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的社会制度出现转型,文化学术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与之相伴,古代文艺思想也发生了第一次重要转折:从王官之学语境的文艺思想转而为诸子之学语境的文艺思想。诸子之学虽然由以六艺为代表的王官之学发展而来,但二者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学术系统,在这两种不同语境中的文艺思想也在基本旨趣上存在根本性差异。在这一转折过程中,孔子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介性人物。  相似文献   

2.
“诸子学”或“子学”,一是指先秦汉魏诸子百家学术,二是指历代学者研究诸子著作、思想的学问,包括对诸子著作的校勘、训诂、辨伪、辑佚和考古新发现之子书的整理与研究.近人章炳麟说:“所谓诸子学者,非专限于周秦,后代诸子亦得列入,而必以周、秦为主.  相似文献   

3.
汉初陆贾对秦朝灭亡原因的检讨,依托战国诸子“帝王霸亡”的叙述模式展开,着意于凸显秦政之苛暴,客观上丰富了先秦以来诸子批判暴政的历史素材。此后贾谊之《过秦》在继承诸子论政传统的同时,开始从秦统一历程的视角反思秦政之得失,初步指出秦亡于不行王道。后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则明确强调秦政的“霸道”属性,进而将“周秦之别”作为“王霸之辩”的历史参照,从而反向论证儒家王道政治的合理性。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发展,西汉初年的诸子政治哲学至西汉中叶已逐渐让位于儒家五经之学,而儒家倡导“王霸之辩”的历史与学理依据也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4.
自从王艮在阳明后学中另启泰州学脉之后,泰州之学在江苏、江西广为流播,甚至在学术上出现了两地双蜂并峙的格局.泰州学派中的江西诸子继承了泰州之学面向平民大众的学术取向,他们不仅在良知论、心性论、工夫论及儒学伦理世俗化等方面卓有建树,而且在改良社会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展现出古代知识分子浓厚的社会参与意识,造就了江西"泰州之学"鲜明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5.
诸子各学派除了自我生成外,其体系的核心理论以及现实运用、实践性源头的论证等,还依赖庄子、荀子、吕不韦、刘安、司马谈、刘歆、班固等所构建,这是诸子学派的他者生成。使得诸子社会治理之学的主旨,有了哲学的理论形态。由此可知,古代学术的子学经验与学术愿景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对九流十家的概括是能够创建学派乃至建立学科的;其二,子学中心话语与多重话语两大形态为新的学术增长点的设立提供了机遇;其三,"诸子出于王官说"建立起古代以实践探求学术渊源的传统。胡适以"征验"之法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是以西方所谓纯哲学的观念来看待诸子之学的;而诸子之学本是社会治理之学,自然与王官政治有着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6.
<诸子>在<文心雕龙>五十篇中位列第十七篇,向来被当做二十篇文体论之一,只有范文澜先生提出<诸子>篇在<文心雕龙>整本书的结构系统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并把它与<宗经>并列,作为"文之枢纽"中的一员.本文从<诸子>篇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刘勰对诸子著作的态度入手来看待<诸子>篇在<文心雕龙>全书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7.
《汉书》中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受到现代学者质疑,其中儒文化的起源得到深入讨论。历史地看,儒文化的起源和殷商遗民参与制订周礼有关。周礼的制订标志着中国王官文化体系的形成,其特点是将政治大一统的基础建立在宗法伦理之上。周礼蕴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给儒文化以永久的启示。儒道墨法各家中,只有儒家认同周代王官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也是儒学后来成为与中国传统政治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先秦诸子论孔子与孔子的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独尊儒求,在于儒术已通百家.儒术通百家,虽由儒家兼收并蓄,融合诸子,亦由诸子对孔子的认同.以往学者,于儒家兼收诸子,言之凿凿,而于诸子之认同孔子,则视而不见.诸子之认同,为孔子圣化之关键,非由此,不能构见独尊儒术之全貌;非由此,不能得孔子圣化之根柢.  相似文献   

9.
<正>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得到了普遍发展,而同时诸侯割据称雄亦愈演愈烈。为了适应政治以及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竞相养士,延揽人才,制造舆论,形成了一种言论开放、学术自由的气氛和“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之学的兴起,是客观现实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但诸子之学从产生那天起,就是各有所偏的,因为产生诸子异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  相似文献   

10.
先秦诸子著作叙述渐趋虚化的阐释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从整理历史典籍开始,对具体历史文化的阐释态度经历了由无征不信到断章取义,甚至伪造故实、有意误解这样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战国中期以来,诸子著作在叙述历史时普遍带有浓厚的虚化色彩,具体历史和经典文本成为可被自由选择、修改、解释的对象.这种突破经典文本原义的阐释思想和阐释行为既上承春秋行人断章取义的赋<诗>传统,又直接影响了两汉经今学的阐释方式,在中国秦汉文化阐释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