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职业女性人口就业环境和就业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女性人口就业环境和就业特点作了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在回顾历史、总结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女性人口就业环境和就业特点进行了展望。最后,针对目前中国女性人口就业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21世纪中国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芳 《西北人口》2002,(3):37-39,8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本文在分析中国21世纪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非正规就业有三种学说渊源国际劳工组织的贫困就业理论、刘易斯-托达罗的二元经济理论、哈特-法伊格的制度边缘理论.非正规就业是社会边缘人群在制度边缘的就业,是发展中国家高失业率与非正规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就业与失业之间的缓冲层.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失业问题日趋严峻,作为促进就业的一项措施,上海市在国内率先引入非正规就业的概念,不少地区随后响应.中国移植的非正规就业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正规的非正规就业,为了就业而就业,面向社区的就业.中国非正规就业的未来发展应该坚持以正规化为目标,拓宽从业许可范围,减少政府的过度保护,抑制政策投机行为,从长远考虑还应与户口制度改革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西方发达国家的就业促进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城镇失业率迅速上升。西方发达国家在就业领域 ,都曾经历了失业率上升的发展阶段。为降低失业率 ,各国采取了不尽相同但却切实有效的就业促进措施 ,积累了丰富的就业促进经验。中国也可以借鉴这些就业促进经验 ,以期逐步降低失业率  相似文献   

5.
工资变动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部门就业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劳动经济学的派生需求理论,证明工资通过4个渠道对劳动力就业造成影响。文章的实证分析表明,工资水平的上涨对于中国制造业出口部门的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国制造业的产品需求弹性对工资就业效应虽然产生负向影响,但效果并不明显;其他要素的可替代性高有助于促进工资的就业效应;在中国制造业出口部门其他要素的供给弹性与工资的就业效应负相关;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例作为影响工资就业效应的主要因素,对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浅析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转轨时期 ,就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 ,非正规就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新途径 ,必将成为我国就业政策的首选。文章着重介绍了非正规就业的理论、特点、正功能 ,参与群体和领域 ,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是我国及国际社会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世界多级化趋势愈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和中国劳动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研究中国劳动就业问题更具理论探索和现实意义.通过对金融危机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的分析,为更有效的促进就业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人口学刊》2015,(6):103-110
刺激消费、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及提升出口是当前我国落实"稳增长、促就业"目标的主要调控手段。本文聚焦中国各主要经济区域的就业问题,尝试定量研究这些最终需求对区域就业拉动作用的大小、空间分配和拉动效率。具体采用劳动力扩展的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labor-extendedly MRIO)模型,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域,最终核算出2007年中国八区域最终需求的就业拉动情况。结果表明:位列前三名的中部、西南和东部沿海区域的就业拉动量之和占全国就业总量的48.35%,说明该三区域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就业效果明显;对外出口的拉动效应占总量19.15%,低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相比于消费和投资,对外出口就业拉动作用明显偏弱。各区域就业拉动效应的诱发和承接情况差异较大,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劳动力容纳密度相关。中部、西北、西南三区域最终需求的就业拉动效率高于全国水平,而京津区域及外部出口就业拉动效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25%,表明我国的促进就业政策应适当向上述三区域倾斜并且应专注于扩大内需,以达到更强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就业与就业促进问题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劳动。在中国的产业大军中,农民工数量在迅速增长,农民工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由于户籍等原因,作为就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比城镇劳动力面临着更大的失业风险和保障缺失。他们的就业状况究竟如何、他们参加失业保险以及受到就业培训的状况如何,如何促进农民工的就业是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就农民工的就业与就业促进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传荣 《南方人口》2004,19(3):41-45
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就业对于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意义重大。在分析中国开放、全球化推进与中国劳动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促进就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