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陕北书院始建于宋代而昌盛于明清时代。在此期间,陕北各地相继建立了书院,书院大部分由地方官和当地绅士捐银而建,其目的是为讲学和生员们准备科学考试提供场所。书院对陕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口增量大,超载多,素质低,居住散,贫困重,性别比高,是目前陕北人口的主要问题。其基本对策在于,努力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坚决遏制出生性别比升高。  相似文献   

3.
人口与地域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近代陕北地区因自然环境恶劣 ,人口发展迟缓 ,这两方面又相互制约。地域人口密度太低 ,没有足够的力量改造环境 ,影响到经济的迟缓和滞后。  相似文献   

4.
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自古以来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单元,历史的复杂性、文化的多元性,使得陕北的民风民俗特色鲜明。根据20世纪以来关于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情况,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可分为20世纪30、4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目前三个不同时期。对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其研究状况在不断走向繁荣,并且学术水准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5.
人口、资源、环境的不协调发展,是制约陕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实现陕北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为关键,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龙头,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 ,理出了从汉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彝族人口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陕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根据陕北具体情况提出了实现协调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陕北纪氏原籍安徽凤阳蒙城,明初纪氏高祖纪二翁随徐达军攻克陕北,因戍守于绥德卫,落籍陕北。纪氏累世以军功显,且以家传医术闻名乡里。同时,利用明政府实行开中制的政策便利,纪氏运粮输边,贩盐淮扬,积累起雄厚的经济基础,富甲一方。随着家族实力的不断壮大,纪氏逐渐由武入文,注重儒学、提倡教育,振穷救急、施惠乡里,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随着家族繁衍,纪氏支脉逐渐散居陕北各地,但家族凝聚力仍然极强,对陕北地方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王朝的周期性崩溃,与土地资源有限条件下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有关。人口的增加稀释了人均生存资源,生存资源的紧缺又加剧了社会冲突,最后导致社会体系的崩溃。中国古代社会始终没能摆脱这种"治乱循环"的困境。从系统论角度看,以土地为核心的生存资源构成相对不变的边界条件,人口数量是一个有起有落的变量,"改朝"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交织形成的历史振荡。明末以来一些思想家对人口数量自然增长给社会带来的问题有所认识。中国自清末以来人口基数增大,人口的质量受到关注,但土地问题仍影响了20世纪中国政治的走向。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方面的成就,与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的控制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陕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根据陕北具体情况提出了实现协调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人口研究、预测和控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对全国人口总量时间序列模型,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对陕西省人口总量时间序列模型尚未研究。通过研究陕西省人口总量时间序列(1949~2006年),应用B-J法建立了ARIMA模型。为人口预测和控制提供简单易行的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现存陕北古代方志中存录了大量的古代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是陕西地域文学与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古代文人的迁徙流动与诗歌创作、辑佚与考定古代诗歌作品、某些文学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文学时地关系及陕北历史、民俗、地理、矿产、考古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文献,因此,陕北方志中的文学文献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3.
将中介语理论应用于普通话学习就产生了普通话中介语理论。利用中介语理论来研究陕北普通话的语音特征及形成原因,对学习和推广普通话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修堡筑寨是北宋对西夏战争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北宋政府在陕北地区修筑了大量地形和地势有机结合的堡寨。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实地考察和对堡寨的功能和作用分析可知,北宋时期的堡寨主要分布在交通要道、地势险要以及土壤肥沃之地和有丰富水源之处。这些堡寨在当时对西夏的战争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学的历史演进和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生态伦理观念源于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而提出,经过一个世纪的孕育和思想准备,从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区别于传统伦理的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生态伦理学,将伦理学从人与人关系的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在西方生态伦理学领域,非人类中心主义居于主流。生态伦理学的建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陕北这一相对偏僻的地方,不但较早地接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党的先驱者开始在各地建立党团组织;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及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之后,陕北党组织即开始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陕北红军的建立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到统一、由红军游击队进而形成大规模正规红军的过程;陕北红军建立后,开创了大片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经过长征最终落脚陕北,胜利完成战略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陕北生产和开发绿色食品的条件并提出了开发绿色食品的对策。认为陕北土地广阔,具有优质的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少污染,农业生物资源丰富,是开发绿色食品的理想地区,开发绿色食品前景广阔。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陕北老区的发展,只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认识开发绿色食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作物生产中科学施肥,严格生产标准,做好示范工作,抓好绿色食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环节,强化产品销售手段就可使开发绿色食品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8.
儒学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它在坚持其“一贯之道”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变自身形态而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其强调个人修养的道德梢神、以道德责任感为基础的对社会生活的参与精神、普遍和谐的观念以及以道德立法的思想等都有可资现代社会借鉴的价值。在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学已没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但因其思想中包含的许多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的精髓,而仍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前二十年,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河南人口将会怎样发展?人口构成将如何变化?利用2005年全省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结合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对未来人口发展作出科学预测,对制定未来人口生育、就业政策,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