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诗经学中,史诗概念的出现比怨刺诗、情诗、农事诗和燕飨诗等概念的出现要晚得多.《诗经》中的史诗是“五四”以后学者们运用西方的诗歌艺术理论研究《诗经》的新的发现.自从有人提出《诗经》中存在史诗以后,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和极大兴趣.这不仅是由于这些诗歌的重大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直接关系到在世界范围内对于中国文学的看法.西方学术理论界曾经流行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这种偏见以黑格尔为代表,他认为在东方各民族中,只有印度和波斯才有一些粗枝大叶的史诗,“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式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就已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古时期民族审美意识的演进》一文里,我们从审美中心不断转移、艺术思维走向自觉、表现形式富有意味、审美主体更趋成熟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古时期(公元3世纪至13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的演进状况和规律.而作为民族审美意识演进的突出标志,就是作为审美意识物化形式的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历时千年,中国社会由动乱走向统一,民族交流、融合空前活跃.民族精神的大解放带来了文学的兴盛发展:千姿百态的民族歌舞从边地走向中原,从中国走向世界,独领风骚而又历久不衰;带有神秘色彩的民族造型艺术与中原艺术各展异彩,在中华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艺术丰碑;饱蘸民族血汗书写的民族史诗,是民族生存、奋斗、发展的历史壮歌与悲歌、更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耸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民族诗人以灿烂的诗章织造了一个美的诗化世界.一、独领风骚的旋律——民族歌舞中国是个古老的歌舞王国,众多的周边少数民族尤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它们以绚丽多彩的旋律  相似文献   

3.
"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湖南张家界魅力神歌文化演艺集团"自2000年创立以来,没有只顾着经济效益,而是从艺术价值与品牌价值出发,做游客满意的高质量演出产品,努力打磨出一台湘西少数民族歌舞的精品晚会。十多年来,大型湘西少数民族歌舞史诗《魅力湘西》的演出市场,得益于坚持民族性、情感性、互动性、创新性四位一体的民族艺术内涵定位,获得了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虽然没有留下论述史诗的专著,然而在其许多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却对史诗发表了一系列精辟见解,对前人的史诗研究进行了科学总结,全面论述了史诗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认识价值、艺术价值和繁盛消亡等重大理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史诗学的基本原理,从四个方面对史诗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理论概括。 (一)史诗产生于民族形成的童年时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由民族、部落发展而来,伴随社会出现阶级和国家而产生。马克思说:“在氏族社会组织中,氏族是基本组织。它既是社会体制的基础,也是社会体制的单位。”①血缘家庭是第一个“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学三十年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辉煌时期.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神话、英雄史诗、叙事诗的研究与出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少数民族作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作家群,其文学成就越来越为世人瞩目.民族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逐渐在整个中国文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无疑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保存了三百余篇古老而优美的诗歌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因为《诗经》作品广泛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显示出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情感,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化价值。既然世界上各古老文明的历史发展,总是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就像《伊利亚特》、《奥德赛》两大史诗开启了西方文化的长河,《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两大史诗闪耀出印度文化的曙光,《诗经》、《楚辞》两部…  相似文献   

7.
论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艺术追求与经验教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十七年文学并非是作为一种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审美对象而存在 ,而是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社会政治现象而存在。它以政治意志为价值准则 ,以英雄主义为美学理想 ,以浪漫主义为表现形式 ,追求绝对崇高的艺术旨趣 ,营造了一种史诗颂歌般的红色文学叙事模式。在这种红色文学的叙事模式当中 ,人的社会理想变得绝对纯真浪漫化了 ,人的个体生命情感则遭到了无情的抛弃。  相似文献   

8.
满族说部的称谓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长篇口传叙事故事不同,不是本民族语言而是汉语,但它并非来自汉语文献分类中的"说部",而是由满语称谓汉译形成,并不因此而影响其鲜明而珍贵的民族历史内容;主要被作为文学研究对象加以研究的满族说部,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是具有一定"史诗"性质的满族民间长篇口传故事。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支奇葩,它是少数民族群众表达思想情感、服务生活和社会的审美结晶,具有相异于作家文学的特点和功能。本文结合西北歌谣来论述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经典与非经典、作品与读者、印刷文学和类文学产品之间的审美价值关系应在价值论维度上得到重新审视。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其交换价值本身具有一种"生产"的意味,审美价值是在以阅读为代表的各种价值交换活动中建构出来的。现实中文学交换价值的大小将吸引更多创作者提供更高水准的产品供应,读者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文学审美价值的呈现速度。纵观文学史,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会交换自己对于某部作品的看法,这种意见交换促成了文学经典的诞生,文学的审美价值因此将转变成为功利价值,并从审美活动上升到道德伦理、社会文化、民族国家、甚至人类文明的更高层面上,此时文学的审美价值就是宏观意义上的交换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蒙古族英雄史诗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蒙古族英雄史诗的变异金海英雄史诗,是人类特殊历史发展阶段──"英雄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艺术从前艺术到真正艺术的转变。英雄史诗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和其他一切文学现象一样有着自己萌芽、形成、发展、变化以及逐步消亡的客观历史过程。有关蒙古族英雄...  相似文献   

