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祭祀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见于《周颂》。《诗经》中祭祀诗数量之多,说明了祭祀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祭祀诗的祭祀对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周人的宗教观念,即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以德配天的天命观。  相似文献   

2.
祭祀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见于《周颂》。《诗经》中祭祀诗数量之多,说明了祭祀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祭祀诗的祭祀对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周人的宗教观念,即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以德配天的天命观。  相似文献   

3.
《九歌》是一组祭祀神鬼的乐歌。《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辨与九歌以下”。《离骚》云:“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可见《九歌》本为古代神话中乐章之名。《汉书·地理志》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楚国民间流传大量的神话传说,盛行原始崇教的祭神方式。祭祀时往往是歌、舞、音乐相配杂作,综合一道,既娱神鬼又娱群众。我们亦可视之为初期歌舞小剧萌芽。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规模宏大的民族史诗,但在《诗经·大雅》里面保存了一部分反映周人生活的诗篇。主要有《生民》《公刘》、《锦》、《皇矣》、《大明》等。它们大体上是根据当时流传下来的神话和传说写定,基本上属于史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不是志怪之书,前人已有定评。《四库全书目录》归入小说类,但《书目答问》又列为古史类,应以《书目答问》为是。其书见于司马迁、刘向、王充、王逸等人的著述所征引;西晋郭璞又为之作注释,东晋大诗人陶潜的诗中也曾说“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应该说这是一部由来已久,流传有绪的古代典笈。经近人蒙文通、吕子方等人的研究,认为此书是记载古代南方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书中不仅记载了当时南方民族的历史、地理、宗教、物产、风俗等;又比较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诗经》祭祀诗的不同标准加以辨正,从而完成对《诗经》祭祀诗的界定,并得出结论:祭祀诗因其独有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地位,在《诗经》中应自成一类,而凡言及祭祀或用于祭祀的诗篇,皆应列入此类。  相似文献   

7.
《山海经》被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其中记载的祭祀礼制内部一致性很高,大多确凿可靠,对于研究古代的山神祭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多不被人所重视。文章对《山海经·山经》中的"祠""瘗"和"婴"等三个祭祀动词,参以上古传世文献和出土甲骨文等材料加以考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祭祀是《诗经》时代的一种重要文化,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识形态.分析研究祭祀诗,对于《诗经》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祭祀诗思想内涵的分析,试图阐明周人尊天命、敬仁德、尚英雄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研究历史文献,并结合考古发掘,发现巫山得名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巫山者,西有黄鸟"有关,与巫咸山无关。巫山神女故事肇始于宋玉《高唐赋》,与《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的姑媱之山的女尸无关,与屈原《九歌.山鬼》无关。  相似文献   

10.
《诗经》蕴涵的居住建筑文化是周人日常生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周人居住建筑文化样貌。《诗经》周人的居住建筑文化是由居住建筑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居住建筑习俗等要素构成的。其中居住建筑方式有“宫、室、屋、宅、家、居、盘、宇、穴”等;居住建筑格局有“堂、庭、寝庙、仓、廪、厩”等;居住建筑习俗有“居住建筑选址仪式、居住建筑落成仪式”等。以上各要素融合、统一、凝聚形成了周人居住建筑文化的特质,反映出周人的居住建筑是以井田制为基础,以家庭血缘伦理关系为纽带,以现实生产、生活需要为宗旨的整体文化蕴涵。《诗经》居住建筑文化是周人在这一历史时期、这一地域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诗经》的雅、颂篇中农事诗的剖析 ,可以看出这些上古神话和发育不完全的史诗折射出原始初民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和拜土意识 ,这些诗歌是农事诗 ,也是宗教祭祀诗。  相似文献   

12.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 ,楚公族的始祖是祝融 ,其嫡祖是季连 ,祝融部落集团的早期居地在今河南嵩山地区双洎河流域一带 ;季连部落初居于今河南滑县东 ,继之移居今山东曹县东南。自穴熊以后至鬻熊之世这一历史阶段中 ,季连部落至少发生过三次迁徙 ,其时间分别在夏代前期、夏商之际和商末周初 ,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分流 ,即有的迁往江汉地区 ,有的踯躅于中原。鬻熊率部南迁 ,是季连部落最后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南迁  相似文献   

