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回溯与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苗族社会中"蚩尤热"兴起的过程及背景,对蚩尤与苗族的渊源关系的历史形成过程进行了若干回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苗族知识分子为中心推动的"苗学研究"和苗族民族认同意识重构之间的关系.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苗族社会中兴起的"蚩尤崇拜",事实上是从"他者"叙事到"自我"内化的一种转变,是凝聚苗族民族认同意识最为核心的"受难者记忆"进行重构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流散一词最初指犹太人四处漂泊的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起,更多喻指背井离乡、渴望故乡复兴的情怀,并成为当代人跨境生存方式的类型写照。老挝苗族源自中国,直至20世纪40年代在老挝才开始享有自治权,之后在秘密战争中登上国际舞台。美国苗族学者李麦娜的《苗族"家园"之梦:法属印度支那的合法性追求(1850-1960)》一书研究了1850-1960年间老挝苗族领袖争取权利与合法性的历史。文章认为该书呈现出崭新的视角,如对老挝苗族救世主型领袖的新认识、采用二分法进行谋篇布局、指出苗族未能在老挝建立民族"家园"的原因等。文章也指出了该书存在的不足,即未能对1850-1960年间老挝苗族的一些重要人物做出客观的评价。从恩格斯的"国家"概念入手,文章梳理了老挝复杂的民族问题以及苗族与老挝其他民族的关系,指出无论是政治掮客,还是救世主型领袖,皆因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不可能带领流散中的苗族建立统一的"家园"。最后,文章指出,将建立"家园"的梦想寄希望于"苗王",实际上是老挝苗族一直以来作为流散族群的集体情感的体现。而封建政权、国外势力却将老挝苗族推向了更大范围的流散。因此,建立统一的"家园"俨然成为他们剥离时空的夙愿,抑或是作为"他者"身处跨界边缘无法融入主流社会时无所适从的梦想。  相似文献   

3.
祖先崇拜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宗教信仰。苗族墓葬朝向尚东的习俗,蕴含祖先崇拜的内涵,这在各民族祖先崇拜形式中较罕见。头朝东脚朝西的"横埋"作为"苗坟"的典型特征,是区别于"汉坟"的主要标志,是苗族传统墓葬的主要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东方是苗族发祥地和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苗族千百年来割舍不断的乡愁。苗族"横葬"有怀念故土和亡魂回归故土的双重内涵,"横葬"说明苗族尚东的文化特点,表明苗族纪念祖先迁徙及东方故土,体现苗族的祖先崇拜的意识和认祖归宗心理,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阐述苗族妇女与"麻"之间的互动—互构关系,揭示了"麻"与妇女在切冲苗族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更凸显出妇女在民族文化的创造与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武陵山区苗族上刀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武陵山区苗族上刀梯遗产项目的保护成效。结果认为,武陵山区苗族上刀梯起源于佛教、道教与苗巫交融形成的苗族"巴代扎"掌坛法师身份确认的度职仪式,以"赤脚踏刃,手脚并用,蹬高作舞"为运动方式,具有身份转换的文化意义,当代通过苗族传统节日和民间体育竞赛开展传承活动,武陵山区苗族上刀梯文化遗产得到较为理想的保护。提出了提炼苗族上刀梯"惊险刺激,超越自我"的创意概念、描绘优秀程度和定位于旅游演艺和开业庆典、中学生的成人礼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毕业典礼的开发利用对策,拓展上刀梯文化遗产的运用空间。  相似文献   

6.
苗族文化是一个不断生产的过程,文化的再生产通过人类的实践实现。在一个苗族聚居地T镇,提倡苗族文化保护的投资商推动了当地苗族人族性认同的并入,却最终与其所反对的现代性达成了一致。具有流动性经验的苗族青年在与投资商的互动与对抗过程中,其"主体性"被"询唤",他们与现代性达成了一种合作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实践形塑和再生产了苗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6月26日至28日,由湖南麻阳、城步、广西融水、贵州松桃、云南屏边等5个全国单列苗族自治县政协共同举办的"中国苗族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在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举行。论坛以"挖掘保护苗族文化,共商区域经济发展"为主题,围绕苗族历史文化起源变迁与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8.
<正>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苗族鼓舞历史久远,自古以来,鼓舞表演就包含了苗族人民虔诚信仰和勇于创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在与外来势力的斗争和反抗封建朝廷的过程中,苗  相似文献   

9.
苗族古歌作为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丰富的伦理思想。苗族古歌中的正义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苗族正义观的本源:"要和皇帝分管地盘";苗族正义观的内容:"论理会维护正义和公正";苗族正义观的实质:"同一性正义"。苗族正义观对追求宗族村落内个体间的平等与宗族村落之间、民族之间的平等作用积极。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论坛》2012,(4):40-41
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久远,自古以来,鼓舞表演就包含了苗族人民虔诚信仰和勇于创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在与外来势力的斗争和反抗封建朝廷的过程中,苗鼓曾对民众起到了巨大的号召与激励作甩。  相似文献   

