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组讨论以越文化研究为例,探索地域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视角。朱文斌一文检讨了当前越文化研究范式的局限,提出了范式转换的问题;陈越、梁涌两文分别从空间与时间的存在与发展上对越文化作了动态描述。其中,陈文从文化模式的角度,把越文化概括为“剑—书”文化;梁文则从交流与传播的角度,揭示了越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剑与书:越文化模式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组讨论以越文化研究为例,探索地域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视角。朱文斌一文检讨了当前越文化研究范式的局限,提出了范式转换的问题;陈越、梁涌两文分别从空间与时间的存在与发展上对越文化作了动态描述。其中,陈文从文化模式的角度,把越文化概括为“剑—书”文化;梁文则从交流与传播的角度,揭示了越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组讨论以越文化研究为例,探索地域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视角。朱文斌一文检讨了当前越文化研究范式的局限,提出了范式转换的问题;陈越、梁涌两文分别从空间与时间的存在与发展上对越文化作了动态描述。其中,陈文从文化模式的角度,把越文化概括为“剑—书”文化;梁文则从交流与传播的角度,揭示了越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试论越文化对鲁迅的生成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文化是中华多源文明中最古老、最优秀的区域文化之一。本文在分析和梳理这一区域文化的品质特点时,着眼于越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对鲁迅的生成性影响。本文的结论是:鲁迅崇实疾妄的思维方式、独立叛逆的人生姿态、刚硬坚韧的精神气质和深刻犀利的文章风格,是对越文化的品质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潘承玉教授新著《中华文化格局中的越文化》,具有视野弘通、资料富瞻,体制宏伟、学理丰厚以及发覆立论、创见迭出等三大优点,体现了史学、史才、史识的较好结合.该书以其考证思辨功夫和大量真知灼见为特色,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区域文化研究新著,标志着越文化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在区域文化研究模式上的探索和有关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根本走向等诸多方面的创见,对其他区域文化研究和一般史学研究亦势必产生启迪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鲁迅文化人格的“异端”与越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文化人格的"异端"表现在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反传统的思维方式及其独特的审美追求。他的"异端"一方面来自先辈的异端精神的感召,一方面受到现代西方思想家如尼采、叔本华等"新神思宗"哲人以及表现主义艺术家们的重大影响。作为"固有之血脉"的越文化是鲁迅文化人格形成的内源性因素,其为鲁迅吸收西方文化而"不后于世界之潮流"铺平了道路。越文化精神的先进性激励着越人后俊鲁迅,使其敢于引领思想文化潮流。越文化传统中的叛逆性和坚韧性,孕育了鲁迅彻底的反叛主流话语的秉性,最终铸就了以"深刻"著称的鲁迅。  相似文献   

7.
越人石室土墩墓与华南悬棺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苏南浙北一带的石室土墩墓是先秦越人的墓葬 ,分布在华南地区的悬棺葬是战国以后越、濮、僚、人及其后裔的墓葬。两者在时间上前后相继 ,在文化上一脉相承。从石室土墩墓和悬棺葬的时空分布可以看到古代越人的迁徙和越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吕志兴  汤东澍 《学术界》2023,(2):142-151
北宋末年起至南宋,皇帝不断颁布制、敕,特许百姓对官吏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越诉”,形成了“特许越诉法”。“特许越诉”的对象是官吏侵犯百姓人身权财产权、不履行法定职责、违法要求百姓履行义务等具体行政行为;原告都是管理相对人即百姓,被告都是管理者即官吏。宋代“特许越诉”的受理机关一般为被告的上级司法或监察机关,管辖机关级别高;对“特许越诉”的审理与监察制度及对相关官吏的追责相结合,力度较大。宋代“特许越诉法”为中华法系行政诉讼制度之独例,彰显了宋代法制居于中华法系极高水平和世界同时期先进水平,其内容对当前法治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11,32(6):14-14
《越水悲歌——明末清初越中文人及文学研究》(李灿朝著)2011年7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明末清初越中地区文学与文化进行系统考察和宏观把握,是一部关于明末清初越中文人与文学的整体性研究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编,分别选取地域文化传统、政治环境、文学思潮三个视角切入,绪论之外,几十一章,三十万字。上编探寻越文化的生成环境与特征以及地域文化传统对越中文人、  相似文献   

