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前沿。国内近十余年的讨论,已将问题集中在关于主体性的概念规定及其本质特征上。我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即实践的特性,是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是主观性和客观性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统一。”这个观  相似文献   

2.
真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分别体现在真理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认为真理的形式仅仅是主观的,这是一种不够全面的观点。真理的形式具有客观性,这主要从真理的构造形式(人脑先天结构),真理的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真理的表现形式(语言),真理的存在、发展形式(科学理论)等具有客观性而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辩证思维形式是普通思维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属于人类思维形式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具有客观性、矛盾性、具体性、变动性和系统性五个特征。其中客观性是基础,矛盾性是核心,具体性、变动性和系统性则是矛盾性的展开、引伸和表现。辩证思维形式包括辩证概念、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等,其五个特征寓于辩证概念、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之中。  相似文献   

4.
善恶评价标准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善恶评价标准包含了主体性的因素,更是呈现出了变动性和复杂性,并表现出一元与多元的矛盾与对立。善恶评价标准的一元与多元是与善恶评价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和主观性、普遍性和具体性相联系的。善恶标准的一元与多元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视阈中的利益特点,是主观性与客观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矛盾性与协调性的辩证统一。深入分析这些特点,对于科学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思想、进而挖掘这些思想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涉及的是一个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我们找不到通达各主体之间的公共桥梁,那么,是不可能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的。这就需要尝试引入一个新概念——"精神青春期"。要理解各主体之间审美判断中的"共通感"问题,非"精神青春期"概念莫属;"精神青春期"概念的引入,为我们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辩证统一起来 ,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价值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这样一种辩证统一的历史分析方法 ,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所在 ,也是与其他一切分析方法相区别的主要特征 ,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辩证发展本性的自觉把握。如果说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统一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次伟大回归 ,那么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则是在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 ,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具体运用和重大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对三个基础性问题的辩证思考--读稿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德生 《学术研究》2006,4(5):37-44
本人在受命读了两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书稿后,得到不少启示,觉得要促进我们的理论研究发展,就要多点辩证的思考。(1)认识的客观性不是要根本排斥主观性,而是要否定主观的外在独立性,使之成为客观性实现自身的环节。(2)大自然的活动是无意识的、无目的的,但大自然的整体却是有序的、合目的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其结果却常常是无序反目的的。人类实践活动的长远目标就是要实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才能真正建构起人与自然的和谐。(3)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命题要说明的主要是: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而不是僵死的、对立的。它的现实表现就是理想和现实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9.
法律精神就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从英文来看,Law既包含法律,又包含自然规律的意思;俄文中的закон也同时包含法律和规律两层意思;中文的“法律”与“规律”同时包含了“律”这一汉字,这不能说仅仅是一种巧合。至少可以认为作为立法者制定的法律与客观规律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从法律精神的实质来看就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但在不同领域中,它所体现的客观性——社会经济规律性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定义必须反映其对象的本质属性,这是下定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给真理以科学定义,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就是说,真理的定义必须反映真理的本性。那么,真理的本性是什么呢?很多同志都认为,真理的本性就是客观性。对于这种理解,笔者表示异议。我认为,我们讲“本性”就是讲个性,即矛盾的特殊性,如果说真理的本性就是客观性,那么真理同客观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客观性是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属性,这是指真理的内容而言的;但是真理作为人类认识的科学成果,它并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自身。如果说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是W,它  相似文献   

11.
<正> 研究辩证逻辑的特征应着眼于这些特征能否贯通于该门学科的全部内容、反映出该门学科的规律性?是否属于该门学科特有的?因而能成为区别同一科学系列中的不同学科的界线。辩证逻辑的特征应该是对立同一性、具体性和体系性。 (一) 对立同一性是辩证逻辑根本的特征,它表明思维包含着对立的双方,而双方的关系又是同一的,因而称之为对立同一。 对立同一特征来源于辩证思维的实际,它存在于辩证思维的形式、方法和规律的各个具体方面。 概念与判断、推理、范畴一样属于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当思维反映概念的来源时,出现了客观性的概念内容和主观性的反映形式的对立同一,这说明概念的内容和概念的形式是不可分离的,任何脱离形式的、赤裸裸的概念内容和纯粹的概念形式是不存在的;概念的内容和形式本身都具有  相似文献   

