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韵娟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1)
在科学社会主义教学过程中,就如何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阶级结构问题,我们在学员中组织了一次讨论。讨论中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见解,也涉及列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与本题无关的问题 问题之一:列宁关于划分阶级的标准还适用不适用 相似文献
2.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历史心理学是历史知识体系与心理学知识体系相融合的产物”,是历史科学中一门新型学科。它运用心理学中的一系列理论,研究人类历史中的个体、群体的精神风貌、精神活动及心理活动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在我国运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历史现象,剖析历史人物,虽然只是近十年的事,但是已出现了一批颇有力度的代表作,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仅就近年来史学界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心理研究的概况,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3.
定扬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5,(12)
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主办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65年第2期报道说,国际法语社会学家第五届讨论会于1964年9月29日至10月4日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讨论的主题是“今天社会的社会阶级”,主席是古尔维奇。报道说,会上提出的第一类论文论述热带非洲的社会阶级。巴兰第表明,传统社会的不平等怎样曾经不是特别显著的。殖民地化在非洲国家产生一些制度有助于社会阶级的形成,但同时也制止这种 相似文献
4.
钟绍恩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6)
党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区分革命的敌、友、我的一个根本方法。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党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 一九二二年七月党的“二大”到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初陈独秀发表《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这是开始阶段。党的“一大”后,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都在不断加深。党集中力量发动、领导工人运动,实际地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革命迅速发展。然而,社会政见异繁,什么“武力统一”,“联省自治”、“好人政府”等等。革命的敌人、动力、任务、性质等基本问题急待弄清。为此,党于一九二二年七月召开了“二大”,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考察了中国社会状况,在大会《宣言》中,提出了“中国政治经济现状”这一根本性的命题,从而开始了党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茂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6,(3)
法的本质属性及法的起源与消亡等问题,是法学理论中的重要基础课题。近年来,法学界对此争论十分热烈。其中,对于法是否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的看法,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法不是阶级社会特有的,而是历史上各个社会形态都具有的社会规范,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法,在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6.
陈显泗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6)
在对本文所提问题展开论述之前,必须指出“真腊——柬埔寨”的含义。在这里,指的是公元九世纪初统一真腊的出现至十九世纪中叶法国殖民者的入侵并将其变为“保护国”的一千余年的柬埔寨这个历史时期。在《试论真腊——柬埔寨社会内的封建诸因素》一文中,笔者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这个时期该国的社会性质。该文所涉及的仅是构成生产关 相似文献
7.
黄一心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今年6月广东省文艺心理学研究会召开学术讨论会,会议对中山大学中文系陆一帆教授的《关于文艺本质问题的思考提纲》展开热烈讨论。会后广州日报曾于7月25日发表题为《文艺是怎样反映现实生活的》的会议讨论综述。接着广州日报于9月12日又发表了陆一帆的《社会心理:文艺反映生活的中介》一文,并加“编者按”说:“《文艺是怎样反映现实生活的?》一文发表后引起关注和反响。现发表陆一帆此文”“欢迎读者来信来稿发表意见及争鸣,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接着连发了两篇与陆文商榷的文章。与此同时,广东《学术研究》(双月刊)第5期发表了6月讨论会上陆一帆的《提纲》和部份发言稿,并加“编者按”:会议对陆的《提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理想问题的讨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3)
关于社会理想问题的讨论综述李勇作者李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武汉,430072。关键词社会理想社会理想特点社会理想合理性问题社会理想的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古老的问题,同时也是过去国内哲学界关注较少的一个问题。在交往高度发展的今天,对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9.
