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吴兴英 《老年人》2006,(5):30-30
我决绝地把父亲给的5000块钱塞回他的口袋,并把他送上了返回老家的汽车。旁边一位大爷见了,问我父亲:“老伙计,这是你儿子吧?”父亲笑着说“:是的,他送我回家。”可我分明看见父亲笑得勉强。长途客车徐徐出站,我对着父亲挥手。父亲坐在窗边,一副倦怠失落的样子,并没有往常的热情。车走远了,也带走了我对父亲的牵挂。回想起这天清晨,我和妻子刚刚起床,父亲就大汗淋漓地敲响了我家的门。正是春耕农忙时节,父亲的突然到来让我有些吃惊。难道家里出事了?因为父亲向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平时很少进城找我,而且他在老家还种着几亩水田,这时的农…  相似文献   

2.
正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  相似文献   

3.
焦晓辉 《老年人》2013,(10):36-36
父亲家和母亲娘家相隔50里,父亲兄弟姐妹七个,人多家底薄,困窘无须赘言。而母亲是独生女,独女一枝花,日子自然比我父亲过得好。父亲和母亲从小就认识,且从初小到初中都是同学。父亲读书成绩好,人又老实本分,这让我的母亲对他心生好感。父亲初中毕业那年,爷爷生了重病,父亲只得辍学回家照顾家里。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为了家人的生计,经常饿着肚子外出卖苦力。母亲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父亲,经常独自叹息,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心上人。相反,父亲出身寒微,虽说也喜欢我母亲,但他从不开口提及。母亲看透了父亲的心思,知道自己如果不主动,父亲是永远也不会捅破那层"窗户纸"的。于是,等父亲一有空,母亲就约她去河边丢石子,或者说着话儿沿铁路走一阵。  相似文献   

4.
给父亲修脚     
王小溪 《老年人》2005,(9):29-29
儿时,父亲在我们眼里是伟岸的,有着蒙古族人的魁梧粗犷。当我们也做了父母时,眼中的父亲仿佛矮小了许多。我曾经疑惑地问父亲:您怎么越来越矮了呢?父亲说,腰弯了,背驼了,走了大半个世纪的路,脚底也不知磨去了多少层皮,所以矮了。他常常就是这么幽默。父亲也有长高了的时候,那就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短信     
<正>那个深蓝色的诺基亚手机,是父亲生前挚爱的珍宝。送走父亲的那天,我悄悄地把手机留了下来。父亲的黑白照片挂在雪白的墙壁上。父亲微笑着,永不知疲倦地关注着他和母亲的小家。一尘不染的餐桌上,放着父亲的手机,母亲对着父亲的遗像说:“老头子,  相似文献   

6.
安子 《女性天地》2005,(8):28-28
我一直以为父亲不爱我。在我九岁的时候,母亲病故了,从此父亲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沉默寡言的人,他很少开口说话,对我的教育仅限于拳头。从小我就吃够了父亲的巴掌,挨够了父亲的鞋底,在一次次挨打之后,我在心底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离开父亲。后来,我终于如愿以偿踏进了大学的校门,作为村里二  相似文献   

7.
妻子怀孕没到一个月时,父亲就急急地从东北老家过来看我。我知道父亲此行的目的是想抱孙子。我是不想让父亲失望的,但和妻子慎重考虑后,还是决定等过两年再要小孩。我犹豫着不敢把这个决定告诉父亲。因为在父亲看来,我只有要了小孩,才能算真正长大了,他也才能算真正尽了为父的责任。小时候,我常听父亲说:"等你们都长大了,都有了孩子,老爸  相似文献   

8.
小敏 《老年人》2014,(4):26-26
正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可我总觉得父亲还坐在老家的大门口晒着太阳。父亲的离去,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2010年7月25日,一个周末,一个十分平常的日子。这天,我接到父亲病危的通知,冒雨赶了5个钟头的路程回到家里。弥留中的父亲听到我的声音,流出两行浑浊的泪水后停止了呼吸,走完了他78年的人生旅程。父亲没有读过一天书,除了他自己的名字外,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我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了。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成天躺在炕上喝着汤药,据说是生我时月子里吹了凉风,惹上了头痛的  相似文献   

9.
父亲戒烟     
姜贻斌 《老年人》2006,(1):28-28
父亲抽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母亲过去没有逼他戒烟,她知道我父亲因为家庭出身的问题有许多苦恼,烟雾可以让他麻木,也可以引导他思考。前些年,父亲退休了,母亲却逼他戒烟了。母亲这样做自有道理,且不说曾经有过的痛苦现在没有了,单讲父亲的身体就大不如从前,年纪大了还抽烟,将更加损害健康。于是,她经常把父亲的烟藏起来,让父亲急得手忙脚乱地四处寻找。父亲找不到,嘴里就不停地念叨“:我的烟呢?我的烟呢?”每当这时,母亲总是装聋卖傻:“我哪知道你把烟放在哪里了?”甚至调侃道“:莫不是老鼠拖到洞里去了吧?”但是,这难不倒父亲,他翻箱倒…  相似文献   

