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彤 《社区》2013,(30):33-33
当结婚的初衷不是为了爱时,这样的婚姻注定不能长久。小区里赵老伯活到了75岁才悟出这个道理。仓促再婚一年多的赵老伯,近日拄着拐杖走进当地法院要求离婚。赵老伯向法官抱怨说:“她跟我在一起,完全是为了钱,根本就不想好好过日子。”  相似文献   

2.
朱金良 《社区》2012,(5):31
2011年12月16日,湖南省桃江县桃锰社区年近八旬的陈老伯来到社区办公室,说了一连串的"感激不尽",感谢社区工作者帮他们老夫老妻重归于好。陈老伯和郭妈结婚50多年,一路风雨走来,共育有4个儿女。由于子女多,家境困难,一直磕磕碰碰,夫妻感情不和。特别是老来矛盾升级,前几天发生激烈争吵,摔碗摔碟,郭妈一气之下把陈老伯赶出了家门。社区好说歹说把老两口说和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当老人再婚已被更多老人所认同,被更多儿女所理解,被世俗观念所接纳,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时,婚前财产公证这一“新生事物”也从幕后走向前台,走进百姓生活,走进再婚老人的世界。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用自己不成功的再婚经历,向更多的同龄人、同命运人发出心底的呐喊——  相似文献   

4.
某报记者约我写写老年再婚的成功经验,放下电话,陷入沉思——1999年,我由双方儿女做媒,和74岁的退休工人苏国珍结婚了,走进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她  相似文献   

5.
《老友》2007,(9)
老人再婚,何时不再尴尬?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老人最怕的就是孤独与寂寞,婚恋自由并非是中青年的专利,老人更需要爱的甘露。老人再婚无可厚非,但由于得不到儿女的理解和支持,加上处理问题缺乏理性,老人再婚遭遇尴尬,社会上出现了"老人走婚"等现象。让老人重新获得生活的幸福,安享晚年,需要我们付出真心,倾注关爱,给予更多的理解。此外,老人再婚后如何和睦相处,和谐生活,妥善地化解新家庭的矛盾,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朱中辉 《老友》2014,(1):69-69
正我认真细读了2013年第10期《老友》杂志《婚姻家庭》栏目中的一组文章。这一组文章都是反映老年人再婚生活的,我读后深有感触。我也是再婚老人。这一组文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2000年,妻子病逝后,我感到非常悲痛,家庭生活无法安排,儿女又没成家,我总担心后半生怎么过。在好友的关心下,我与现在的妻子曾金凤结了婚。曾金凤进门后,担负起了管理家庭、教育子女的重担。她不仅抚慰了我悲痛的心,还热心支持我在乡镇工作。儿女长  相似文献   

7.
丁宁 《新天地》2017,(8):28-29
张女士:您好! 我很理解您的心情,子女不同意父母再婚的现象不是个例.有调查显示100 名想再婚而未成婚的老年人,65 人是因儿女不同意."山西公益红娘"做过一个小范围数据调查.在太原市,100 个单身老年人中,85 个想找老伴.老人找老伴的念头比年轻人更迫切,面临的困难也更多.  相似文献   

8.
陆明华 《老友》2008,(8):64-64
广西钟山县公安镇的李老师,他四个儿女早已各立门户。2001年冬,老伴不幸病故。古稀之年,夫妻分离,似失群孤雁,精神上极大痛苦,生活上诸多不便。心想再婚,互相照顾,共度晚年,但未能得到子女们的理解与支持。广西钟山县清  相似文献   

9.
蕊红 《社区》2013,(24):30-30
杨大伯今年61岁。早年丧妻的他,一个人将几个儿女拉扯成人,既当爹又当妈,着实不容易。现如今,儿女们都成家立业了,本来想退休后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过儿孙绕膝的生活,怎奈儿女们都有各自的事业,很少回家看望,只是逢年过节给他打个问候电话。  相似文献   

10.
杨学友 《老友》2014,(10):53-53
正案例:牛老伯和老伴生有4个子女(2儿2女)。2004年,受财产赠儿不赠女传统观念的影响,老两口将自己的3间平房给了小儿子,但是房屋所有权证上还是牛老伯的名字,房子一直由小儿子一家居住;10万元现金给了在外地工作的大儿子。牛老伯还和两个儿子签订了赠与合同。如今,随着年龄增高,牛老伯和老伴的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当老两口需要得到子女照顾时,两个儿子都置之不理,把对牛老伯和老伴的照顾  相似文献   

11.
《山西老年》2012,(7):65-65
编辑同志: 2006年,张老伯和老伴董大妈因感情不和分居。当时,张老伯和董大妈未对共同财产协商分割。2011年,张老伯的妹妹结婚,张老伯未与董大妈协商,将其返聘分的技术改造奖金四万元作为贺礼送其妹妹。董大妈得知后即提出异议,要求小姑返还。遭到拒绝后,董大妈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张老伯的赠与。法院经审理判决张老伯的赠与财产无效。请问法院的判决对吗?  相似文献   

