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民间传说中不同于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着重剖析了巫山神女在川江航运中的守护神象征意义.并就巫山神女现象在今天的延伸作了探讨.文章涉及三峡环境、航运、历史遗存、文人诗篇、川江号子和习俗遗存等内容,并对巫山神女文化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楚文化研究中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如楚早期所封丹阳问题、巫山神女问题等,本文就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枝江丹阳、淅川丹阳、秭归丹阳有其内在的联系,都与尧子丹朱有关。而巫山当在今长阳宜都附近,并非巫峡里的巫山。巫山神女的原型则是尧女女 ,就其图腾而言亦凤图腾之一支  相似文献   

3.
巫山神女,三峡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神话传说,源远流长,文人创作,新意迭出。本文既勾勒出一幅巫山神女题材文学创作的发展轮廓,也对古今有代表性的佳作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与鉴赏  相似文献   

4.
《高唐赋》、《神女赋》影响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唐》、《神女》二赋产生后 ,云雨变幻的巫山融入了绚烂艳丽的文化意蕴 ,文人士子欣然前去探幽寻艳 ,汉乐府旧题《巫山高》的创作也由单纯描写山川险阻融进了高唐神女的艳情 ;楚王神女的高唐艳遇成为文人士子创作艳情诗词的素材 ,为其抒写自己的艳情提供了便利 ;巫山神女的明丽艳冶为后来传奇中的神女仙子定下了“美而艳”的基调 ;巫山神女亡魂所化的身份、主动奔放的性格为后来传奇小说中的仙姝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5.
研究历史文献,并结合考古发掘,发现巫山得名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巫山者,西有黄鸟"有关,与巫咸山无关。巫山神女故事肇始于宋玉《高唐赋》,与《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的姑媱之山的女尸无关,与屈原《九歌.山鬼》无关。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文化、精神心理和文艺美学角度看,宋玉<高唐>、<神女>二赋中的巫山神女这一神话传说,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开人神爱恋之先"、"肇梦恋文学之端"、"曲尽女性美的第一篇"三个方面的开创地位和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诗仙"李白,现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众多的学者所关注.李白诗文中文化内涵丰富,"月"作为一种文学意象,与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透过诗情"月"意,解读李白的坎坷人生与"月"之情结明月情结,酒月情结,秋月情结,这对当代李白研究具有拓展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巫山神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分别被塑造为多个不同的神话形象。许多研究者指出,其相关传说的原型,最早见于《三海经》中的蘨草神话,正式诞生于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而许多问题的客观存在,又可以证明,巫山神女并非一脉单传。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上古神话中的巫山神女,经历了云雨爱神、祭祀祈雨、助禹治水、三峡航运守护神等多个与水相关的形象的流变,其文化传承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在长江中上游及中华水文化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9.
"怨羡情结"属于精神分析学范畴,是情结理论泛化的结果,也可看作是对"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的仿词造用,它是一个极具生命力和挖掘潜力的文学话题.本文试图运用怨羡情结的理论,对铁凝小说<大浴女>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深层次的人性内涵加以清晰、明澈地洞察与审视.  相似文献   

10.
关汉卿的"烟花情结",根植于他与礼教相背离的思想观念,释放在其反映边缘女性生存状态的"烟花粉黛戏"中.他将女性从"零落风尘,积怨难诉"的古旧形象中解放出来,使她们焕发了真实鲜活的人性色彩;在与男性的对比中,显现了女性所特有的负重不屈与坚韧顽强.在其对女性进行再认识和价值重估的过程中促成了他对女性的发现--将女性作为一种独立性别存在来看待,这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新发现的清初南无教《泰山圣母苦海宝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圣母苦海宝卷>是清初南无教女教首尹喜编的一部宝卷,存未完成的手稿本(由他人代书).泰山圣母是民间普遍信仰的一位女神,本卷中女神既是观音老母的化身,又被暗示为无生老母的分身.本卷的发现,有助于了解清初南无教的活动和泰山女神在民间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和曹植作品中的洛水女神,虽然在出身、死因和人神之恋各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作为不同时期不同作家塑造的女神形象,二女神在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别。神女自由大胆、热情奔放,洛神恪守礼教、举止端庄,作者所处时代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造成了这些差异。  相似文献   

