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农村文化发展模式演化进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1年以来,中国农村经历着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济改革。这场改革不仅解放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搞活了农村经济,并且牵动着中国农村社会几乎所有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变化。根深蒂固的、传统的农村文化生活方式,在这场变革浪潮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改造,整个农村文化建设进程恢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之光。综观近17年福建农村文化发展历程,具有整体改革意义的三件事;一是80年代初山区集镇文化的兴起;二是SO年代中后期沿海侨区雏型文化市场的形成;三是从90年代初开始的多方位结构性增变。这三件事不仅深刻地推动着全省农村文化从…  相似文献   

2.
一、有为才能有位:社会科学研究转型的必然性近20年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型,这是中国持续推进改革开放,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过程,它意味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和利益结构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调整。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置身于社会发展之外,而且每当社会发展处于重大变革之际,社会科学研究就特别活跃。目前的这场社会转型对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要求则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刻:一方面要求社会科学在研究的主要方向上需要随转型社会主要问题的变化而调整;另一方面体制与利益结构的转型也要…  相似文献   

3.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转型,文化形态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文化媒介的转型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变革。它对传统理论观念的冲击已经带来了震荡效应。理论界和评论界的纷争往往以改头换面的论题回应着这场变革。而且,文化媒介的转型,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进程,带有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性。因而,在中国社会的文化媒介转型处于过渡的初期时,用何种理论来策应这场变革就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晚明东林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东林人士士人和官员合一的身份,讲学而议政的治学风格,既有着传统上的文化和精神资源,也反映着晚明时代的新气象,深刻地反映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治学、为政和救世之间的追求和立场选择.  相似文献   

5.
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的每一次剧烈的变革,总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的反思,对原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的重新评价。近几年来,在深入开展社会改革中,文化传统的反思与对策问题也突出地提出了来,而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问题,却是当前文化反思中的兴奋点。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西方的冲击和我们内部回应两者相结合的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是一项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作为一种改革理论,是历史上最伟大、最完整的改革理论,而田这一理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20年的改革实践,也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实践。一般讲来,一种深刻变革的成功,有赖于全新的历史条件;一种伟大的理论与社会实践,必有坚实的哲学精神。那么,邓小平领导的中国这场改革,其赖以成功的哲学精神是什么?这就必须到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去找。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一领域中,哲学观念。哲学精神乃是最根本的,它是一切其M观念、思想、主张、理论、实践活动的根据。没有深刻的哲学思想观念,也就不可能有其他深刻的思想和理论…  相似文献   

7.
文明转型是中西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西方需要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中国则要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此问题域中,我们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和文化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传统而可能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国道路既蕴含着对现代性文化危机的克服,也表征出中西方文明的融合与更新的可能,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文明新秩序的重要历史实践。易言之,基于中国道路而可能的中华民族复兴既包含着现代化的主张,也意味着开启一种新的文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释义--一种解释学的视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默彪 《东南学术》2003,(1):100-10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具有解释学意境的文化历史现象 ,涵蕴着中国社会 2 0世纪以来变革与发展历程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实践和文化历史内涵。“中国化”所内蕴的本质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这两个关系维度上展开 ,构成一种视界融合的互动关系构架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价值模式的转换和跃迁。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近现代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鹏 《河北学刊》2006,26(2):45-49
面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在近代的深刻危机,中国社会曾作出了种种回应,选择了种种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其中, 中西古今之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从“中西之争”到“古今之争”的演变是人们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危机与中西社会文化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推进的表现,它典型地展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变革的一个轨迹。同时,它也在客观上提出了由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化这一新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法制思想与中国传统法制的转型王友才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历史变革时期。伴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国传统法制也处于深刻的历史转型过程中,以实现法制的现代化。这是20世纪中国社会和法制发展史上一扬划时代的...  相似文献   

11.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4,25(2):65-68
白孝文是长篇小说<白鹿原>中又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人物.这一形象中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容和社会历史内容.白孝文由封建宗族的"样板"演变为投机"革命"的阴谋家的历程,凝聚着许许多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一政治内涵.这一人物灵魂的异化也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同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在同样历史条件下,目标和内容基本一致的社会改革运动。如果我们将两个运动及其文化政策进行比较,就会更清楚地看到,洋务运动按其性质来讲,也应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改革运动。只是由于其反动的文化政策,导致了改革的失败。<一> 关于两个运动的性质问题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均是发生在同样历史条件下的以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为目标的社会改革运动。但是,仅仅由于结果不同,前者被说成是反动的,而后者则被称为资产阶级革命。这就使人们对历时三十年的这场社会改革运动的真正历史价值很难认识清楚,对洋务派及其代表人物很难给予正确评价。因而,我们有必要对两个运动的性质问题重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现今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固然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所必然经历的一个环节,但其意义却不止于此,这场变革不仅是中国社会现代历史上的划时代事件,而且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因而,如果我们从世界历史进程的角度对这一事件作一透视,就能够对于这场变革的意义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白孝文是长篇小说《白鹿原》中又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人物。这一形象中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容和社会历史内容。白孝文由封建宗族的“样板”演变为投机“革命”的阴谋家的历程,凝聚着许许多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政治内涵。这一人物灵魂的异化也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概念分析工具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问题的缘起 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历史性的社会,它正处于持续变迁的时代过程之中。在严格的意义上讲,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或变迁,乃是一种文化的变迁,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转变的历史递嬗,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 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相应的法律文化的转型。法律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现象。随着中国的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跃进,中国法律文化也同样面临着或正处于一个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就是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 经济体制的改革正在我国全面地、系统地、有秩序地进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保证这场改革的顺利开展,需要进行一系列工作,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及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则是重要的理论准备之一。 (一) 物质利益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问题。有史以来,许多哲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曾探讨过这一问题。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任何人都未能对此做出科学的回答。只有马克思完成了物质利益认识上的科学变革,为无产阶级确立了完整的物质利益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利益是推动人类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因,并构成历史唯物论的重要范畴。人类社会所以是一个运动着和发展着的机体,其深刻的根源就在于  相似文献   

17.
<正> 十九世纪的东南亚华侨社会,是一个海外中国人的宗族社会;一个经商的、有着强大经济力量的繁荣社会;一个严格遵循中国古老的风俗习惯,保留着自己原有的信仰和语言文化的社会;一个新旧掺杂,不过问当地政治而又忠诚故土的社会.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而管理着这一社会的是各种秘密会党,它对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论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周岩,潘伟杰现代化意味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这一转换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这场社会变革需要广泛动员全体公众加入这一进程,同心同德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  相似文献   

19.
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文化之争贯穿始终的.这场文化论战,既是清朝末年中学西学之争的延续,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政治矛盾激化的反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历来存在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但是,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作为对立着的两大文明体系来进行分析、比较、评判、论辩,只是到了五四时期,才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相结合,成为整个社会政治思潮的主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论战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问题甚多.论战的实质,是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需求,实际上也就是从文化的角度,就整个国家是否需要改革和如何进行改革展开的辩论.  相似文献   

20.
《奉天讨胡檄》与《讨粤匪檄》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檄文经典名篇,而且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但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二者作过专门的比较研究.其实,这两篇文献各有主义和立场,其背后蕴含着深层的文化意识,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天父天兄之教”与中国传统名教的不相容.天父天兄之教以西方传入的基督教为蓝本,高举反满旗帜,使得这场对抗也是中西交冲之初晚清社会“西化”、反满与卫道、勤王之间的首次较量.其时中国的人心还在于传统和文化,西化和反满走不进中国社会,但50年后西化和反满同时并举,蔚为浪潮.世路的剧变,反映了近代社会在新陈代谢之下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