11.
"盘瓠传说"是主要分布于苗族、瑶族、畲族等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族源神话,在正史、方志、文人笔记等文本中皆有反映,体现了华夏族对南方蛮族的表述与认知。但作为少数民族,在以汉族为主流话语权的历史时期,苗族、瑶族、畲族先民通过自身的话语以神话塑造自己的祖先形象,成为信仰。从"盘瓠传说"中,我们看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多民族多面向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人们共同体的整合与分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黄秀蓉 《世界民族》2022,(3):94-105
作为战争难民进入美国的老挝苗族群体,其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社会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近半个世纪对陌生新文化的适应过程中,不同代际的美国苗族群体根据自身特点与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采用了不同的适应模式,包括极端适应型、被动与主动的涵化型、主动的同化型以及非常规的青少年帮派活动等。美国苗族不同代际群体与相应的适应模式并不严格对应,而是互有交叉,又或有同一代际群体采取多重适应模式的方式。美国苗族群体多样化的文化适应模式有助于整个族群较快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生活,同时促进其传统文化在苗族社区中的传承与发展,并在更为广阔的世界范围内寻求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3.
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作为少数民族题材工笔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中国工笔人物画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苗族服饰图案在纹样取材和民族文化的表现上具有艺术性,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苗族服饰元素具有装饰性色彩、趣味性造型、平面性构图的审美意趣.同时阐述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发展应从个性化的形象、光与明暗、虚实变化这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4.
跳月,是湘西苗族地区古代盛行的一种自主婚恋习俗,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择配的盛会,也是苗族人民繁衍生息、文化娱乐与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由生活、向往和谐与发展的民族心理模式。尽管这种婚恋习俗在今天的湘西苗族地区已经十分罕见,或者说甚至绝迹,但这种婚恋习俗的遗韵仍然渗透进民族的心灵之中,它像一首余音袅袅的民歌,将永远响彻在苗族历史的晴空之中。  相似文献   

15.
遗产化实践中,苗族"刻道"拥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身份。政府、文化精英等参与群体借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环对刻道的内容、展示空间、文化生态、价值形象进行了有意识的重构与建构。在此过程中,各参与群体间因文化资本的差异和理性的诉求展开权力博弈,并在利益争夺中实现共谋。  相似文献   

16.
德语学术界对苗族进行研究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十九世纪中后期,其源起与德国和奥地利等德语国家的民族学研究在学术传统上的开放性和世界性的视野密不可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期间产生了大量的关于苗族以及与之相关民族的自然、历史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著述,这一时期德语学术界关于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研究也带有深深的殖民色彩,但与此同时也在少数民族研究上积累了相当多有价值的素材,也在方法上进行了早期的探索。二战结束后,德语学术界对苗族的研究,在方法和主题上均显示出更加多元的特征,涉及到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尤其是对苗族的音乐、农耕文化以及纺织艺术、建筑等均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德语学术界以格瑞特·格瑞葛莱特(Grit Grigoleit)为代表的新生代苗学专家,关注更多的则是西方国家的苗族离散群体及其在主流社会中所面临的文化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服饰是一个族群文化符号的外在表现,也是维系民族认同和认异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作为与苗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相对应的苗族服饰,它饱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文化,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8.
贵州雷山县苗语电视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关于贵州省雷山县一部由当地苗族自编、自导、自演的苗语电视剧的调研报告.这样一部由苗族自己组织拍摄,采用苗语对白,反映现代苗族社会生活交迁的电视剧,是影视市场上的一件新事物,本文将之称为"苗语电视剧现象".它反映了民族地区民间力量在适应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具有的能动性,对于以母语为生活用语的民族聚居地区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如何丰富少数民族日常文化生活,以及如何进行文化市场开发与管理等问题,都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贵州作为苗族聚居最多的区域,融合了苗族各方面的元素特点,而苗族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承过程当中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纹饰特点,并具有极其独特的意义以及深厚的文化特点,因此本文对贵州苗族文化中的各方面元素进行剖析,通过历史性的分析以及深部内涵的透析将其合理地与现代设计进行结合,从而有效地延续民族文化,并进一步促进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覃庆贵  龙光华  田力 《民族论坛》2013,(6):F0002-F0002
正5月17日(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名地苗族群众以各自的特色欢度这一节日。凤凰、吉首等地,更以山水实景,上演了别具一格的苗族原生态文化展演,让各地观众大饱眼福。当天上午,淅沥的雨丝挡不住大家赶歌的脚步,一年一度的中国·凤凰苗族"四月八"跳花节主会场在沱江水面及两岸举行。分会场设在山江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马鞍山苗寨、黄茅坪村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