10.
送别父亲的前两个晚上,我一个人坐在医院东北角寂清的太平间门口陪父亲。这样我觉得心里静,踏实。 父亲这辈子真不容易。他1924年出生在陕西武功县一个贫苦的家庭。1929年一场大旱,一家9口人只剩下奶奶和父亲二人。1938年14岁的父亲跟着队伍上了平西抗日前线,15岁入党,还当了县儿童团团长。1942年,在经历了几年战火后,父亲奉命去延安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11.
晓晨 《老年人》2003,(8):33-33
“大爷,您该吃药了……”一年多来,这甜甜的呼叫,总是定时在父亲的耳边回荡。去年4月起,独居的父亲就带病守在他亲手栽下的那片小树林里。为了让父亲能按时吃药,电信公司的工作人员每天按时拨通父亲的手提电话,提醒他吃药。我在外地工作,母亲去世后,我日夜牵挂着父亲。去年,我和妻子带着儿子回到乌鲁木齐探望父亲,走进父亲住的那栋老楼,却见家门关得紧紧的。邻居说:“你父亲又去了那片林子。”我一听,放下行李,安顿妻儿,出门拦了辆出租车,直奔郊外的那片小树林。小树林是父亲晚年的全部寄托。前年我回家为母亲扫墓,还专门帮父亲栽过树。父亲…  相似文献   

12.
佚名 《当代老年》2006,(8):20-20
父亲是军人出身,如果不是一些特殊的原因,也许父亲的军龄会更长一些。父亲虽然已经离开部队,离开军人生活近半个世纪了,可是军人的作风却永远成了他性格的一部分。父亲对“八一”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已经深入父亲的骨髓深处。我在这里把父亲给我们讲的他当年参军的故事叙述下来,仅表达我对父亲的敬意之情。  相似文献   

13.
父亲很节省     
文坚 《老年人》2003,(9):31-31
父亲和母亲与我同住在一个城市,只是他们老两口住在城北,我结婚后把家安在城东。每到周末,父亲和母亲就去附近的果蔬市场,批发一些水果和蔬菜,然后辗转几趟公交车,赶来我家共度周末。父亲一进屋便忙这忙那,成了义务厨师。当父亲大汗淋漓地端出一碟碟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时,我们都馋得直流口水。这时,父亲就开始数落:这个菜只花了多少钱,那个菜比你们买的便宜多了。父亲是企业退休干部,每月的退休金不多,扣除水电、煤气等费用后,所剩无几。因此,父亲总是省吃俭用地过日子。父亲一人出门时,从来都是骑自行车,舍不得花一块钱去坐一趟公交车。除非…  相似文献   

14.
问:我父亲生了我们兄妹5人,现在都已成人并分家另过,父亲生前经营了一家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去年,父亲不幸因车祸去世,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父亲生前曾通过公证的方式立过一份遗嘱,遗嘱中指明公司的财产和债权由我一人继承。但对其个人银行存款150万元没有立任何遗嘱确定分配方案。遵照父亲的遗愿,我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公司,而且法定继承了30万元的存款(兄妹5人均分继承)。上个月,安徽某公司来函,要求偿还父亲生前从该公司赊购的原材料款35万元(有合同为据)。兄妹们都认为,我继承了父亲的公司,而该欠款又是父亲生前经营公司的债务,所以应由我一人负责偿还。请问遗嘱继承了父亲的公司,公司的债务就由我一人偿还吗?  相似文献   

15.
当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当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相似文献   

16.
一个繁忙的父亲,一个渴望和父亲在一起的孩子。当孩子给父亲20美元,要购买他1小时的时间时,父亲震撼了……  相似文献   

17.
寒冬的夜里,父亲的胳膊又晾到了被子外面,第二天早上,那只胳膊又开始了习惯性痉挛。疼痛使父亲的额头冷汗涔涔,我们的心也跟着揪到一起,却手足无措,只能尽力地揉搓父亲的胳膊,为了治好父亲的这个怪毛病,我们煞费苦心,带父亲去大大小小的医院检查,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医生们说是痛风,开了些治疗痛风的药,再无良策。但那顽固的毛病就像不受欢迎的访客,每年冬天不请自来,吃了各种药,用了各种偏方,却无济于事。疑云笼罩在我们心头,父亲得的到底是怎样的怪病呢?一次在饭桌上,父亲终于揭开了谜底:  相似文献   

18.
父亲会酿蜜,这得益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多年前,外姨婆远嫁到西湖农场,好几年没有音讯,家里人担心,便派身强力壮的父亲去看看。三十多年前,交通极其不便,去外姨婆家既要坐车还要坐船,几百公里的路程父亲用了三天时间才到达。外姨婆见到远道而来的家里人,端出一碗蜂蜜水招待父亲,父亲一路的辛苦,顿时被那碗甜滋滋的水给融化掉了,父亲很奇怪,问是什么水,外姨婆说是蜂蜜水。  相似文献   

19.
国生 《金色年华》2008,(8):32-32
父亲六十五岁了。十八岁就当村干部,单支书就干了二十五六年。半年前,上级终于同意父亲退休了(在老家,像父亲这种“官”,说是退休,其实是没有任何待遇的)。父亲告诉我这一消息时是乐呵呵的。我担心父亲突然不干了,会无聊、着急。电话那头的父亲说:“急啥,早就该歇歇咯。”  相似文献   

20.
写不完的爱     
王凤英 《老年世界》2008,(17):18-18
一直想写写父亲,脑海里反反复复想着父亲的慈祥,父亲的和蔼,父亲的可亲……可提起笔来,却不知从何说起。突然,电话响了,“冰儿,回家来吃饭吧!”原来,是父亲的电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