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网络环境对于青少年成长发展具有双重影响和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分析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负面影响的因素,找出应对的措施,是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明网络环境的必要条件;网络负面作用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教育的滞后,加强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明工程如何帮助青少年趋利避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开放性与全球性、虚拟性与广泛性、陷慝性特征的有害影响是:有可能带来信息污染,导致青少年思想、价值、道德观念的混乱;染上人际淡化冷漠的网瘾症;诱发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应在如下方面帮助青少年趋利避害;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和建设的法律法规;发挥网络技术的甄别、查堵、防范作用;强化网络的科学、文化、教育、政治、道德内容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文明社会环境;加强对社会的认识教育以提高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犬量存在,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等诸环节中找到解决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途径与对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以期使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走到符合道德要求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明重在建设,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内容来占领网络阵地。要通过积极的引导,培养和教育广大学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和不健康的东西。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包括家庭的力量,加强教育,加强管理,使我们的广大学生,以及青少年尤其是刚刚进入社会的少年儿童,成为健康合格的社会主义网民。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人际交往具有交往时空的无限性、交往方式的间接性、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交往关系的平等性、交往内容的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青少年人际价值目标、人际价值手段、人际价值评价,带来青少年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信任危机、社会责任感淡化等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下培养青少年人际价值观的途径在于优化网络环境,促进青少年网络交往的有序化、正规化;占领网络德育阵地,弘扬人际价值观教育的主旋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青少年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6.
网络的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青睐,但网络成瘾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和青少年自身等因素。根据网瘾形成的原因,其预防对策需要青少年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使其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将网络的负作用尽可能拒之墙外,从而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文明上网。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6,(5):73-76
网络犯罪心理具有普通犯罪心理的共性,又具有网络犯罪所具有的特性,包括自我实现、猎奇、贪图财利、报复泄愤、政治目的和侥幸等六大心理因素,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文化环境、网络环境等都是此种心理因素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构建网络犯罪心理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元角色的共同参与:第一,国家首先要构建其良好的网络犯罪预防的环境基础;第二,社会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和文明环境的形成;第三,学校、家庭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第四,个人要加强对自我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视,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网络犯罪预防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全员共同参与、齐心协力,相信终会迎来文明、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8.
由于青少年本身法制观念的缺失,以及家长和学校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并逐步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要想有效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社会、家长和学校一方面要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修养教育,对之加以健康引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必要的技术防范措施,通过优化网络环境来减少或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期刊资源的结构、期刊采访、文献传递与资源共享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环境对期刊信息资源建设产生的影响,据此提出了新的期刊信息资源建设思路:重新制定期刊资源发展策略,构筑网络环境下以印刷型期刊为基础,以电子期刊、网络期刊为发展的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并存的期刊资源保障体系;从重点学科着手建设特色数据库与专题数据库;开发网络资源,建设虚拟馆藏;整合系统资源,实现期刊信息资源之间的无缝链接.  相似文献   

10.
网络及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对社会交往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文化下的社会交往或虚拟交往,特别是指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个性化的精神交往已日益频繁。网络文化对社会交往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我们要努力克服其消极影响,抓住网络交往的本质、特点和动力机制,力求营造理性的社会交往环境,构筑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和交往模式,发展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和社会交往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前,利用网络结社和勾联所结成的"网络帮派"正在成为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新途径。其中,网络帮派有其明显的群体特征:等级性和管理的完整性、网络纠集的快捷性和群体犯罪的疯狂性。其中网络公会成为青少年网络帮派的新形式,极易培养青少年的帮派意识,并诱发青少年结帮犯罪。网络帮派犯罪不仅因其便捷和突发性而使犯罪防治更加困难,而且它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理,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应针对青少年网络帮派犯罪形成的青少年自身、社会和法律原因,加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立法和加强司法干预等。  相似文献   

12.
“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对增强国民体质,促进群众性体育的发展,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发展经济、国富民强、造福子孙后代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它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作者指出了新时期大学生当中存在的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荒废学业、考试作弊、奢侈浪费、校园暴力、不文明上网、粗言秽语、破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分析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学校文明修身教育的实效性较差、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文明修身教育的缺失以及虚拟网络的失控带来消极影响等造成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主要因素,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文明行为评价体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师德建设和校园网络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无论生活还是学习都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丰富的业余生活和便捷的学习途径,但同时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尝试从网络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原因等方面对于提高网络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三个文明”与小康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和任务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形成一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恶意软件入侵成为近年来广大个人用户面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首要问题,恶意软件占用电脑内存导致运行速度减慢、浪费电脑硬件资源、劫持用户浏览器、强制弹出广告页面、窃取用户资料、侵犯个人隐私等危害,给用户造成巨大的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恶意软件的日益泛滥,已经开始严重危害到互联网产业和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恶意软件的传播,既给打击网络侵权行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给我们反思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3G在高校校园应用,高校3G网络文化建设成为必须。与传统高校网络文化相比,高校3G网络文化有独特的自身特征和功能。高校3G网络文化建设要从精神文化入手,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同时,要积极发挥制度的规范性和高校师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高校网络德育亲和力、渗透力和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传统德育相比,网络德育具有开放性、平等性、能动性、交互性、趣味性等特点。但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营造有趣、活泼、文明的网络生活环境,并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辟网络德育的个性化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上网“主体批判型”自律教育;加强领导,营造安全、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充分驾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驾马车;在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上,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9.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着力在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培养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等方面下功夫,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抓好学生思想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