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浒》中的宋江在浔阳楼题的“反诗”中有这样一句:“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果真“要做一番比黄巢更大的事业”吗?否。只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看一看黄巢起义的英雄业绩,就可以搞清楚宋江“笑黄巢”的反动立场及其丑恶灵魂。谁是英雄,谁是奴才;谁是革命派,谁是投降派,便泾渭分明、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2.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莲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在浔阳楼写的这首所谓“反诗”,是作者着意颂扬宋江的用心所在。这首诗集中地暴露了宋江的丑恶灵魂及其上梁山后必然推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反动本质。我们剖析投降派头子宋江,很可以从这里开刀。  相似文献   

3.
晁盖与宋江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毛主席又说:“《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毛主席的指示,如一支利剑,击中了《水浒》的要害;似一面明镜,照出了宋江的原形;象一盏红灯,为古典文学和其他各  相似文献   

5.
清代康熙年间辑集的《御定全唐诗》九百卷中,收录有相传为黄巢写作的《题菊花》、《不第后赋菊》、《自题像》诗三首(见《全唐诗》今本第733卷),此后,不少的唐诗选本乃至中国文学史沿袭了这一看法。“四人帮”利用评《水浒》,大搞阴谋文艺和影射史学,曾抬出所谓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诗当棍子,说什么:“唐末著名农民领袖黄巢写过一首冲天(菊花)诗,而宋江的江州‘反诗’中,曾有“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句子(见《水浒传》三十九回)……”。并说:“宋江在菊花会上唱的调子(见《水浒传》七十一回)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指出:“《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子一百○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毛主席对《水浒》的批判,深刻地揭露了《水浒》宣扬投降主义路线的本质,明确指出了宋江搞投降主义的真面目,为我们从根本上分清《水浒》中两个阶级的对立、两条路线的斗争和两种相反的道德观念指明了方向。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反映了梁山起义军内两个阶级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7.
“水浒”,是描写北宋末年一次农民起义的故事。宋江,是这次农民起义的首领,而在作品中又是被主要描写的人物。因此,宋江问题,关系着整个“水浒”这部作品问题,关系着作品中所描写的农民起义这个事件问题。宋江同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一样,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是“妇孺皆知”的。宋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说法不一致。有的说,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他领导梁山泊起义农民所做的事情,完全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不是为了别的。一开始就在封建统治政权之中当小吏,他盼望着一步一步爬上去,目的在於更多的为封建统治阶级出力。由於某些“奸臣不?”,被迫走上梁山。上了梁山,反“贪官污吏”,在於建功立绩,以达朝廷“中用”,好来向他们“招安”。由於他的积极追求,结果受了“招安”。受了“招安”以後,一连  相似文献   

8.
<正> 怎样评价《水浒传》中的招安,是对《水浒传》一书及其主人公宋江如何评价的关键。多年来大家对《水浒传》和宋江评价上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招安问题看法的不同。所以,这一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本文根据百回本《水浒传》,对招安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一、《水游传》为什么写招安要评价招安,就必须弄清为什么写招安。《水浒传》中,有一条明晰的发展着的思想线索,即由反朝廷而御外侮而大一统。它体现在结构上,则是起义上梁山、受招安征辽和打方腊三个组成部分。活动在书中的主要正面人物,是以宋江为首的108位“草泽”英雄。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指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水浒》中的宋江,在梁山起义军中推行了一条投降主义路线,改变了起义军的性质,使之最后沦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对宋江投降主义路线进行揭露和批判,认识这个投降派的丑恶面目,对于识别林彪一类投降派,对于认识修正主义的反动实质,有着重要意义。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主要表现在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上。他认为皇帝是好的,一再颂扬:“今皇上至圣至明”。天下所以大乱,是“奸臣当道,谗佞专权”的结果;要挽救宋王  相似文献   

10.
《水浒》作者为了有效地塑造宋江这个投降派的典型,毫不吝惜笔墨,甚至在描写宋江的“仗义”上大做文章。今天,我们要认清反面教员宋江的真面目,有必要对宋江的“义”作一番剖析。宋江一出场,作者就迫不及待地告诉人们:宋江“为人仗义疏财”,“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宋江真的如此“仗义疏财”慷慨好客?却不尽然。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上梁山后,派  相似文献   