13.
石头的象征和隐喻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景河 《南都学坛》2002,22(4):48-51
《红楼梦》之因由,无非是大荒山下一块娲皇所炼剩石脱胎为贾宝玉而演绎的陈迹故事。石头的入世有无象征和隐喻,历来说法不一。实质是,石头入世象征满洲贵族入关统治中国,隐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不严格自律,难以逃脱逐渐衰微的历史命运,从而给《红楼梦》的主题、立意、结构、艺术特征、人物形象等一系列问题带来新思考。同时,运用基因遗传学说,对曹雪芹“关东情结”和“原型”意象的由来,进行了新的探索,极具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期,魏诗一花独放,掀起了文人诗的第一个高潮,并以"建安风骨"、"汉魏风骨"享誉诗史,而蜀、吴则"吟咏靡闻",一片凋敝。学界对此有所关注,但大多点到即止或附带言及。从文化传承、领导学养、用人标准及教育状况四方面探析并揭示蜀、吴文人诗落后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文化批评的方法,解读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女神》和抗战时期的《屈原》,透视其文化身份的嬗变,研究其对个体和民族群体文化身份的构建,凸显其作品的新的诠释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秦汉之际,蜀郡严道铜山是全国闻名的铜矿采冶地。汉文帝将铸币权放归民间,而后赐其宠臣邓通以严道铜山铸钱,使得邓通铸钱与吴王刘濞铸钱一样流布全国。这个看似任性的帝王行为,实际上是文帝与吴王刘濞斗争的重要棋子。在政治上,它缩小了吴汉矛盾被挑拨的空间,降低了吴王的反叛势力聚集力度;在经济上,它为汉廷中央赢得了与刘濞至少同等的战争物资汲取力,同时为未来的武力削藩积累下巨额财富。其手法巧妙含蓄、迂回曲折,符合文帝的削藩风格,是文帝巧妙削藩的又一力证,从中也可一窥当时西南铜矿资源对帝国影响之一斑。   相似文献   

17.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也是古代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她与嵩山因缘际会,留下诸多遗迹与碑刻,其中一些诗歌正史阙载,是靠碑刻传下来的,可补正史之不足。对嵩山武则天诗碑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武则天嵩山活动、文学素养以及对初唐诗坛的引领和激荡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年底电视剧《武则天秘史》走红之后,武则天及唐代宫廷历史为人们所高度关注。作为一种大众娱乐现象,这非常值得研究。唐代的大气磅礴在武则天时期表现得特别明显。对武则天的女性认识与形象进行分析,发现人们对武则天的女性认识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这是历史学界和影视学界"性别书写"的例证。女性意识在初唐的初步松动,到武则天称帝时期妇女开放观念达到高潮,武则天玩弄各种权术达到中国封建社会女权时代的巅峰。通过三部影视作品三个不同的武则天和太子形象分析,从历史真实到影视真实,作为武则天的"她"把女人的妩媚与刚强娇柔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造就帝王风范和媚女风流。  相似文献   

19.
舟山观音信仰的海洋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舟山群岛的观音信仰历史悠久,并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在观音信仰的物态文化层面上,观音信仰环境、观音塑像及佛教性自然名胜上都与海洋有关;在观音信仰的制度行为文化层面上,特有的盛大香会期及一些信众行为,表现出海岛文化特点;在观音信仰的精神心理文化层面上,有关观音的审美性文化、信仰心理情结等,都体现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20.
清代四川天后宫考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后又称妈祖,是宋代以来东南沿海民间信仰崇拜的主要乡土神之一。清代乾隆以降,四川却出现大量崇拜天后的庙宇──天后宫。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迄今尚未进行讨论。本文较系统地考察了四川天后宫建立的背景、分布状况及其社会功能问题,以期对闽粤的四川移民活动问题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