12.
一“花儿”是西北高原上的艺术奇葩 ,它从雏形到形成再到成熟 ,直至今天的出口成曲 ,都被一种民族内蕴串引着。“花儿”传唱了几代人 ,存在了多少年 ,却始终如一地以一种合力张扬和发展着 ,它既不为那个民族所独享 ,也不为那个民族所排斥 ,而是以西北少数民族所共有的特征、以一种超“断代”的态势继承和创新着。所谓“断代”,是指同一民族文化系统在同一时代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特征的历史时期。近代“花儿”由于社会生活现实为它提供了厚实的土壤 ,使它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保持着独有的特色 ,在祥和安定的气氛中日渐发展。“紫肉刮干…  相似文献   

13.
论史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诗,是一个多义名词。作为一种文体,史诗指的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反映某一民族重大事件、充满英雄激情的大型民间叙事作品。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史诗所指的对象要广泛得多,同时,它又要有更加确定的内涵。本文要讨论的是史诗的美学含义。无论哪种意义上的史诗,都不属于一切时代所有,而是各个民族历史上一定时期的产物。有催生并且孳育史诗的时代,有窒息并且扼杀史诗的时代。有向往和追求史诗性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史诗课题组组织的史诗说唱艺人学术座谈会于1988年4月22日上午在少数民族文学所举行。史诗课题组负责人之一的仁钦·道尔吉同志主持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5.
何镇邦在《南方文坛》2 0 0 0年第 1期撰文指出 ,90年代从事长篇小说创作的作家大都有一个史诗情结 ,然而相当多的作品却走进了一种史诗的误区。这表现为 ,一些具有史诗情结热衷于写史诗的作家一方面对史诗的本质与特征不甚了然 ,另一方面又尚无能力去驾驭史诗 ,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种现象 ,盲目追求所描写的事件的重大或历史的久远 ,甚至大都追溯至蛮荒时代 ;盲目追求宏大的叙述———艺术空间的无限广阔 ,场面的恢弘和叙述语调的高昂 ,因而在艺术上往往失之于粗疏或粗糙 ;在人物形象创造上追求英雄化 ,而往往又落入高、大、全的窠臼 ,这样…  相似文献   

16.
周亮 《兰州学刊》2011,(7):184-187
花儿在河湟流传地域发挥着它特有的社会作用,作为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格十分鲜明的民间艺术,既是一种音乐事象,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文章首先介绍了河湟花儿发源地的地理和经济概况,其次论述了河湟花儿多民族性的社会历史成因和河湟花儿艺术表现上的多民族特点,分析研究了河湟花儿传承流变中的民族融合性及河湟花儿在民族关系中的特殊作用,得出花儿这一多民族文化对于中国各民族文化关系史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并且对于研究中国西北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性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经国家出版总署批准,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研究所编辑出版的《西北民族研究》自一九八八年正式向国内外发行,创刊号将于近日出版。《西北民族研究》是为适应“开发西北”的战略决策而创办的一份大型学术刊物,每年二卷,每卷288页。《研究》着眼于西北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开放,以开拓精神去垦殖中国民族学的研究空间,举凡大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宗教、考古、民俗、文献、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抑或专门学科如中亚学、蒙古学、藏学、西夏学、敦煌吐鲁番学、北方三大史诗的专论,研究的大作,均竭诚欢迎。《研究》创刊号刊出专论、调查报告、译文三十余篇,四十余万字,其中有蒙、藏、维、回、哈、东乡、裕固等少数民族作者的论著十篇,反映了近年来西北民族研究的一些新成果和新探索。《研究》于一九八六年曾以试刊号发行,受到理论、学术界的重视,现正式出版,必将对西北民族研究及大西北的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浓郁的史诗品格,为本民族树立起时代艺术的纪念碑。它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为叙事的主导视角,于宏大叙事中塑造了民族史诗英雄群像,它所蕴含的悲剧意识、崇高格调,达到了历史和审美的双重超越,显示出高超的审美品位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一、北方英雄史诗带随着外国文艺理论的传入,史诗(EPIC)这一概念逐渐被我国学者所认同和接受。在国外,史诗(EPIC)一词,并无严格的概念含义。它常指描写英雄业绩的长篇叙事诗。作为文学术语,它既包括书面作品,也包括口头作品。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运用史诗把他们大量歌颂英雄丰功伟绩的传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学者们常常把史诗与出现于英雄时代的有关英雄的口承诗歌等同起来。在我国,“史诗”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称谓。维吾尔人民称“史诗”为“达斯坦”(DASTAN叙事诗之意);柯尔克孜人民称之为“交毛克”(J…  相似文献   

20.
当马克思把艺术称作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时,他心目中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文学。因为在艺术诸门类中,文学正是以它那强大的认知功能而见长的。它是一种认识的艺术。尽管近年来有些同志对此颇不以为然,甚至故意抹杀文学的认识功能,把文学说成是一种纯粹审美的物化形态,但仍然无法否认这一事实:从文学史上看,许多有价值的作品正是以其对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强烈关注和深刻认识而著称于世的;许多有作为的文学家也以探索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