10.
鲁迅文学精神生成,涉及多种文化接受,其中地域文化——越文化精神的深刻影响不可低估。越文化内质蕴含着充满张力的反叛旧传统的变革因素,这既源于自强不息、耻为人后的古越文化精神积淀,更缘于晚近浙东人文传统中勇于对抗旧传统的精神呈现,确是值得后人承传的"固有之血脉"。注重变革是促成我国文学现代转型的重要因素,鲁迅于越文化自觉承传、受益甚多,可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是其新文学精神生成的重要"内源性"机制。鲁迅的新文学思想建构,如启蒙文学思想的独到建树,"人学"理论的率先提出,新文学观的首创者之功等,很大程度上受到越文化变革精神的感染。而其为新文学提供的种种创造,诸如颠覆传统文学观念致力于新文体创造,其创作的"土性"思维显出显著的越文化色彩,越文化土壤孕育鲁迅刚韧劲直文风,也显见有越文化精神的驱动。  相似文献   

11.
在西周文献和金文里,"越"或"越若"与时间词语构成一类纪时格式,用以表示日序。这类日序有其特定涵义和作用———用于显示相对日序的天数,显示纪时序列中的时间次第,并且对纪时序列中某时间起强调作用。在历日中这类格式所记日序可能属于诸月相范围,但在表达层面上,其性质是表示叙事日序系列中的时间次第,而不是专门用来确定某月相内日序的。弄清"越"、"越若"类日序材料的计日方式和涵义,对于理解西周时期日序的类型、特点以及研究西周历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接受世界文化新潮因素不可或缺,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样不能低估,这可从汲取地域文化——越文化精神促成文体新变中找到印证。越文化蕴含的叛逆传统、注重变革的文化精神,在我国近现代文化思潮中长时期处于领先地位,而出于越地的以鲁迅领衔的新文学作家群体在开创中国新文学中做出广泛建树,其中文体新变尤为突出,因此从这两者的同构对应关系中探究文学转型便是颇有意义的话题。文体新变包括文体理念的更新、新文学各种文体(样式、体制)的创造以及新文学文风的刷新,这些都可在越地新文学作家的文体变革实践中得以论证。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是造就企业家精神特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越文化熏陶下的越商,具有冒险、创新,勤俭、敬业,诚信、合作以及家庭、企业相伴等企业家精神特质。把越商企业家精神与我国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晋商、徽商企业家精神进行比较,发现创新、勤俭、诚信等是促使晋商、徽商兴旺的重要原因;而不注重兴办实业进行资本投资以化解风险、官商结合、企业带有浓厚的家族化色彩等是导致晋商、徽商衰落的精神性原因。  相似文献   

14.
越地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越文化是中国优秀地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3月,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成功申报为一地多点式的首批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  相似文献   

15.
《越谚》是清代范寅记录越中语言的作品,也是以语言为主的综合性地方文献。探讨该书的特色和不足,了解作者范寅的方言学思想,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越文化在社会风俗出现高度流民化后会呈现如何溃败的情形,《阿Q正传》提供了绝好的文本。深谙越地优秀文史典籍传统的鲁迅选择沉潜至文化资源极度匮乏的游民的精神世界,在越地风俗既狂热又麻木的精神底色里实施他的国民性批判,这其中的隐微着实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滇越交通贸易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星 《学术探索》2002,5(4):94-97
本文对古代至抗战时期的滇越交通贸易进行了梳理 ,并就交通贸易发展对近代云南经济及古代越南文化产生的影响作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春秋后期,吴、越国家关系演变导致吴、越分界处的演变.阖闾伐越前的两国边界为檇李(今嘉兴)一线;夫差伐越时将两国边界推进到钱塘江边;其后,因勾践采取韬晦之策,吴王夫差不断封还越人土地,以致勾践伐吴前吴、越两国边界又恢复至檇李一线.秦统一中国后,在原属春秋时的吴、越之地建会稽郡.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从会稽郡中析出吴郡.二郡以夫差伐越时的战时边界--钱塘江为界."吴郡"存在350多年,对这一地区的吴、越文化的交融,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将浙江绍兴籍作家徐渭的诗文与鲁迅的散文诗《野草》作比较,可见其在意象的建构、心灵苦闷的象征及越中区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异中有同,他们共同有着“草根”精神的“血脉”,但他们各自在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中大放异彩;也可见中国古今文学的研究视角有时可以互动,比如从研究徐渭的角度看鲁迅,或从研究鲁迅的角度看徐渭,可以拓宽研究的天地,发掘新的意义,更加认清16世纪后期的文学先驱者徐渭与20世纪前期的文化先驱者鲁迅的独特历史地位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嘉良 《江汉论坛》2022,(9):97-104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固然不可缺少对世界文化新潮的有效汲取,但“传统内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越文化的新变精神,恰好与越地以鲁迅领衔的作家群体开创中国新文学的卓越建树形成同构对应关系,对此作出深入探究当能有效阐释文学转型话题。在新旧文学转型期间,越地新文学作家提供的理论话语与文学形态的现代性追求、文学新变在创新文本的全面覆盖、新文体变革传统的现代延续等,正好说明:越文化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