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初半个多世纪里词坛沉寂,在词体兴起与发展的历程中,洛阳文人集团扮演了重要角色。该文学群体由于幕主钱惟演的倡导提携,诸文人才士的应和参与,形成从容闲暇、文酒诗会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以歌妓为中介的歌舞佐酒与填词听歌的词体运行系统。钱惟演、谢绛、尹洙、梅尧臣、欧阳修等集团主要人物均有词作问世,不乏词史价值。尤其是欧阳修,他以洛阳为起点,创作了为数甚多、质量颇高的词作,并受到洛阳文人集团的极大影响,最终成为宋初四大词人之一,有力地推动了宋词的发展进程,深刻展现了洛阳文人集团的词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韦应物是唐代大历时期地方官诗人中一个卓异的个体,也是大历诗坛一个独特的存在.大历诗人能进入名家级的仅有刘长卿、韦应物两人,而能开宗立派、自成一家的则只有韦应物.可以这么说,没有刘长卿,大历诗并不感到缺什么,但若没有韦应物,人们对大历诗的价值联想就将大打折扣.如此看来,虽同为名家,他们两人之间仍有着数量级的差别,刘长卿是属于大历的,而韦应物则是属于唐代的——王杨卢骆,李杜高岑,王孟韦柳,韩孟元白,李杜温韦,在这样一个关于时代流派之代表作家的传统排名中,没有刘长卿,却有韦应物一席之地.为此,韦应物也成为大历诗人中历来评说最多的诗人,从他的人品吏道到诗风诗艺,自唐迄今都有许多人评论.应该说,韦应物创作本身的面貌大致已被揭示出来,现在还需要探索的我以为是这位诗人的诗史意义.本文拟围绕韦应物作为地方官诗人的独特性和作为唐诗名家的独特性来谈他创作中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唐五代词体的形成与发展与诗体关系密切.初盛唐词几乎完全被动的接受诗的影响.中晚唐"以曲拍为句"的制词原则引起了词体对诗体的背离.五代时在西蜀和南唐两大词坛的共同努力下,词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文体范式、美学思想、创作宗旨和艺术风格,诗词离散力度加剧的同时词又逐步借鉴诗在音律和情韵上的成果来丰富自己.这种背离与接受的辨证统一奠定了后世诗词关系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4.
名以称实,言以达意.一种称谓的出现,常因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而附着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哲学概念尤其如此.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孔、孟长期分称,"孔孟儒学"一词属于晚出.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出现,不仅反映了儒学自身的演变,孟子地位的沉浮,也折射了古代社会对孔、孟思想的体认与评价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余恕诚  王树森 《学术界》2012,(8):162-175,288,289
中晚唐时期,基于唐与吐蕃关系,以及外患与内政关系而产生的河湟诗歌,涉及杜甫、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吕温、杜牧、李商隐等许多重要作家,作品总量超过六百首.河湟诗歌产生于八世纪至九世纪唐与吐蕃角逐竞争的大背景中,既记录唐与吐蕃“舅甥”两家之间的和平交往,也反映了双方的矛盾与斗争,对研究唐代政治史、军事史、民族史乃至文化史、宗教史,均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作为文学作品,河湟诗歌还以其丰富厚重的内容、刚健质朴的风格,对唐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宗教与词体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词之起源.有必要关注与探讨宗教寺庙梵音法曲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市场对词体兴起所产生的种种影响。本文认为,宗教与词体兴起的关系,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即孕育期,初始期,成型期与成熟期.(1)寺院梵唱乃词体兴起的一个重要温床;(2)与宗教相关的诸多乐曲,又成为词调形成的重要源流;(3)经过唐与宋初词人的共同努力,一些与宗教息息相关的词调被用以摹写世俗生活,而与宗教无关的词调则又弥漫着显明的宗教情绪,词与宗教的血缘关系更加亲密;(4)对几乎与之同时,身在红尘的词人喜尚尘外世界并作逍遥之想,而身在方外的僧道却歌咏凡俗恋情并对尘世生活进行诗意的观照,宗教意识在两类词人的心灵深处与艺术审美境界中扩展。  相似文献   

7.
词体与词心──评孙立《词的审美特性》姜小青近读孙立《词的审美特性》(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2月版),深感于作者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与较高的艺术理论素养。孙立这部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词学专著,以词之本体研究为同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从词之现象上升到词之本质,...  相似文献   

8.
清词中兴的特征之一 ,就是出现了大量的学人之词。清代学人强调学问的重要性 ,但并不主张把学问作为表现内容 ,而是提倡学问、胸襟的统一 ,用学问提升修养和人生境界 ,词境也相应地得到了拓展与深化 ,创造出更为广泛深微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9.
唐代音乐文化交流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交流路向和内容.其在地域间的横向交流和在阶层闻的纵向交流恰似唐代音乐发展坐标系上的横轴和竖轴,它们推动着唐代音乐的持续繁荣,也为词体结构、风格特色、描写对象、艺术境界、美学旨趣和价值意义等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音乐文化场景.  相似文献   

