣畅达,人物形象之鲜明可感四个方面的含义.李渔所推崇之"尖新""纤巧"立足于戏曲文本创作与舞台演出两个形态,同时与《闲情偶寄》其他创作细则如"脱窠臼""戒荒唐""贵浅显""重机趣""语求肖似"等要求有着紧密联系,具有自身独特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李渔一直是难以获得定评的古代文化名人,而且持论各方常常观点完全相左。钟明奇先生在《重评李渔“帮闲”说》一文中,重申了鲁迅先生的著名论断。但从钟先生所列举的论据来看,仍然存在明显漏洞,结论值得商榷。理解李渔这样的文化存在,必须秉承“了解之同情”的原则。回到明清易代时的生存时空背景,李渔非但不是无耻可鄙之人,相反他是一位为谋求独立生活、自由思考而执着坚持的勇士,是晚明个人主义思潮真正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