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圣陶是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始终情系教育、献身教育的著名小说家,他写于 20年代的著名长篇小说《倪焕之》不仅成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走向成功的重要信号,而且也是他的教育情结和历史感受的艺术释放。本文探索了叶圣陶的教育情结与主人公倪焕之的心灵变迁的关系,着力透视了主人公的精神典型意义,并揭示了小说在艺术上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关于民国教育的文学想象与文学书写中,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是无法绕开的一部重要作品。叶圣陶正是通过《倪焕之》对民国政治、民国教育以及在此历史大潮裹挟下的个人命运进行的文学想象与文学书写,展现了历史蜕变的艰难历程。在《倪焕之》这部小说中,叶圣陶在民国教育视阈下对女性困惑和代际冲突的文学想象与文学书写,不仅使其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文学魅力,而且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书写的一个基本范式。无意于成为作家的叶圣陶,却开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先河,成为中国文学史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存在,其内在的缘由值得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現代教育史的角度看《倪焕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倪焕之》是一部现实而生动的中国现代教育史资料“我的小说,如果还有人要看的话,我希望读者预先存这么样一种想法:这是中国社会二三十年来一鳞一爪的写照,是浮面的写照,同时攙什些作者的粗浅的主观见解,把它当文艺作品看,还不如把它当资料看适当些”。这是叶聖陶在其《叶聖陶选集》的“自序”中一段谦虚而朴素的自白。如果说这段自序对于他的短篇小说来说是有道理的,那么对于他这部成功的长篇小说《倪焕之》就具有更实在的意义。当然。《倪焕之》和作者的许多短篇小说,首先还是应当作为文艺作品看待;其次,也可以当作有价值的现代史料看待,尤其是作为现代教育史料看待。《倪焕之》的内容,是通过小说中主人公倪焕之一生的生活历程和思想变化,反映了从“五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倪焕之》,是叶圣陶的重要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作品描述了富有革命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倪焕之,怎样受时代壮潮的激荡,又怎样从希望——奋起——失望——再希望——再奋起,直至幻灭的过程;这就明确地告诉人们:“倪焕之”式的革命道路是走不通的。而长期以来,不少评论者认为倪焕之到上海后,思想有了质的飞跃,是“从埋头教育到群众运动,从自由主义到集团主义”(茅盾《读(倪焕之)》),是“由最初的改良主义性质的教育救国,到后来转向  相似文献   

5.
1929—2009年长篇小说《倪焕之》的接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视野:扛鼎之作、教育—革命小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现代人状态。由于接受的标尺不一,"扛鼎之作"仅成为文本时代性的一个表称尴尬地存在于《倪焕之》的接受视域中,是否具有这一特性至今悬而未决;"教育小说"则多着眼于文本所展示的教育内涵,不免偏离文学的审美轨道";革命小说"又将文本的审美意涵维系在革命的意义上且过于理念与主观;"教育—革命小说"时过境迁视野不再。顾彬的"现代人状态"视野将小说放入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语境中,从现代性的视域审视中国人在现代观念的冲击下产生的现代人状态,使《倪焕之》获得了全新的解读,为《倪焕之》的接受打开了新疆域。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本细读法,重新审视<倪焕之>,认为<倪焕之>作为一部现代经典长篇小说,代表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心灵叙事传统,绵延呈现出20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集体性的一种激进性心理状态,即急切狂热坚定地追求理想,表达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对自我价值的焦灼寻觅和痛苦抉择,其叙事特征和心灵书写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它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日益破败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末世广阔的社会生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斗争,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8.
抛开表层的、具体的历史时间,以乡镇和上海两个地点为分节点,《倪焕之》的时间可分为三段,在三个时间段中,主人公各完成了一个希望—失望—希望的过程,三个过程的循环构成小说的深层结构。通过这一深层结构,《倪焕之》既暗示了20、30年代作家们为了希望进行失望书写的创作心理,也为现代文学史塑造了一个浮士德式的执着追求的主人公形象,同时隐喻了中华民族100年不懈追求的苦难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倪焕之》超越了同时代那些沉浸于书写失望的小说,具有了形而上的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9.
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贵族革命运动高涨时期,格里鲍耶多夫完成了得力剧作《聪明误》(又译《智慧的痛苦》)。他因此被誉为写喜剧的莎士比亚,和俄国现实主义喜剧的奠基人。他的喜剧《聪明误》被称作是一部真正的《神曲》。 《聪明误》一剧,从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和十二月党人运动汲取了激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二十年代俄国新与旧两种世界观、两种社会势力和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斗争,以及当时整个莫斯科的图景——它的时代精神、历史时机和社会风尚。同时,它以雷霆万钧的愤怒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知识分子们以“匹夫有责”之精神,探索寻求强盛国家、改造社会的道路——叶圣陶的小说《倪焕之》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雨。在知识分子们普遍的反抗、逃离中,倪焕之的追求(行为)有其普遍中的特殊意义。“失败-构建-失败”的模式本身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们、也包括作者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先生曾对其长篇小说《围城》作过多次修订,其中1980年所出的"重印本"对此前版本改动最大。该书的修订客观地反映了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中国语文现代化进程。对其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中国语文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该书的修订看,中国语文现代化至少包括如下内容:语言共同化、文体口语化、汉字简省化、词形规整化和格式清晰化。  相似文献   