12.
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这在学术界是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关于真理的主观性,则是一个分歧较大的问题.我认为,不仅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而且真理的主观性也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一许多同志断然否认真理具有主观性,把主观性直接等同于主观主义,把承认真理的主观性看作就是唯心主义,是所谓“主观真理论”.有些同志虽然并不绝对地否认真理的主观性,却把它局限于真理的形式上,并把这看作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认为如果越出这个界限再谈真理的主观性,就是唯心主义.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3.
辩证逻辑根据马克思关于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又是方法论、又是认识论的辩证观点,提出了“具体概念”(亦称“辩证概念”)的理论。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之具有局限性(取同舍异的同一性、确定性、单一性)不同,它具有内在的辩证本性,即取同合异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对立同一、确定性与灵活性的对立同一、单一性与具体性的对立同一。  相似文献   

14.
三、概念的辩证运动 概念的辩证运动就是指,概念由于内在矛盾而引起的变化、发展、转化。形式逻辑把概念当成既成的和相对不变的,辩证逻辑则认为概念的本性就在于它永远运动着,发展着、在对立中转化着。列宁指出:“概念不是不动的,而就其本身,就其本性来讲二转化”。(《列宁全集》38卷243页) 1、概念的联系 概念的联系是概念运动、发展的前提之一,所以不能脱离概念的联系来考察概念的运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学典 《东岳论丛》2004,25(1):20-27
历史学中的"客观性"概念借自于自然科学,但实际上比自然科学中的相应概念要复杂得多。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与科学思维不同,在历史思维中有着一种无法排除的主观成分在起作用,这个因素限制了历史学家所能希望获得的客观性。人们的确不能要求历史学家们不带任何预设地进入他们的研究对象,而历史思维中"主观成分"的存在恰恰是历史学成其历史学的关键。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是一个刚性概念,在历史学中它则只是一个弹性概念,仅具有量的属性。所谓的"客观性"与其说指向历史本身,不如说是更多地强调了对"主观性"的约束;它在这里也并不是对客体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承诺,而是对史家学术良知的一种衡量尺度。任何历史的叙述者、诠释者都希望他笔下的历史被尽可能多的人接受,而要做到这一步,他必须尽可能地克服他自己及其所属集团的偏见,克服得越多越彻底,他也就越"客观"。所以,"客观性"在史学实践的意义上只是一个程度问题。"主观"与"客观"在此也并不是两个互不关涉、界限分明的独立范畴,而只是一个比重问题、分量问题,———历史学中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相比,只在一种弱化的、次要的意义上才是可能的。也需指出,"客观性"问题并不均等地出现在一切历史问题上,它与"主观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一般只表现在那些与现实利?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2011,(7)
在问题情境中辩证地把握普遍价值孙美堂撰文《论普遍价值的辩证本性和问题情境》指出,普遍价值是个辩证的概念,只有从同与异、一与多、抽象与具体、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关系和动态发展中才能合理把握。离开了辩证思维,无论是简单肯定还是简单否定,都是错误的。把握普  相似文献   

17.
认识史表明 ,人类认识发展的本性就是不断解放思想 ,辩证否定前人。把解放思想放在中国古代认识史中去考察 ,人类认识总是不断向更高的阶段发展的 ,因为 ,辩证的否定是人类认识前进的关键———揭示认识的批判性和继承性的统一 ;辩证的否定是人类认识发展中的联系环节———揭示认识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的系统性 ;辩证的否定是人类认识创造性活动的杠杆———揭示认识的创造性、前进性 (革命性 )。否定在认识中有极大作用 ,否定就是发展 ,要发展就要敢于否定。只有辩证的否定才能把人类基于实践活动而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的本质展示出来。因此 ,辩证的否定就是认识发展的本性 ,也是解放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兴起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后现代主义,强烈冲击了现代历史学,尤其是对历史学的客观性全面质疑,认为史学就是如同文学式的一种虚构。然而,其质疑并不能真正否定历史学本身的客观性。历史研究应当把握好其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合理度,这是历史学应对后现代主义冲击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别论述了认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含义,着重阐明了认识与客观对象的符合问题,并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提出了对认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重新解释或深化和发展传统认识论的问题。结合对认识客观性的论述,文章较为广泛地探讨了对认识客观性的实践证明问题,特别批判了认识客观性标准问题上的权力意志论,指出只有消除认识客观性标准的权力垄断,才能真正有利于认识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 艺术风格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它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显现,又不是他的主观精神面貌特点的任意显现,要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民族的、时代的、社会的、阶级的因素,会给作家的艺术风格以一定的影响,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题材、体裁、读者对于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客观制约性.艺术风格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是辩证的统一,如果谁不尊重这种客观规定性,他的创作就会因为陷入主观任意性而失去自己的风格.我们是在充分肯定艺术风格客观性的前提下来论述艺术风格的主观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