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梁启超力求把审美的外在目的和内在需求统一起来;把美对社会进步的间接作用与直接作用结合起来;把审美的自律和社会的他律结合起来.这些尝试和努力清晰地反映在其文学作品关于"新民"、"新小说"、"趣味"和"生活的艺术化"等思想的表述中."新民"和"新小说"启蒙民众的目的明确,彰显梁启超美学思想对进步、民主、科学和自由的精神追求;"趣味"和"生活的艺术化"潜蕴生活审美,用广义的生命趣味和艺术给审美以本体规定与价值定位."趣味"美论和"生活的艺术化"思想与"新民"和"新小说"思想折射出梁启超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的独特美学品格,对于今天的文化审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艺术当中的根本问题之一,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这表现在美学中,则为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是美学史上经常争论的关键问题之一。过去的美学家,他们或者强调生活美,用生活美来贬低艺术美;或者虽然看到了艺术美的重要意义,却又有意无意地否定了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这一根本的前提。因此,在他们,问题始终摆不平衡,始终存在着片面性。现在,我想从西方美学中找出一二个例子,用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过去所存在的一些争论。  相似文献   

3.
周纪文 《阴山学刊》2003,16(2):5-12
周来祥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提出的“美是和谐”理论在中国美学界独树一帜 ,因而又被称为和谐论美学派。周来祥先生的和谐论美学思想体系包括了方法论和体系论 ,美学和艺术本质论 ,美学和艺术形态论 ,中西方比较美学研究和中、西美学史研究。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 ,周先生始终坚持辩证思维和历史主义观念 ,理性精神贯彻如一。和谐为美是其思想的核心 ,三大美的理论是其精华 ,主潮风格是其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法的美学意蕴表明法是一种蕴含真善美并旨在构建秩序与和谐的社会治理艺术。仪式是表达法美学的主要载体,西部社会的仪式资源丰富,对仪式的遵行有助于培养民众的法律信仰情怀。西部地区具有社会治理重"情"、治理资源残缺等特点,而这些恰恰契合法美学的固有规律,因为"情"是法之真善美的基础,而人性的弱点决定了法之美包含残缺美,因此它们可以作为蕴含法之美的社会治理资源。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报告文学展示出一幅璀灿夺目的金题玉躞,一条艺术追求和美学探索的轨迹.本文试图在寻找它的艺术探索轨迹的曲线中,去把握其宏观的美学特征。(一)新时期报告文学,以紧紧地拥抱生活、展示生活中的美及揭示美的生活为“经”;以内在的艺术美的追求,不断地趋于艺术的自觉意识和开拓艺术的新天地为“纬”,交  相似文献   

6.
<正> 艺术美包括内容与形式这样两个因素。艺术美是由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美与形式美有机地结合而构成的。在艺术美中,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黑格尔说:“只有内容与形式都须得彻底统一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品。”(黑格尔《小逻辑》第287页,三联书店版)“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87页)  相似文献   

7.
生态美学是国内美学界近年来的一个重要论域,是以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哲学或生态伦理学为其基础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论意蕴.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和"的观念等等.从生态论角度来透视中国美学思想,使美学研究具有了深化的独特途径.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倾向于以"境界"而非"意境"来概括词美之本,并以"大词人"与"真感情"作为"境界"营构的基本要素.这些审美取向呈现出与唐以后中国古典诗论的艺术品鉴论有所区别的人生美学情致,是中国现代美学与艺术人生精神的重要始源与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7,(2):83-92
陈炎编《美学》与过去的美学教材相比,是一部达到新高度的教材,其突破文艺美学的窠臼,将美学看成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三足鼎立的全面美学。但以21世纪的学术眼光看,其存在历史局限:因袭西方逻辑中心论和形而上学研究方法,将复杂的美学问题简单化,僵化于一元论视角,无视生命美学和中华美学遗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中华美学对西方美学有救正作用,老子的阐释模式、庄子的美感双向生成论、以及生命之爱与美感的发生等,都是世界一流的理论形态。中国美学研究要有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0.
情感说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重要内涵。梁启超认为,情感是生命与宇宙的本质;艺术情感是生命、情感、艺术美的统一;艺术情感必须求真、向善、合美;艺术情感具有熏、浸、刺、提四种感染力和奔进、回荡、含蓄蕴藉、写实、浪漫五种表情法;艺术是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梁启超的情感说在思想观点、概念术语、理论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先导。  相似文献   

11.
现代美学不只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知识领域,同时也是现代精神自我确证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旨趣系于个人主体的正当性这个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鲍姆嘉通最初在理性主义体系里构想出一门准认识论性质的"感性学";而后,康德在批判哲学范围内为之确立主体的根基,并赋予"审美自律论"以完整的哲学形式;席勒从康德的概念框架出发,将审美批判扩展至社会政治领域,提出一种"审美乌托邦"思想.现代美学早期的这段历史,显示了审美-艺术问题是如何被推向现代思想前沿的.  相似文献   

