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书法赋作为艺术赋的一种创作类别,与绘画赋较为接近,但又有着独特的书写意义与价值。赋家对文房四宝的关注及其物态形式的呈现,对各类书体法式的描绘及以句法形容笔法的方式,对书法本事与主题的聚焦,一并完成了这类赋作的类型与体义。而由书事与赋事建构的经典性,与由书法与赋法共通的技艺性,则成就了书法赋的独特意义,并可由此创作延伸到对其艺术批评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书法学学科建设有其独特性和必要性,但由于起步较晚,书法学学科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将书法学定位二级学科不够合理,应将书法与美术并列成为一级学科。书法学学科建设的内容有待于深化,应树立大书法学的观念,以求全面、立体地推动书法的发展。书法学学科建设要因地制宜、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拟人化批评是中国古代书法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反映了一种传统的艺术观念,即把人的生命形式作为艺术结构形式的一种象征。古代书法批评中人的生命形式分为“形而上”的身体构造、外貌形态与“形而下”的精神气韵两大部分,与此对应的书法结构同样也可以分成这样的两大部分,可谓是一种人与艺术的异形同构。在拟人化批评中,作为书法对照的人,可以说从筋骨血肉到神韵品格都渗入到书法批评的隐喻体系,进而成为一种艺术直观生命的体悟对象。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可以延异为书写的艺术,"语象""字像"和"书像"串联起两种艺术的图像关系,基于这种关系的理论批评即可名之为"文学书像论"。首先,同一篇文学写本,关注字像还是关注书像,决定了它可能被视为语言艺术还是图像艺术,"实用—艺术"二分法并不能有效回应"书写何以成为艺术"。其次,语象延异为字像,字像存储在了记忆中,书写使语言成为了可见的;被书写的字像就是书像,被欣赏的书像就是艺术——这就是语象、字像和书像的异质同构,前者依次孕育后者并隐匿在了后者的肉身中,由此奠定了"文学书像论"的学理基础。再次,语象作为书像的母体,决定了后者表现前者之可能,具体显现为书像"图说"文意而生成书意,于是出现了书意和文意的唱和;在这一意义上,书艺堪称中国美术之冠,因为它所表征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而同为图像艺术的绘画只是"存在的薄皮"。  相似文献   

5.
正书法传统有许多维度,除了体势、字符意义、造型图式和笔墨语言的绘画性,表演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表演性书法意味着书者的迷狂和书法空间的开放:迷狂使书者走向非功利性、非程式化书写的创造之境,而空间的开放则意味着书法与时代和环境的密切关系。从古代先贤的书法表演到云门舞集的"他者话语",艺术家通过表演对书法形式与书法精神的表达,给当代书法  相似文献   

6.
与赵孟頫“复古”秀雅的书风比较,杨维桢的书风具有明显的叛逆意味.他以一种新的视角解构了正统书风,在艺术形态上呈现独具一格的面貌.文章首先从笔法、结体、章法几方面分析了杨维桢书法在技法形态方面的特点;再分别从风格取法、空间意识和个性化的语言样式几方面来考察其书法审美形态的架构方式,探讨其创新之处和在书法史上的意义.同时联系明清个性书家、尤其是明末狂放书派的书风特征,来阐述杨维桢对后世书风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俗书与官书汉字中有大篆、小篆、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等不同的字体。它们是在文字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形态的字体,这些已为人们所熟知了。后来,又有人根据文字在应用中,有利于辨认和利于书写的两种性质,把汉字划分为正、草二体。清人刘熙载说:“书凡两种:...  相似文献   

8.
书法艺术在创造书法意象的时候 ,书写的总是一定的文辞 ,这就使书法艺术既表现书写的形式所表现出的美感———书意美 ,又表现文辞内容所蕴含的美感———文意美。书法艺术书意美与文意美二重美感的契合 ,构成了书法意象美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绘画体系中,书法对中国画的介入曾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审美品质和形式因素。但当今中国画正由于书法精神的缺失,导致其主体精神和话语体系濒临异化的边缘。面对错综复杂的书画关系,主要从两者的渊源与功能分流、审美追求上的内在关联、书法的意象表达以及对中国画的介入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梳理两者在主要范畴方面的相互关系,以便能够充分理解书画之间的内在关联,从更深层次上把握"以书入画"的精神本质,从而进一步发掘中国画笔墨语言的潜在审美特质,提高中国画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唐代最初官办以藏书、校书为目的的书院,还是宋代以讲学、治学为主的书院,以及发展到明、清时期所出现的考课式书院,都与书法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不少书院的教规还明确了书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但书院中的书法教育大多停留在书写规范和写字时保持一种恭敬的心态这个层面,很少有书院把书法教育提升到艺术教育的层面。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初唯科学主义的语境中,围绕着汉语及其书写形态进行了争辩和改革。科学主义者以鲜明的激进立场对汉语形态和书写形式进行改造,却陷入了因古典形态在知识范式中的稳定性自足所带来的如何进行现代性转换的形式焦虑:一方面要维持其自身知识系统的古典合法地位,另一方面又要配合现代性的知识改造。在吴稚晖、黎锦熙等人的国语罗马字实践中,逐渐生成了一种新奇的书写美学共同体:既有向古典书写形态妥协的"摩托篆文",又有依托于表音系统的"英文书法"。二者呈现出不同的新奇:前者的书写以复活英文罗马注音作为汉语书写的主体,乃"以新入古"之新;后者是以旧的金石形态来承载新的概念,乃"以古化古"之新,二者有形态上的差异,也有思想来源上的近似,即以激进科学主义立场来妥协新与旧的纠葛。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书法美学广泛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的"气化"学说,以气论书,强调"学书必先作气"、"性赋相同,气习多异"、"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等,形成了从"人气"到"书气"的气化系统论。  相似文献   