李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社会理想的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古老的问题,同时也是过去国内哲学界关注较少的一个问题。在交往高度发展的今天,对社会理想的讨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围绕这个课题,武汉大学哲学系哲学原理专业的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和博士生进行了专题研讨。现将这些讨论的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魏旭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54-58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后,国内史学界"文革"史研究正式起步.27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大陆史学界"文革"史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主要问题等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全景式回顾,并就国内"文革"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春娥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7-9
中心是一篇文章表达的主要意思。写文章要围绕中心来选材,要有明确的中心,要突出中心,这几乎是老生常谈的事,旧题新作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彝族“六祖分支”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瑾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6):43-47
通过分析"六祖分支"的版本及研究状况以及相似的汉族祖源记忆"三皇五帝"的传说,认为在一定的政治话语下和民族交往过程中,民族精英为团结民众,整合社会,共同对付外族以获取一定的政治经济权益和话语权以及民族自尊,一般采用最能唤起根基性情感的祖源记忆传说来达成社会整合目标,族群认同也就在族源记忆的基础上一步步地被建构。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对当前“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表现、“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三农”问题解决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方珏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6)
马克思阶级理论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受到"无阶级的神话"的质疑与挑战。而考量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关键在于对人与人之间物质联系的考察,即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之为人的存在状态的整体考察。马克思不仅着眼于"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及其活动这一客观事实,而且包含着个人在历史观维度上所生成的"意义",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之所以与交往、价值、商品、货币和资本等概念联系起来,是因为个人是以阶级的身份而存在的。阶级这一概念呈现出的正是个人在历史观维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天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是阶级对立的简单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过了十多年以后,即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里又予见到:“收入直接花费在其中的、多少是非生产劳动部门的一些新部门不断产生。此外还有:固定资本(铁路等)的形成和由此产生的监督工作;奢侈品等的生产;使花费收入的 相似文献
16.
靳明全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众所周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受了外国政治、文化思潮的影响。昔日学界论述此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追避或忽略中国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日本影响”因素,这是悻于历史研究穷源竟委精神的。本文试图从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指导者留学日本所接受的文化内容及中国新文化运动“过滤”日本近代文化两个方面来论述此问题,并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指导者留日时接受的思想文化内容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指导者名存史册的不少,但目前公认的最重要的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创、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吴虞等。上述人物… 相似文献
17.
胡守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1):53-60
陈寅恪先生在《魏书司马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中,敏锐地指出,候景之乱不仅于南朝社会上为巨变,并在江东社会上亦为一划时期之大事,其故即在于所谓岩穴村屯之豪长乃乘此役而起,造成南朝民族及社会阶级之变动。本文从陈先生之说,以岭南土著为例,阐述其在南朝的变化。文中还对陈先生使用阶级一词作了辨释。 相似文献
18.
江天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8,(4)
四第三种看法和前两种看法相反,它既不认为中等阶级是快要灭绝的集团,在垄断资本主义下(?)不会再重新组成,也不认为一个庞大的新中等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正在形成,甚至在数(?)上有压倒工人阶级之势。它主要不是从定义出发,把不符合这一个或那一个定义的雇佣人员从工人阶级或资产阶级排除出去,而是在运用一定标准去考支各种职业时,充分考虑到雇佣人员的各种具体恃况和特点,并不强求一切场合都符合现成的一般公式或形式定义,或者强求达到一个能够适用于一切恃况的新公式或定义。这样,就必定迂到许多难以确定人们的阶级地位的场合。对于这些疑难场合的处理,又有几种不同的方式。所以第三种看法,内容较多,为篇幅所限,我们只简单地阐述以下两种不同的主张,作为这种看法的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19.
江天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4)
四第三种看法和前面两种看法相反,它既不认为中等阶级是快要灭绝的集团,在垄断资本主义下不会再重新组成;也不认为一个庞大的新中等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正在形成,甚至在数量上有压倒工人阶级之势。它主要不是从定义出发,把不符合这一个或那一个定义的雇佣人员从工人阶级或资产阶级排除出去,而是在运用一定标准去考(?)各种职业 相似文献
20.
周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正> 阶级与民族是两个既互不相同又密切相关的历史范畴.一般地说,阶级对于人们的划分比起民族的区分来说要更为深刻,因为它是以人们在既定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来划分的,而这种经济地位又取决于既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但人们同时在几乎绝对的意义上,又隶属于一定的民族分类,民族则是以传统的民族文化为主要依据而区分的,由于民族的区分指标实际上要更为综合,因此,民族共同体对于人们的规范,常常又要比阶级共同体对于人们的规范更为稳定、持久和具有一般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