12.
曾繁仁 《学术研究》2012,(8):120-126
宗白华曾经期望"中国的美学大放光彩",这一愿望在建设性后现代突破工具理性、突出生态文化的语境下得以实现。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是在特有的地理环境与以农为本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呈现出"天人合一"、"阴阳相生"与"生生为易"的中和论生命之美的形态。具体表现为风调雨顺之美、吉祥安康之美、生命旺盛之美与借助自然的绿色想象。在具体艺术形态中表现为民间艺术的吉祥如意、绘画艺术的气韵生动、音乐艺术的"与天地同和"、建筑艺术的"法天象地"、诗学的"六义"之说以及人格培养的"天地境界"等。这种"天人合一"的中和论美学应在积极参与当代美学对话中发挥作用,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13.
运用美学、体育美学原理,结合瑜伽特点,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瑜伽的美学特征进行探讨,认为形式美是瑜伽美学特征的外在表现,体育美是瑜伽最突出的美学特征,艺术美是瑜伽鲜明的美学特征.瑜伽练习者集审美主客体于一体,瑜伽与体育、艺术的结合不仅丰富了美育功能的内容,而且使其美学价值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4.
周来祥 《文史哲》2004,(3):20-22
文艺美学是传统美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和谐论"文艺美学体系弘扬、发展了古今中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它对艺术审美本质的界定吸收了康德的思想,又超越了康德把美归于形式的倾向,将美与艺术统一起来。"和谐论"文艺美学对美和艺术既有总体的把握,又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作具体探索。文艺美学的方法论与其理论体系运用以辩证思维为统帅的多元综合一体化的方法,构筑了一个纵横结合、网络式、圆圈型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5.
刘悦笛提出"生活美学"的新主张,有其两个方面的深刻理由:其一,当代社会艺术与生活日趋同一使"艺术否定生活论"、"艺术自律论"及其理论基础"主体性关学"难以为继;其二,更高的、全面的现代性要求重构审美精神从而来论证"生活美学"的必要性."生活美学"要得以确立,关键在于能否从本体论上论证生活与美之间的本质关系,并由此出发解释各种美学现象,刘悦笛以现象学的哲学视角为主,结合马克思、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杜威的思想做到了这一点.但遗憾的是,"生活美学"的作者却没有对"生活"做出更为具体和准确的界说,"生活美学"要确立自己与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就必须说清楚生活与实践、生命等范畴的关系,理顺"生活美学"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的关系.与此同时,"生活美学"试图在一种对生活的本质直观中超越主客二分的主体性美学.然而,超越主体性美学是可能的,但否定主体性或将主体性与客体性等量齐观于一种混沌状态中,却无异于返回到前现代美学,乃至返回到一种前人类的自然状态.历史上那些号称取消了主客二分的哲学和美学,无不暗中承认主体性的这一地位.但无疑,"生活"的确可以被解释成为一个比实践、生活更广的因而可以把实践、生活扬弃于自身之内的范畴,从而"生活美学"不仅可以成立而且是极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6.
孙绍振的文艺美学思想与康德的批判美学、黑格尔的美学理念、正反合三位一体模式,有可比性的对应关系.孙氏新美学原则的当代性反思判断,主要对"美是生活"论、"生活决定"论与"政治一元"论等三大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质疑与反拨;其学理则进一步对机械反映论、二元对立论与非审美论等三大形而 上悖论作出批判与超越;然后又以二律背反、正反合三位一体模式与波普尔的证伪与证实相结合方式等方法论模式,建构起自己的美学系统.  相似文献   

17.
张艺声 《东南学术》2004,(5):150-154
孙绍振新美学原则的当代性反思判断,其契机主要指涉"美是生活"论、"生活决定"论与"政治一元"论等三大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质疑与反拨;其学理则进一步指涉机械反映论、二元对立论与非审美论等三大形而上悖论作出批判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社会学核心,要正确认识其美学思想,必须抓住这个关键问题。理想国是柏拉图主观润色了的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王国;其“审美阶梯说”则是理想国的美学核心和灵魂。它使美学超越了狭隘的艺术哲学,进入了人生和社会领域,体现了美学视野的开放性和纵深性。  相似文献   

19.
李志宏教授在对张玉能先生等所倡导的新实践美学理论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时,虽然美其名曰"根源性美学歧误匡正",但他却捉襟见肘,破绽百出,不但没有达到对新实践美学论的"修正"之目的,反而暴露出了其自身的诸多不合理之处:"美"概念作为名词缺乏合理性,因为"美"字没有与之对应的实际存在物;"美"与"美的事物"混为一谈,把"美本质"视为一种实体;认识论美学思维不理解关系本体论思维成果;逻辑思维错乱;简单地否定美的本质;不明白"能指"与"所指"两个语言学概念的含义,对其进行错搬滥用;误读西方分析美学,并将其美学观点生搬硬套,脱离美学实际。李志宏所犯错误的主要根源在于:对西方美学理论没有全面系统地了解;逻辑思维混乱,逻辑推理不严密;只能以认识论思维而不会以关系存在论思维思考美学问题。"美"的确是难的,但并不能因为美是难的就否定"美的本质";恰好相反,"美无本质"才是真正的伪命题。美的本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和谐关系的性质状态。要认识美的本质,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将认识论思维转化为关系本体论思维。  相似文献   

20.
1917年萧公弼连载发表的《美学·概论》,准确介绍了"美学"的学科定义,细致厘定了"美"的概念的丰富涵义,在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差异性与公共性、普遍性与创造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审美的公正心态,爱美与人的天性,好美恶丑的艺术作用与社会作用,艺术美的创造方法等问题上提出了发人深省的意见,堪称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拥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