12.
冷华 《老友》2010,(7):30-31
案件回放今年68岁的钟老伯和62岁的崔大妈,1970年经人介绍在老家结婚。婚后第二年,钟老伯来到县城参加工作,崔大妈跟随丈夫也来到了县城一起生活。不久,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钟老伯在外挣钱养家,崔大妈在家相夫教子,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相似文献   

13.
休闲娱乐岛     
乡下的陈老伯领着小孙子进了城,看到一个染了红头发的女人。小孙子躲到陈老伯的身后,害怕地问道:“爷爷,城里的女人怎么把自己的头发染成那样呢?”陈老伯说:“孩子,别怕,她是想装成鬼来吓唬咱乡下人哩!”  相似文献   

14.
鄂道洪 《社区》2011,(18):30-32
老菜农小区种花忙 【基本案情]这是8月的一天上午,天气热得有些让人透不过气来。这时,71岁的老人曾老伯跑来社区反映,昨晚食用了自家菜地里的韭菜,半夜上吐下泻呈中毒症状,怀疑是隔壁邻居王老伯在韭菜地投放了毒药。曾老伯气愤地表示要以矛还牙,在王老伯种的莱里下毒。  相似文献   

15.
月华老伯     
俞月华老伯是一位退休工人,今年63岁,家住上海宝山共富二村63号。儿子是个残疾人,离异后带着享受“低保”的女儿与俞老伯老俩口一起过日子。1998年9月住进小区后,俞老伯发现小区垃圾箱旁夏天有许多苍蝇飞来舞去,于是俞老伯每年夏季自费购买材料,用铁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再婚率的上升,中国当代农村人口的再婚问题成为一个值得学术界关注但通常被忽视的领域。关于西方社会和中国城市人口再婚的既有研究提出:女性丧偶者/离异者再婚的可能性远比男性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婚率骤降,对女性尤其如此。但本文所呈现的定量数据和定性资料皆显示,这些结论不适用于中国农村的再婚情况。为了解释这个现象,本文结合一个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抽样数据集推算出的定量资料和笔者在华中S县所搜集的定性资料,从性别和生命历程的视角探讨了农村人口的再婚差异及其原因。文章由此揭示了影响农村人口再婚差异的个体性和结构性的因素,以及与再婚相关的家庭内部权力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周晓红 《社区》2013,(18):52-53
家住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鼓楼街道苍水社区的王阿姨今年65岁,50年前带着10岁的儿子与现在的丈夫杨先生再婚,儿子改姓杨,杨先生也有两个女儿。因为双方年龄相差较大,彼此相似的婚姻经历使他们格外珍惜第二次婚姻,王阿姨的用心经营和杨先生的积极配合使这个重组的大家庭其乐融融。但天有不测风云,去年3月底王阿姨的儿子杨平被查出肺癌晚期,需立即住院治疗,这个打击导致王阿姨精神崩溃,陷入绝望。  相似文献   

18.
陆明华 《老友》2013,(7):55-55
案情:2009年11月,退休工人周老伯的儿子周某与其女友黄某商议在购买住房后结婚。因为经济拮据,周老伯为儿子出资30万元,以及周某与黄某共同出资10万元作为首付款,购买了一套住房,剩余房款由周某和黄某向银行办理了按揭贷款。周某与黄某结婚后,两人决定将该套房屋的产权登记在周某名下。2013年3月,周老伯与周某因为赡养问题发生争吵,一怒之下周老伯以周某所购新房应归自己为由,要求周某夫妇从房中搬出去。  相似文献   

19.
焦晓辉 《社区》2013,(7):54
晨曦微露,李老伯又像往常一样,推着他那辆自制的三轮车走出了小区。路上,他遇到了邻居老丁。老丁在路对面大着嗓门对李老伯喊:"老李,注意身体啊!要不,就休息几天吧,反正河道的垃圾再怎么清理都清理不干净。"李老伯边走边回应老丁:"不累,我这是在锻炼身体啊。"李老伯往逸仙桥方向骑去。他戴着一顶发黑的旧草帽,穿着半旧的老头衫和解放鞋,三轮车里放着两只大塑料桶,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一些因丧偶或离异而孤独生活的老人,因诸多原因而不能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合法的再婚权益,索性过起未婚同居(试婚)生活,从而引发了许多矛盾。 刘老太年届60,两年前丈夫去世。去年刘老太在露天花园晨练中与70岁的张某相识,经过半年多时间的“黄昏恋”,张某意欲与刘老大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刘老太怕此事张扬出去会伤害儿女的脸面,拖而不决,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