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现代性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在西方学者那里,审美现代性是与社会现代性相对立的概念,审美现代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律性的审美和艺术来批判物化现实,抵抗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对社会的控制,但也陷入了对历史进步的怀疑和悲观主义情绪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到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结合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审美现代性的发展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主张通过审美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阶段局限性、特定时期的片面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略论近代报人的知识分子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史上的报人大多数都是由知识分子充当的.这些报人的知识分子品格中有传统的一面,他们像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参加过科举考试,具有知识分子特有的精英意识;又有近代化的一面,他们都接受了西方的进步思想.传统的一面与近代化的一面结合在一起,使他们用办报的形式参与政治,或改良,或革命.传统的一面又常常与近代化的一面发生矛盾,集中表现在他们对报纸的商业属性的漠视上.这就构成了近代报人复杂的知识分子品格.  相似文献   

3.
社会分层是每个社会固有的现象,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如何引导社会分层,避免不合理的社会阶层分化,一直是理论研究的重点.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宗教之间存在本质差异。不同的宗教由于是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上诞生的,因而它们对科学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西方科学与基督教之间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对维持西方社会的稳定,促进其发展而言,它们是互补的,是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5.
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信仰观与鲁迅的国民信仰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基督教信仰的式微是关系到西方"现代现象"的重大精神事件.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克尔凯郭尔痛惜地指出:"我们的这个时代若是有信仰,它就应当像其它一切时代一样可爱".而在被纳入现代世界格局的中国,"先知式"的思想者鲁迅也敏锐地看到:"佛教和孔教一样,都已经死亡".鲁迅早在留学日本时期就与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等人发生了"精神相遇"关系,信仰缺失是他们"社会--文明批评"的一个共同视点.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是历史上无论中西方“和谐社会”思想的逻辑展开,也不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偶尔出现的社会大治在数量或规模上的扩大。它们不仅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方面有着重大的区别,而且在路径依赖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社会在处理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儒家“活法”与儒式公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儒家"活法",是指由传统儒家倡导的义理,经历史流变而内化为人们所广泛践行的柔性社会规范,它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人际组织与动员上的一种传统而又现实的"微观制度"。基于儒学义理两千多年的社会化历程,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人际组织与动员的方式体现出强烈的儒家文化特征,其公民社会可界定为儒式公民社会。因此,简单地套用西方的研究范式与制度供给模式来研究中国的公民社会,不仅在理论上会形成误判,而且在制度构建上也可能会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8.
信任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企业组织活动中,信任不仅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也是重要的生产力。本文从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出发,系统分析了组织信任的功能及其社会心理特征,力图从中揭示组织信任产生的社会条件,并阐述了低信任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最后,文章就如何建立高信任的社会组织环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自然:西方文化之源——博弈论的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曾论及人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己关系。相应于这三大关系就有三大博弈。在原初时分以三大博弈中的何者为主,在相当程度上"锁定"了一个文化的走向。希腊———西方文化的源头,即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主。与自然界博弈的特点是重复、策略有限,以及演进,正是这样的博弈方式塑造了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沿着由简到繁的路径,由自然界而人际关系而人类自身,由实验室而工厂而人类社会,一路走来,成果斐然;同时也给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西方人自己带来严重后果,难以前行。西方文化必将以及正在深刻反省,并与从另一个角度同样正在反思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等彼此交流乃至融合。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文学批评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将哈姆莱特滞定型为一个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和行动的巨人,这自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正如一百个读者阅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林黛玉一样,如果我们撇开人文主义的先验影响,以理性的目光重新审视《哈姆莱特》剧本,考察主人公的人性及其人际关系,我们还会发现一个另类的哈姆莱特,即一个具有伪善自私、沽名钓誉、争权夺利、凶残冷酷、甚至出卖国家利益等诸多人性缺陷的资产阶级利己者形象。事实上,在西方不少批评家的笔下,哈姆莱特的形象也是负面的,只不过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遮蔽罢了。研究哈姆莱特的负面形象,对于打破中国的哈姆莱特评论一面倒现象,倡导多元意识批评,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伦理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和柏拉图作为东西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不仅对各自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东西方不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在充分阐述孔子与柏拉图各自对人际关系论述的基础之上,比较两人的观点,不仅有助于了解他们各自的思想,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东西方伦理关系的特点和规律,对现代社会中如何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显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中西爱情伦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西方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爱情伦理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表现为中西方人都赞美爱情,追求爱情,推崇爱情的忠贞不渝的品质。不同点体现为中西方人的爱情在社会和人生中的地位不一样;爱情的内涵有所不同;爱情的价值取向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学对中国的描述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当西方文化自我批判、自我改造时,中国的形象就呈现为肯定的一面,而当西方自我认同、自我陶醉时,中国的形象就表现为否定的一面。文章从乌托邦文学和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分析《消失的地平线》中的“香格里拉”,并非是对中国的肯定与赞美,而是西方社会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14.
管理所要面对的全部要素都寓意于社会,在类的范畴中,管理与社会是同构.与社会的系统分层一样,管理内部也由多个层面组成;而管理的有效运作也和社会的有序运行一样,源于内部多个因素的协调互动及整合.回溯到管理与社会的同构之始,管理历史中的"传统"与"现代",管理文化中的"东方"与"西方",管理精神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对立问题"都将不再成其为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 人事工作在任何社会组织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个社会组织的人事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组织是否有活力,是否能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作为人事干部,为了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必须学习各种知识,处理好各种关系.学习人际关系的理论,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本文谨就人事干部人际关系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业 《成才与就业》2014,(13):72-73
毕业生走入职场,要在社会中立足,除了专业背景外,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非常重要。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职场礼仪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论梅雨的气候特征、社会影响和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雨出现在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到钱塘江流域的初夏,自古就是一种重要的气候现象,早在西晋文献中就有了关于梅雨的记载,唐代以后更加丰富,反映了古代对梅雨气候特征的感性认识。与春雨、秋雨等相比,梅雨的社会影响范围更广,受关注度更高。梅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古代文学作品多描写梅雨的迷蒙满空之美,“梅子黄时雨”等成为经典的文学语境。梅雨也是常见的情感意象,用于抒写缠绵伤感的情怀。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一种符合社会主义文明和道德规范的人际关系。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人际关系的缩影。家庭人际关系表现为夫妻之间、年轻一代和老年父母一代之间以及中年父母一代和青少年子女一代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正确模式是什么?西方社会的样板是否值得仿效?或者说我国在  相似文献   

19.
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实践上讲,社会技术和自然技术一样是确定存在的。社会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发挥着和自然技术一样重要的作用。在技术领域中引入社会技术就必然要求创新和发展技术观念和技术概念,突破对传统技术定义的局限。在技术观念上进行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家庭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在共同活动中的直接交往关系,因此,它也被纳入人际关系的网络.同其它任何一种人际关系一样,家庭关系势必也受到社会中诸因素的影响.简言之,社会中的任何变革与动荡,都必然引起家庭关系的变化.在经济体制改革更加深入的今天,这种变化则更迅猛和更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