13.
额尔古涅—昆传说中的捏古思、乞颜两户是以狼和鹿为原型的图腾名称命名的两个氏族。因为,"捏古思"是蒙古语noqai(犬)的复数形态,在传说里是代指"狼"。犬和狼为同类,狼曾经是蒙古先民的图腾;传说中的乞颜或乞牙惕之名也是来自以鹿为原型的动物图腾名称。因此,该传说的神话原型为:在部落战争中,一部被另一部打败,惨遭屠杀,仅存两女。捏古思和乞牙惕两个动物救助此二女,携至额尔古涅—昆山谷中,双双交合,生息繁衍,故部族再生。该神话原型与古突厥语民族狼图腾神话、传说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4.
李颀是唐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位重要诗人.由于两<唐书>无传,其生平履历很是模糊.李颀笃于友谊,广事交游,其现存128首诗,有近百首都是交游之作,李颀的行年事迹多依其作品及交游.张垍乃丞相张说之子、玄宗之婿,亦能文之士.考证二人的交游,既丰富了李颀早年在两京之活动,又填补了史无张垍为兵曹记载之空白.  相似文献   

15.
《周颂》是西周特定时代之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篇,具有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周颂》中的周初诗篇强调继承文德、保守天命,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突出的敬业意识;而西周中、晚期《颂》诗则只强调求福禄于神祖,这反映了周代统治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周颂》宗教色彩、神灵意识淡薄,抒情、描写多针对现实,具有突出的理性特征。这种理性特征是西周思想文化背景的反映,它与《尚书》等史籍中所反映的西周统治者的理性思想是相符的。《周颂》在艺术形式上显示出中国诗歌在形成之初的诸多原始性特征,这与《鲁颂》《商颂》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6.
代戎族源考     
代戎是东周时期活动于中国北方的重要部族,其族属与渊源众说纷纭。认为代戎为商王朝同姓封国或为北戎、西戎、追族等说法均与史实不合。代戎是一些白狄族从山陕北部东迁到达代地后经过他们相互之间以及他们与当地土著人群的融合,而整合形成的一个新的部族。简言之,代戎为白狄别种。  相似文献   

17.
“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的命名源于西周经济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奠定了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雏形,而社会分工和女子地位的降低,使牛郎织女的故事完整化。本文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探析了“七夕节”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新近公布的《刘复墓志》的主体部分为刘复自撰,不仅完整介绍了刘复生平,而且述及他在天宝年间与王昌龄、李白交往之事,据此我们可以完整地认识刘复其人其诗。墓志中关于刘复早年生活的介绍不仅可让人了解到天宝学子的修业方式,而且还可对天宝年间以江宁为中心的江南诗坛有更真切的了解。这为解决天宝文学中几个悬案,如王昌龄被贬龙标时间、王昌龄在江宁主持雅集及授学之事,也提供了重要佐证,据此可对著名的《琉璃堂诗客图》做出新的解释。借助这方墓志,我们可对盛唐时期京城之外的诗学活动有更具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中越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层文化。中越民间文化之比较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女娲是中华母亲神 ,越南也流传 ,但“越南化”了。“灰姑娘型”故事是世界性的。采录最早的是唐代学者段成式 ,采录了壮族先民李士元讲述的《叶限》。 2 0世纪广西学者采录到壮族《达稼和达仑》、京族《糠妹与米碎姐》 ,越南留学生采录了越南故事《糠妹与粞姐》 ,几篇故事极具可比性。越南阮朝诗人阮攸 ,出使中国后 ,把明末清初小说《金云翘传》改编为同名越南民歌体长诗 ,长诗流入民间 ,化为故事 ,流入中国京族 ,广西学者采录到《金仲与阿翘》 ,这是中越文化交流的硕果。越南采用中国农历。中越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时间相同 ,节日活动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20.
早期农业之发展,"靠天吃饭"的成分远甚于今,因而农事诗在《周颂》之中所占比例极高,且多以祈报为主要内容。缘于《周颂》乃天子宗庙祭礼或祭祀山川神祇所用之乐章,且大多属于周武王、成王、康王以及昭王时期之作品,因此最能反映周初制礼作乐之人文精神,且深寓教化意义于其中。文章拣选《周颂》最能代表农事祈报之礼的《思文》与《丰年》为讨论主体,并辅以《生民》一诗以明其详,综合此三篇之内容以探讨周代祭祀之人文精神与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