11.
《水浒》中的宋江是个叛徒、投降派的头子。但是《水浒》却把他吹捧为既是下层人民拥戴的“义士”,又是封建统治阶级不可多得的“忠臣”,妄图使人们依照宋江的样子,做封建统治阶级的驯服奴才。其用心恶毒,实非一般露骨地诅咒农民革命的作品所能比拟!但是,由于它塑造了宋江这个投降派的典型人物,描绘了一条完整的投降主义路线,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好的反面教材。剖析这部反面教材,对于我们识别投降派,批判投降主义,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和路线斗争觉悟,实在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2.
宋江自“菊花之会”作了“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的明志之赋以后,不顾“众人苦谏”,一心要去“东京看灯”。然而,宋江京师看灯是假,伺机招安是真。《水浒》第七十二回宋江的京师之行,就是他叛徒嘴脸的大暴露。宋江来到东京,首先看到的是“金明池上三春柳,小苑城边四季花”;“祥云笼紫阁”,“瑞气照楼台”。在宋江心目中,这里简直是一“仙境”:“恍疑身在蓬莱岛,仿佛神游兜率天。”比起那荒凉的“芦叶滩头”的梁山之寨,不知要好多少倍。无怪乎宋江要“借得山  相似文献   

13.
1975年8月14日,毛主席发出关于评论《水浒》的重要批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  相似文献   

14.
刘保昌 《江汉论坛》2006,(1):142-143
研究长江小说史,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在中国小说史上凡与长江有点瓜葛的作家作品全部网罗进来。以作家而言,不论其原籍是否在长江,只要曾经到过长江,或者写过长江,都可以搜罗进来,予以评介。以作品而言,只要是某个人物、某处情节与长江有关,就可以加以研究。譬如《水浒传》中,“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好汉劫法场”两节,其故事因为发生在长江边上,就可以被列为长江小说史的研究对象。这种写法的优点是巨细无遗,显得比较全面;但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就是难以突出重点,更难看出长江与中国小说之间的特殊意义关联。由俞汝捷、宋克夫…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我们必须根据毛主席的教导,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充分开展对《水浒》这部书的批判,充分发挥这部反面教材的作用。《水浒》的要害是投降。它宣扬了一条投降主义路线,塑造了宋江这个投降派的典型。宋江,是一个地主阶级分子。他混进梁山农民起义队伍后不久,就以阴谋手段架空了梁山起义军领袖晁盖,继而篡夺了领导权,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修正晁盖坚持的革命路  相似文献   

16.
宋江接受招安后,到底有多少人跟着他去东京?一九七五年的讨论中,有的文章说,在梁山农民军中,“当下辞去的,也有三五千人”,跟着宋江去招安投降的,却只“有五七百人”。以此来证明投降主义的不得人心。一直到最近,又还有文章以此为例子,说明《水浒》作者现实主义地描写了梁山泊内部反招安、反投降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李万生 《云梦学刊》2005,26(6):91-94
《水浒传》书名“水浒”当源自《诗·大雅·緜》;作者施耐庵对宋江等人的结局无限的哀惋浩叹,其以“水浒”名书的用意十分深刻委婉。  相似文献   

18.
许多文学史和评论古典小说《水浒》的论文,都把宋江形象评价为英雄人物,错误地美化了宋江。例如有的说,宋江是“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形象”。有的人甚至还说宋江“不只是阶级斗爭的英雄,也是民族斗爭的英雄。”《水浒》里的宋江形象到底是不是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呢?特別是对他投降前的一段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我认为确是需要好好探讨一下。我们评价宋江这个典型形象,应该用  相似文献   

19.
凡是投降派都是“以屈求伸”的反革命两面派。他们打着革命旗号,钻进革命队伍,大耍阴谋诡计,干着叛卖革命的罪恶勾当。《水浒》中的宋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上梁山后,每当在战场俘获宋朝反动军官或遇朝廷要人时,他一面“纳头便拜”,一面立即表白,“小可宋江”是“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寥寥数语,活画出了宋江这个阴谋家、野心家的狡诈嘴脸。“权借水泊避难”,是宋江这个狂热的功名利禄之徒,“官爵升迁”的一条途径。北宋  相似文献   

20.
汉乐府《陌上桑》新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陌上桑》是汉乐府名篇,今人对它评价极高。最有影响的说法是“这诗叙述一个太守侮弄一个采桑女子遭到抗拒的故事。诗中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面目,同时刻划了一个坚贞美丽的女性形象。”(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甚而有人进一步认为,它“充分体现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