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依法治国”是一种趋势,并被写入宪法。但我国法治状况一直没有根本改变,析其原因是依法治国受到中国宪政文化的根本制约。中国宪政文化对宪政核心价值的偏离具有历史方面和文化方面的原因,其中误读是重要原因之一。法治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分析,更能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依法治国与宪政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陆云卿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6):206-210
中国民间存在着大量的地方性法律文化 ,曾长期影响地方秩序的建立 ,直至今日仍对构建基层社会秩序作用巨大。在国家全力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下 ,它们与国家法在适用于民间的法律事件上发生了诸多冲突。不少基层法官忽视了它们的存在和特殊作用 ,片面、简单地适用国家法 ,造成了当地公民困惑和社会误解的尴尬状况。如何认可地方性法律文化以及将它们与国家法律整合 ,使二者在依法治国的构建过程中实现效率最大化 ,提高法律效率和公民对法律的评价 ,已成为一个法学界不可不研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席书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3):134-138
随着法治改革不断深化,通过私法立法缓慢的带动农村私法文化的建设,已经不适合新农村城镇化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农村私法文化的建设既困难重重又面临着种种契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社区和农民的特殊性、私法制度与私法文化建设的非同步性,我国农村私法文化的建构必须走以城镇化为突破点,把国家推进与民间演进有机结合,由大城市辐射小城镇再由小城镇过渡到其他一般农村区域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5.
郑军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9-12
目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破坏较为严重,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而理论界大都主张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但从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权利客体以及权利体系等几个方面来看,都不宜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因此,可以考虑利用文化产权制度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这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益及其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郭洪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9-22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表现形式和有力保障 ,宪法的实施、完善和发展 ,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首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需要法制,人民需要法制,社会发展呼唤法制。只有依法治国,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改革开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深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而与之并行的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越发重要。为了确保物质与精神这两大文明建设在我国快速发展,就得实施强有力的依法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8.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需要法制,人民需要法制,社会发展呼唤法制。只有依法治国,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改革开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深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而与之并行的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越发重要。为了确保物质与精神这两大文明建设在我国快速发展,就得实施强有力的依法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9.
杨卉芳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6(3):15-16
党的领导是各项事业胜利的保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依法治国 ,是新形势下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与其现实适应性是一个历史话题.其中,文化与法治的关系就是重要个案.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和阐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紧扣社会现实与时代发展的脉搏,而且高度指明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在如何坚持中国特色道路中,正确处理文化和法治的关系需要明确化,对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依法治国关系进行辨析,正是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核心指导思想的路径之一,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在社会变革时期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韩德培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3,(3)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是19世纪50年代国际私法统一化运动序幕揭开以来的最主要的统一国际私法的国际组织。本文简要回顾了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成就,阐明了我国加入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理论中私法与公法是截然对立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公法与私法的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私法理念包括平等理念、公平理念、自由意志理念、诚信理念以及义务、责任理念。这些理念在行政法中的引入会使行政法更加符合人性 ,会促进行政相对人参与意识的提高 ,会充分限制行政权力的滥用。 相似文献
13.
王芃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87-89
从分析资源环境的经济性与生态性这两点特性入手,阐释了公法配置资源的可能性和缺陷。认为通过物权法及财产法确立资源产权交易制度的方式,就能够改变资源环境的现状,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刘远碧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 ,宪政则是以宪法为根本准则的治国方式 ,宪政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而依法治国必须首先依宪治国。宪法是依法治国的根本前提、依据和保障。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严格行政执法和公正司法 ,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建设高素质的执法、司法队伍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唯有如此 ,我们才能完成由人治向法治的新跨越 ,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法制完备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6.
王子正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法制和法治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清两者的关系,对于澄清和克服法制和法治问题上的模糊观念和错误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一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熊伟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2,21(3):27-29
从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社会现状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来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候,应当同步考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寻找法律和道德的和谐,妥善处理可能出现的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法律援助制度与依法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瑞全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法律援助制度,又称法律救助或法律扶助制度,是国家以制度化、法律化的形式对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保证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社会公益法律制度。迄今为止,英美等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相继建立了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一项新兴的法律救助制度,它是经济发展、社会文明、法制完善的必然产物,并已成为现代国家法律制度特别是诉讼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法律援助制度,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举错。一、法律援助制度的历史沿革法律… 相似文献
19.
倪国玉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1-2
法律与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紧密联系的两类社会规范 ,又是治理国家、规范行为的不同方法。只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二者并重 ,才能营造安定团结、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 ,把国家治理好。 相似文献
20.
治国方略的成熟和完善,是一个党特别是执政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本领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领导人民夺取了全国性的政权,又经过了54年的奋斗,在领导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借鉴历史上和其他国家治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较为成熟的基本治国方略。这就是:在党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