13.
“趣”是中国书法理论批评视野的重要审美范畴,书“趣”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书法审美概念,它在汉魏六朝被引入书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得到充实和发展,并逐渐升格为一个书法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兴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讨中等专业以上级别的学校在书法教学中,摆在书法教师面前的一个素质教育的课题:就是使学生书写水平与书法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共同提高,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不能单纯从书写技术即外在形的角度去教授书法,还必须使书法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欣赏力并行。应从下述几方面入手进行引导和启发,以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欣赏力:书法是渲泄心灵情感的艺术;书法要形神统一、情理相通才能达到高超的意境;书法艺术师法自然,是自然的节奏化;书法伤口的风格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楚简帛是中国最早的手书墨迹。它以其独特的字势、体势、笔法和浪漫的楚风引发了中国书史上隶变的先声。它独特的形制和独特的笔法体系,对书写工具的原创,对笔意墨趣的自觉追求,不仅确立了中国书法的笔墨观念和意境体系,而且对书体的演变和中国书法形制的初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来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提供了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6.
家族式的书法传统肇始于东汉中期以后,父子、兄弟相承授者不乏其人.魏晋时期,这种书法传统发展到了顶峰,其形成与士族注意家风的培养和家学的传承有关.魏晋世家大族在书法传承上的主要贡献有四:士族身份对书法的传播有重要促进作用;纸笔等书写工具在士族间的使用,对书法的传播有直接推动作用;世家大族在书法传承中曾经引领潮流;其时的书法理论著作主要产生于世家大族之中.从同为士族的河东卫氏与琅琊王氏的书法比较中可以看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书法既需要继承传统,又需要大胆创新,如此方能适应艺术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7.
书与画虽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艺术精神、笔法、墨法、章法、用具用料方面都有极其相似之处。从功用上看,书盛于画;从起源上看,两者又难分彼此。原始之书最先以图画形式出现,“六书”中第一是象形,象形字是图画。在书画发展进程中,绘画吸收了书法的许多长处,而书法结字章法中也有画意。文人画兴起后,书法用笔在绘画中得以体现,尤其是在明清绘画中。此外,书法题款的涌出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绘画因此增添了更多的文人气息。  相似文献   

18.
鲁迅习书早,书写时间长久,书写量巨大,且形成独特风格并影响深远,所以应被视为书法大家.鲁迅的书学之路是从越地绍兴起步的,从外部社会文化到家庭教育以及书法之乡的浸润、教育和习染,越地绍兴都可谓是从多方面影响鲁迅修习书法的生成性场域.越文化的精神内涵从多方面给予鲁迅书法以滋养.越文化作为海洋文化的开放性特质对于鲁迅书法多元多向吸收产生有益影响;越文化的务实精神,坚韧顽强精神和勤奋之风对于鲁迅书法也产生积极影响;复杂深厚的越文化促成了鲁迅书法的书写内容“硬”“韧”特质与书艺“和静”“古雅”韵味组合共生这一奇特现象;以鲁迅墨迹为元素化成的牌匾、联语、中堂、条幅及碑石等,也已经成为当今越地文化特别是绍兴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态书法是一种现代书法,是“天人合一”的书写方式,追求人类主体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文字书写方式,是当代“生态艺术”(人体艺术、自然介质与动植物艺术)的一种。生态书法取意“道法自然”,依据儒学的生态思想创立。通过自然万物的客体意象与主体审美观念的辩证作用,形成中国现代书法特有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书法原则。而日本现代派书法则继承了禅宗书体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精神,使得东亚现代书坛具有多元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书法品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是书法品评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书品即人品”,甚至把影响“书品”的某一因素夸大为决定“书品”的唯一根据,这显然受到传统封建伦理文化的影响;而有人在否定“书品即人品”的同时,也否定了“书如其人”的命题;也有人认为“书如其人”,然而又缺乏有力的论证和说明。实际上,“书如其人”的命题构成了“书”和“人”两极多元多向度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书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只是“书”与“人”关系系统中的一种关系,而决不是一个单向度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在书法品评中,“书品”与“人品”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书”和“人”关系的各种问题都能从这一关系系统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