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麻雯 《北京纪事》2016,(3):110-110
北戏书馆平谷分馆于1月11日在平谷文化馆正式揭牌。北京市委组织部原常务副部长韩铁城,平谷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红艳,学院刘侗院长、刘宝华书记、吴蕾副院长、许翠副院长等领导参加了揭牌仪式。连丽如先生的女弟子、我院影视系主任张怡老师于11日19:00开讲北京评书《红楼梦》,成为北戏书馆平谷分馆的首场演出。  相似文献   

2.
父亲,连阔如;女儿,连丽如,父女二人及本世纪.30年代至今,中国评书界的顶类人物,而由基创立的连派艺术早在几十年前便已名噪天下,然而,连阔如一生除女儿未收一徒,连丽如今已年届花甲,尚未有纳徒之意,父女二人生前身后均不享弟子富门,桃李芬芳之英杰遇。名闻遐迩的连派评书召集只连丽如一人独立支撑门户,连氏二父女与连派评书窨形貌如何,令世人难解。历经苦难的花连寿26岁结缘评书,执着追求,终成一代名家,名毕连寿,满洲年闽五月,降生。人家中,尚在母硬早逝。一个生力遗腹子,其命2亲但於生计,便略格梳头。得些银两子这…  相似文献   

3.
盛寿藻     
盛寿藻(1922-201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生前任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善墨竹,画坛有“盛竹”之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4.
单田芳:1935年11月出生,当代著名评书大师.从艺50多年,录制完成了100多部共1.5万余集的广播和电视评书,其中《隋唐演叉》、《大明英烈》、《千古功臣张学良》等都家喻户晓。他凭借那一贯沙哑的声音以及一直都保持着健康、活跃的社会形象,被誉为“书坛常青藤”。  相似文献   

5.
盛寿藻(192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现为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善墨竹,画坛有“盛竹”之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6.
盛寿藻(192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现为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善墨竹,画坛有“盛竹”之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7.
盛寿藻(192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现为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自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善墨竹,画坛有“盛竹”之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8.
盛寿藻(192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现为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善墨竹,画坛有“盛竹”之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9.
盛寿藻(192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现为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善墨竹,画坛有“盛竹”之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10.
盛寿藻     
盛寿藻先生简介 盛寿藻(1922-201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生前任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善墨竹,画坛有“盛竹”之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11.
盛寿藻(192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现为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善墨竹,画坛有“盛竹”之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12.
盛寿藻(192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现为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善墨竹,画坛有“盛竹”之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21,41(1):15-21
影视、评书等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历史故事的传播与普及,起着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历史上的不朽之作《史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有很多,如影视、歌舞、戏剧、评书、有声小说等,它们或选取《史记》中的故事,或以《史记》中故事背景为由头进行加工改造,或故事源头在《史记》,等等,将中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给普通大众。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它们是相通相融的,要想传播得更为久远,需要高雅与通俗的结合。艺术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地域的变化增入新的内容与形式。当然,艺术传播历史与文化也并非尽善尽美,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如不以史实为基础随意篡改、没有与现实结合起来以及可读性不强等。  相似文献   

14.
盛寿藻(192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现为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善墨竹,画坛有“盛竹”之誉。  相似文献   

15.
我利用多次去新加坡探亲的机会, 做民间的双向交流工作,到新加坡宣传 中国,在国内介绍新加坡,以增进相互 了解和友谊。 新加坡有《联合早报》、《联合晚报》 和《新明日报》三家华文大报,每份每天 少则30多版、多则60多版,订报不要动员,更不用开会、发文件,发行量却很 大。每家报纸都有“言论”、“交流”等专栏,就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环境、人文 习俗等多方面的问题展开广泛讨论。我 在报纸上先后发表了19篇文章,介绍 改革开放的中国。新加坡比较民主,也 重视民间舆论,有关方面还对我的建议 在报上作了答复。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九年九月,由鞍山市曲艺团演播的传统评书《岳飞传》,顿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一时间全国六十余家电台进行录音,并在十七个省、市范围内作了转播,更有一些报刊在评价这部评书中,称《岳飞传》  相似文献   

17.
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品三国》捧红了易中天。《论语心得》让于丹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超女,如今易中天和于丹时代过去,一个自称“北京猿人”的纪连海相声加评书的独特演讲风格,再一次征服了广人观众,被称为《百家讲坛》的第二代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8.
千秋高节     
盛寿藻先生简介 盛寿藻(192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现为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善墨竹,  相似文献   

19.
"空城计"的故事家喻户晓,尤其是自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更是广为流传。在几百年的《三国演义》接受过程中,人们试图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对这个经典故事进行演绎,如戏曲、评书、电视剧等。由于各种艺术门类自身的特点,在对小说文本进行生发的同时自然要带有鲜明的自身的烙印。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文本、电视剧技巧以及京剧表演的对比分析,探究各种艺术表现方式对"空城计"故事解读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20.
评书《聊斋》历来由说书艺人在书场演出,从1909到1932年,张智兰、庄耀亭、尹箴明等报人以评书形式、用北京方言演述《聊斋》故事,23年的时间内,在北京的报纸上连载了300多段,是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聊斋》白话传播活动,也是《聊斋》传播形式的一次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