12.
论叶圣陶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圣陶是我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著名的小说家和儿童文学作家。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四三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另外,还有一些小说收入散文小说集《脚步集》和《西川集》等书中。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是知识分子,特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中的一个大的流派.虽然这一思潮正式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并在国际舞台上发生较大影响,是在五、六十年代以后,但它的初步形成,则是在二、三十年代.本文试图对它的由来和发展,作一历史的介绍和分析.一、发端于对中、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原因的探讨人们公认卢卡奇、柯尔什和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问世于二十年代初期的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柯尔什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等是早期"西方马  相似文献   

14.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短篇处女作(在此之前,他只写作长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中国著名作家丁玲的成名作。这两篇小说几乎是同时问世的:前者发表于一九三0年,后者发表于一九二八年。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相交的那一段岁月里,美国的一个男作家与中国的一个女作家不约而同地写了一个女子自由恋爱但又终于失败的悲剧故事,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日本现代历史小说大家海音寺潮五郎,在中国历史题材创作方面也颇有创获。他的长篇小说《蒙古来了》是表现13世纪中日关系及国际关系的具有广阔世界视野的大作;以中国古代史为题材的短篇集《中国妖艳传》和《中国英杰传》,表现了他对中国历史人物的独特理解;在1960年代日本社会流行的“孙子热”中应运而生的长篇小说《孙子》,却不逐时流,表现了宁静致远、激流永退的人生追求,从求诸于内、自我修养角度把握了孙子及中国兵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枕中记》是中国唐传奇中的著名作品,《九云梦》是朝鲜李朝时代(相当于中国清朝康熙年间)享有盛名的长篇小说.这两部小说虽然产生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但都是以写梦境为主.根据对这两部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设置,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枕中记》对《九云梦》的影响,从而反映出中韩两国文学上相互交流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7.
以往学界认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的创作高潮时在两头,即“五四”时代和40年代,30年代则相对沉寂,其实这是一种假象。当我们系统梳理大革命前后及30年代的知识分子小说时,就会感到它的繁荣和多种视角的同时并存。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人生历程的展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知识分子意识与立场也得到了强化。同时重新估价了《倪焕之》、《二月》等作品,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巴金在旧中国的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写出了二十部中、长篇小说,七十多篇短篇小说。其中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家》。这部作品在三十年代出现,应当说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新的收获。它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达到了新的水平。文学是表现人的艺术。它的主要任务是典型人物的创造。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觉新是他花费笔墨最多,刻划得最为感人的艺术典型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人物看法很不一致,褒扬者甚少,贬斥者甚多。  相似文献   

19.
一个普通的矿工,遵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的方向,一手拿镐,一手握笔,朝气蓬勃地跨上社会主义文艺阵地,写起长篇小说,反映本阶级英勇斗争的历史,歌颂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这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矿工向春同志的长篇小说《煤城怒火》,努力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以浓郁的战斗生活气息,生动、朴实的艺术语言,在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比较成功地塑造了朱大顺这个"特别能战斗"的矿工英雄形象,歌颂了我国煤矿工人在抗日战争中同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20.
《伤逝》、《倪焕之》、《围城》等作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五四至20世纪40年代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子君、金佩璋、孙柔嘉等知识女性追求情爱勇敢、执着但难逃失败的宿命性悲剧一方面反映了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及她们自身思想性格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围城心境对婚姻生活的潜在影响。婚恋生活中的围城心境,既源自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也呈现着弃旧图新的人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