10.
宋庠、宋祁是后昆体诗人群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七律创作在西昆体向江西诗派的转变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就内容而言,二宋七律皆表达了自己的仕途沉浮、叹老念衰之感,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倾向,这一点迥别于西昆体。在风格上,二宋七律由效西昆体的典丽柔靡向瑰迈健举或沉郁奥博发展。这与二人七律学杜分不开,而学杜是江西诗派七律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在创作手法上,宋庠七律以比兴寄托、借用典故写景抒情及多用倒装句三大特征为主;宋祁七律除此之外,还在造语、炼字、对仗、用典等方面表现出求新求奇、精益求精的努力,特别是僻典、俗字的使用,已率先实践了江西诗派"化俗为雅"的理论。在唐风向宋调的演变过程中,宋庠七律更倾向于唐风,而宋祁七律则在很多方面开了宋诗法门。二宋七律,一以承唐,一以启宋,具有重要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讨论“发展”或“社会发展”问题,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发展”这个词的多义性。在当今一般的使用中,“发展”这词主要有三种意义:在辩证法的序列中由一个概念向下一个概念进行,走向技术社会,变迁。在第一种意义上,发展这词的意义是由黑格尔阐明的。关于纯粹思维规定的辩证的演进,有“逻辑与历史的一致”之说,即把社会发展看作与一系列逻辑概念的辩证进展相一致。这些逻辑概念的每一个都代表某一社会发展阶段或子阶段的“时代精神”。至少其中几个主要概念如此。我国哲学界现在公认,黑格尔这一学说,只要把其“头足倒置”的情况颠倒过来,也就把其“合理内核”建立到唯物主义基础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黑格尔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词学界在回顾新时期以来的词学研究成就时,注意到谢桃坊在词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建树。通过对其词学论著的考察,可以认为他在词体的起源与性质、词学史体系的建构、宋词艺术特征及其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词体规范的重建等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个词学理论系统。这对中国当代词学的理论建设和词体规范的建构均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就谢桃坊词学理论研究试作述评。  相似文献   

14.
语境是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论阐释力;诗史互证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要的研究方法;文章把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史互证法并置、比较,认为语境的研究范围广泛.而诗史互证所涉及的所指,则是较为集中的;文章认为语境与诗史互证是交叉关系,语境性质与"诗史互证"之中"史"的文献性质相同在于二者都具有层次性,相异在于前者具有动态性和历时性,后者则具有静态性和共时性;语境概念明确地引入古典文学的研究似乎有利于拓宽古典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使诗史互证等方法在传统基础之上融入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元素,在方法论的系统化与学理化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用典是诗词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词的用典和诗中的用典一样,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逐渐增多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用词由演唱的伶工之词演变为书案上供阅读的士大夫之词的过程。本文即以文人词几个发展阶段的“大家”的用典情况,筒略叙述了“用典”与词的演变之间的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杨海明 《学术研究》2003,(1):119-122
唐宋词的魅力,来源于作品与读者之间的精神契合。唐宋词以其丰富的情感资源和美感资源一直吸引着众多读者,在古代社会,它提供了正统诗文作品相对欠缺的柔情内容和柔性美感,因而既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又弥补了他们以往的阅读缺陷;在当代社会,人们的阅读兴趣虽然日趋多元化,但唐宋词在以“爱”为中心的情感教育和以“美”为中心的美感教育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慎涛 《殷都学刊》2008,29(1):70-73
与传统言志载道的诗歌比,温庭筠词无疑是对政教文化的背离。首先审美意识向日常生活回归,更多关注个人的生活享受权利;其次,文化意识产生变革,对社会人生不再是精英式的俯瞰、审视,而是将自己置身于世俗社会中。对物质生活的肯定,对人性的张扬,在传统社会是一种背叛,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也是对传统文化禁锢人性的一种修补。然而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也使温庭筠在政治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8.
北宋中叶,苏轼提出了“词为诗裔”的词体观念,这一观念具体体现在其“以诗为词”的创作之中。它旨在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对于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气格,形成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推尊词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一观念及其创作也存在着使词诗化、消解词体艺术独立性的倾向。质言之,这一观念强调词与诗的同一性,而没有充分注意词与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20.
宋代吟咏昆虫的词作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宋词中涉及昆虫的词作很多,但单纯以一种昆虫为表现对象的词作却较少。《全宋词》中的蝴蝶词和蟋蟀词是出现较多的昆虫词,我们选取这两类词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文学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找寻宋代昆虫词的发展脉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言情"的词向"言志"的诗逐渐靠拢,词与诗不再有截然不可逾越的鸿沟,进而完成了词作的开拓与蜕变,由此凸显宋代昆虫词在中国词史中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