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自治区出台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制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工作重心下移的一个探索性举措,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农业生产发展和调解农村纠纷矛盾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这一制度在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运行机制问题和局限,这进一步表明了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实现“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良性互动,通过“政府下乡”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完善政府下乡机制,实现“政府主导”向“农民主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视域下“以人为本”具有双重意蕴:第一,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依靠农民建设新农村;第二,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不断满足农民的利益需求。以上两点,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对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发点在农村,落脚点也在农村,“以农为本”是关键。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主体,农民文化素质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当前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破除农民文化素质发展的障碍,尽快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避免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首先基层领导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政绩观;其次,要恢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话语权”,不要让农民“集体失语”;再次,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充分发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另外,还要改革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科学设置考评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群众对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知情权、评价权、监督权。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根本点在于农民富裕、农业发达、农村文明。社会和谐。在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而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需要大量的骨干农民从中发挥作用,需要“核心村屯”、“中心农户”和骨干农民的辐射和带动。田东县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民族地区强县.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田东”的目标.深入开展“八桂先锋行”活动.实施以打造核心村屯、建设中心农户和培育骨干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先锋工程.实现了“固堡垒,强队伍.树旗帜.同进步”的目的。助推了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江宁区谷里街道坚持以“产业化、城市化、数字化和生态化”的理念,因地制宜、统筹发展,2006年完成财政收入9377万元,实现当年翻番,提前两年实现了“财政收入三年翻番”的目标,夺得了年度南京市“增收杯”银奖,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建设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王磊 《金陵瞭望》2007,(7):28-29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江宁区谷里街道坚持以“产业化、城市化、数字化和生态化”的理念,因地制宜、统筹发展,2006年完成财政收入9377万元,实现当年翻番,提前两年实现了“财政收入三年翻番”的目标,夺得了年度南京市“增收杯”银奖,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建设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文化虽然被称作“软实力”,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效能却很“硬”,承担着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供给不足等原因造成了农村文化匮乏滞后,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民的致富、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用新文化培育新农民。新农村呼唤新文化。  相似文献   

9.
社区环境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赣州市决定在全市倡导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和文明村镇建设为重点的“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活动,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路、改厕;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这项尊重农民意愿并得到广大农民支持的活动,就像红土地上的杜鹃花一样,春风一吹,漫山遍野。  相似文献   

10.
《今日南国》2009,(21):12-13
2008年底,来宾市委、市政府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整合资源、争取扶持、统筹推进,全面启动了农村“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以下简称“三求”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市每一个行政村各建设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灯光篮球场、一栋综合楼、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  相似文献   

11.
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总称。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我国政府已经把民生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给予农民公平的教育机会,保证农民平等的政治权利,向农民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2.
亚宁 《淮海文汇》2007,(1):15-15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容动摇。中央也多次强调,要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和“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突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角”地位。  相似文献   

13.
建设和谐新农村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谐新农村是农村富裕和谐文明与农民当家作主的内在统一。建设和谐新农村要重点围绕“组织要素”和“利益要素”问题,以民主化、民本化的要求改革乡村两级的治理结构,以均等化、一体化的要求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设和谐新农村当下可及的多重视野是,确立一个大前提,从政治上重新认识农民;坚持一个大原则,把权利还给农民;重建一个大基础,将“三农”植入新的法律环境;竖起一个大标杆,重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拓展一条大途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倡导一个大理念,祛除消费主义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06年两会以来,“新农村建设”五个字热得发烫,因为热得发烫,所以令人担忧。“建设新农村”的首倡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表示,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让农民拆房子、盖新房。在有关农民的民主权利、基本财产产权等制度根基不牢的情况下,“建设新农村”一旦成为口号,距离运动式的“逼农致富”和大拆大建就几乎只隔着一层窗户纸了!更何况在“建设新农村”冠冕堂皇的口号下,乡村干部乃至地方官员都有巨大的“政绩”利益和经济利益在其中。  相似文献   

15.
“三生”共赢即生态、生活和生产在时间和空间上共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今后我们必须按照“三生”共赢的原则去发展,特别是在县域社会的建设中,一是坚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协同;二是努力打通一、二、三产业,让农民从打通的二、三产业的高额利润中得到合理的回报。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对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农”问题,说到底是个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延伸。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切实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要肩负起领导重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江宁区横溪镇紧紧围绕“富民强镇”目标,实施“人才兴镇”战略,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做到培养潜在人才、盘活现有人才、引进外来人才,形成了“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农民”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多元性及差异性角度入手,就《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一书鲜明的实证性,讨论农村“信息孤岛”现象及农民信息接受环境的贫困化。由此,作者认为,所谓“农民视角”即多元性视角,而只有承认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性的绝对重要,才可能直面以差异性为主要特性的多元性,研究差异,研究多元,使“三农”研究乃至新农村建设真正回归农民主体,并由此做到务实求真。  相似文献   

19.
2000年后,社会学界关于“农民市民化”主题的研究日益丰富,学者们主要致力于回应两大问题:其一,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关切为何;其二,农民市民化进路何在。本文通过对广东广州城郊K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成果调查与文件梳理,试图窥探村庄规划如何通过达标机制、生成机制、发展机制有效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市民化进程,以及其特征与局限性,并由此回应上述两大问题,论证新型现代性、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市化”对当前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主要依据在于国内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