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邓陕峡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5):21-23,32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设置的初衷是为了使刑事被害人的受损民事权利能得到及时、便捷的赔偿。然而,该程序在司法实践的运用中却出现了众多的问题,不仅初衷难以实现,甚至有时成为被害人权益获得法律救济的阻碍。本文拟以被害人民事权益救济为切人,来解读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并对其完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陈君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102-105
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是针对刑事被害人实施的一种特别救济制度,是国家基于保护刑事被害人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经济救助使刑事被害人尽快摆脱不利境地的一种制度设计。通过分析认为:我国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应从刑事被害人救助到补偿逐步过渡,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是我国刑事被害人救济模式的最终选择,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应从救济的对象、救济条件及救济程序几方面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3.
刘蕾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未成年人成为刑事被害人现象的突出,使得未成年被害人保护变得迫切。未成年人本身的特殊生理特征和其在案件证据方面的唯一性、亲历性,是对其保护的必要性所在。尽管在刑事被害人保护方面已经有一般性原则,针对未成年被害人的特殊性,还应有一系列独有原则,体现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专门保护。为了落实未成年被害人保护的有关原则,需要在整个刑事司法过程中针对未成年人的情况设置必要的未成年被害人综合救治制度、辅助人制度和特殊的未成年被害人陈述收集、质证程序。 相似文献
4.
杀人犯罪被害人是指因杀人犯罪行为而遭受直接侵害的自然人。杀人犯罪被害人参与刑事司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其途径主要有量刑参与和刑事和解。此外,在被害人具有过错的情况下,其也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到刑事司法程序之中。 相似文献
5.
刘向红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2)
刑事被害人经济救济法律制度系统化的意义在于满足刑事被害人利益诉求、构建和谐社会、改善刑事司法环境、落实公民宪法权利以及履行相关国际义务.相关部门应当综合运用刑事诉讼法、商业保险法、社会保障法等各种法律手段,建立加害人赔偿、责任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多元的经济救济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李晓华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5):112-113
我国刑事诉讼是以追诉犯罪为本位,其目的旨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的公众的惩罚权.由此相关的法律在制定时更注重对公共利益的维护,而忽略了对被害人正当权利的保护,从而使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被强大的国家追诉职能所掩盖甚至取代,使得这一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特殊群体的权利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具体的救济途径,最大可能地平复其所受的创伤. 相似文献
7.
梁永怀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35-38
刑事未成年被害人遭受不法侵害后,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赔偿,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对此都作出了努力,构建了多元化、系统化的救济模式。致力于建构和谐社会的中国,也应顺应这一潮流,根据我国法制现状,构建以被告人的赔偿为基础,国家补偿、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并行发展的多元化的被害人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8.
董文蕙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44-49
我国当下尚不具备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法施行需要的经济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在立法需求尤为紧迫的情况下,我国刑事被害人救济立法的可行路径是由"救助"渐进式地向"补偿"过渡。我国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应是兼采一般社会救助制度和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相关合理因素的"紧急司法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9.
黄华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8-54
我国近年来开展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济的实践探索具有救急解困、政策驱动、地域和部门差异明显、个案救助、注重维稳考量等特点。它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定位失准,条件苛刻;政策驱动,规范不足;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雷大雨小,杯水车薪;变相维稳,违背初衷。建议采取以下完善对策:调整模式,从救助走向补偿;统一立法,加强规范;加大财政支持,建立补偿基金。 相似文献
10.
有被害必有救济,被害人的救济权不是孤立地楔入法律体系之中的,尊严价值论、报应观念、诉之利益论与现代国家理论分别从伦理学、心理学、诉讼法学和政治学的角度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申小红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5):51-56
在比较研究域外二十多个国家救助制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犯罪行为、犯罪的主观方面、行为人的起诉判罪与否、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关系、加害人的表现等诸多影响救助制度实施的因素入手,分析并论证我国刑事被害救助制度的对象与范围等。 相似文献
12.
2009年3月,中央八部委出台规定,要求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被害人救助的具体实施办法,开展具体救助工作。无锡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包头市人大常委会都制定了相应地方条例,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局限:与其他救助衔接方式不明,救助条件过于严苛,权利主体混乱,权利告知义务缺失和标准不确定。针对这些局限提出对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建议:明确与其他救助结合方式,协调相互关系;关注犯罪危害结果,给予有需要的被害人切实帮助;确定救助性质,弄清权利主体;规定告知义务,方便权利主体行使权利;与审查机关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证救助标准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14.
赵建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5):90-9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人权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目前在刑事诉讼中人们从对被告人人权保障问题的关注已经开始转向对被害人人权保障的关注上,本文仅从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角度来阐述对被害人人权保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赵德铸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1):74-77
行政机关的居间裁决是特殊的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以行政主体的身份,依照法律对民事纠纷行使职权作出的行政裁决。如果当事人对此类裁决不服,如何寻求有效的司法救济,在实践中陷入困境。当事人诉讼是日本颇具特色的诉讼制度,它以法律关系的另一方当事人为被告,同时行政厅要受法院裁判的约束,具有民事诉讼的特征而不强烈地具有行政诉讼的特色。该制度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在我国原有的诉讼模式的基础之上应该根据实践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诉讼类型———当事人诉讼。 相似文献
16.
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我国司法机关的一项重要政策,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检察机关在贯彻这项政策时存在着执法观念滞后,宽严尺度把握不准,办案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执法考评不科学,矫治机制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协调,执法力量不足等,只有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时策,才能更好地实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7.
王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67-169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各类政治、刑事、经济、民事等案件中常会出现一些口头或书面的言语材料线索或证据,其中包含着众多的语言学问题。充分利用方言学、语言文字规范、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语言风格学、语料库语言学、现代语音学等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对这些言语材料进行分析和鉴定,可以为侦查破案和司法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8.
防御商标的作用是保护驰名商标功能的发挥,因此,商标所有人在防御商标注册时核准的、与驰名商标不同类别的商品或服务范围内享有使用权和禁止权.防御商标具有附属性,驰名商标的动态变化对防御商标的禁止权有明显影响.我国商标法对防御商标未予规定,获准注册的防御商标可以“闲置”或者投入实际使用,未使用防御性商标的禁止权应以核准注册时的商品或服务类别为限;投入使用的防御商标在核准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上形成真正的权利,不宜再认定为防御商标. 相似文献
19.
吕晓刚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28-30
在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过程中,补偿资金的筹集和管理是两个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总结司法实践既有经验,我国应当构建中央财政专项预算为基础,以提取法院罚没执行款及监狱犯人劳动收入为辅,同时鼓励社会公众捐款的补偿资金筹集体系。在资金管理方面,应当做好加强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及保证资金合理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两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