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西南各省、区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多声部民歌。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及民间艺术活动中,逐渐创造、发展了丰富多采的民间音乐。一些素有集体歌唱传统的少数民族,唱多了单声民歌,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它的单调乏味,总想变出一些花样来,于是,你唱第一句,我接第二句,有领有和,你高我低,旋律起伏跳跃,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听来和谐悦耳,声势浩大,热闹喜气的音调。这就是少数民族之所以有多声部民歌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2.
羌族多声部民歌有着独特的历史韵味,羌族民歌曲目众多、种类丰富、形态稳定、风格质朴,极具地域性特色。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羌族多声部民歌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尤其是音乐工作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特点的介绍,重点分析了羌族民歌的形态特征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我国音乐教学中的视唱练耳模式呈现"全盘西化"的局面,多声部市场的曲目等也大多来源于国外。但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改革完善,少数民族多声部歌曲在视唱教学活动中发挥了显著的优势,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的关注。少数民族歌曲类型丰富多样、唱法极具个性,与主流音乐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视唱教材有很大的差异,是音乐教育机构很好的选择素材。本文将结合国内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展开研究,阐述其在视唱练耳技巧掌握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应用技巧。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我国音乐教学中的视唱练耳模式呈现"全盘西化"的局面,多声部市场的曲目等也大多来源于国外.但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改革完善,少数民族多声部歌曲在视唱教学活动中发挥了显著的优势,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的关注.少数民族歌曲类型丰富多样、唱法极具个性,与主流音乐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视唱教材有很大的差异,是音乐教育机构很好的选择素材.本文将结合国内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展开研究,阐述其在视唱练耳技巧掌握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应用技巧.  相似文献   

5.
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是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盛开的艺术奇葩,它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生产习俗、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交际娱乐等等民俗活动对那坡壮族民歌的生成、传承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这个栏目,是为给农村和牧区文化室或俱乐部提供演唱材料而开辟的。我们将在这里定期发表新故事、歌曲和其他小型演唱材料。过去“社会主义文化室”一栏中的文艺创作部分,也将在这里集中发表。希望读者大力支持我们,以便共同把这个栏目办好。为了配合春节期间的文化宣传活动,这一期我们多发表了几篇,供各地选用。  相似文献   

7.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文献记载和考古学资料都证明,有史以来,壮族先民就已在今壮族聚居区劳动、生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壮族先民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不仅包括了音乐、舞蹈、美术等原始艺术,而且还包括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虔诚而强烈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活动。远古,原始宗教几乎成了氏族、部落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对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对壮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特征及面向新世纪的发展趋向进行阐述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西北民歌是在陕西、宁夏、甘肃等西北省区流行的民歌,西北民歌主要受该地区地理环境和人民性格的影响,具有旋律自由、荡气回肠的特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民歌是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西北地方特色的歌曲形式,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歌唱体系,并且深深地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民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北民歌的音阶与其他的民歌有所不同,传统的音阶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为此本文将对西北民歌的音阶形成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促进西北民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北民歌是在陕西、宁夏、甘肃等西北省区流行的民歌,西北民歌主要受该地区地理环境和人民性格的影响,具有旋律自由、荡气回肠的特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民歌是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西北地方特色的歌曲形式,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歌唱体系,并且深深地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民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北民歌的音阶与其他的民歌有所不同,传统的音阶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为此本文将对西北民歌的音阶形成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促进西北民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壮族的封建社会在及形式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两种不同的模式。桂东地区形成以地主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而桂西地区及云南地区则形成以领主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农奴制度。为什么桂西地区和云南地区的壮族建立起一个与桂东壮族的地主封建制不同的封建农奴制度?这主要是由于受到的中央王朝统治情况和接触汲收汉文化程度不同,以及本身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因此,桂西和云南地区的壮族在封建制形成及  相似文献   

12.
壮族文人的形成及其近代思想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文人形成于唐宋,发展于明清。它对壮族的进步和觉醒、崛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代壮族文人从为官到为学,从科举到新学,从入仕到入俗不断演变,成为壮族民族、民主变革的先声。近代壮族文人的民族性、家族性和平民性,是壮族文人的鲜明个性,它与其他民族的文人相比,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成为壮族不断发展进步和走向近代化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13.
试论藏族传统体育形成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劲 《青海民族研究》2006,17(3):130-132
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体育形成之要素及其特点的探析,揭示我国民族体育发展的规律,旨在正确认识民族体育在整个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4.
壮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当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分析壮族饮食、服装以及民歌的历史演变过程及自身特点,探讨了这些元素在发展过程中反映出的壮族历史文化特征,最后阐述了对壮族历史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壮族地区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经济收入 的增加,壮族的消费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消费形式的消费量增加了,新的消费形式不 断被引进,表明壮族的消费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现代化相矛盾的畸形 消费行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加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6.
壮族,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在其文化结构中,有一个双重的意识源。这个双重的意识源,千百年来都在影响着壮民族的文化建构,是壮族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一个思维基础。 任何民族的任何形式的文化建构,都离不开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思维,虽然在许多时候许多方面这种文化的美学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但是,这种文化的美学思维在壮族历史文化上的烙印却是相当深刻的。  相似文献   

17.
论西瓯骆越的地理位置及壮族的形成梁敏壮族的先民源于我国古百越民族集团中的西质、骆越,这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学者的共识,但对西瓯、骆越究竟是百越民族集团中的一支或两支以及西瓯、骆越的地理位置却有些不同的意见。①我们认为西瓯和骆越是百越民族中文化和语言等互相...  相似文献   

18.
我们同意杨文同志的看法,壮族歌圩是不该提倡的。歌圩本身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实质上是男女青年耍风流的场所;加上缺乏正确引导,使之走上革命轨道,因而歌圩中所唱的山歌没有积极的内容,根本就谈不上是什么“盘歌、故事歌、革命歌”。我们认为这种歌  相似文献   

19.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人类利用自然条件技术和手段相对有限的古代。壮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并不优越,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特别是在瘴气广泛分布的古代,在缺乏有效防治手段的情况下,对瘴气的认识更是成为对壮族地区的地域和族群歧视。地理环境对壮族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集中表现在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佛教是国际性的宗教,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东亚、南亚很多国家,影响深远。它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后,历历得到历代统治者的认同并加以倡导,很快扎下了脚跟,进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寺院佛塔,遍及全国,晨钟暮鼓,震于山陬海角;僧尼汹汹,香客沸沸,实有取代我国传统儒、道二教之势。历史上,佛教也曾凭借官绅之力插足于壮族地区,但毕竟是知音者少,附道者寡,可以说,壮人对佛教的传道反应很是冷漠,甚至是排斥的。壮族对佛教持冷漠甚而排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