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尔寨石窟传说及其名称、废弃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尔寨石窟是集寺庙、石窟、岩刻为一体的佛教建筑遗址。窟内保存着众多的藏传佛教壁画、世俗壁画和回鹘蒙文题记,成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阿尔寨石窟的传说、名称由来及有关文献记载,断定了阿尔寨石窟寺被废弃的原因和年代。  相似文献   

2.
西夏石窟艺术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石窟的调查和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有关专家从莫高、榆林两窟中,初步认定80多个西夏窟,并进行了分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在河西走廊的安西东千佛洞、武威天梯山、酒泉文殊山、肃北五个庙、景泰五福寺等地的石窟,以及宁夏银川山嘴沟石窟、内蒙古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相继发现了西夏洞窟和壁画。而在这些石窟中,安西东千佛洞,是仅有的开凿于西夏时期的石窟。这些发现和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西夏石窟的内涵。但在诸石窟中,仍以莫高、榆林两窟的西夏洞窟数量最多,壁画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本文除重点介绍莫高、榆林两窟中的西夏洞窟外,对安西千佛洞等部分石窟也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阿尔寨石窟佛教文化遗址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11月和1990年5月,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和内蒙古大学组成的联合考察组,对伊克昭盟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阿尔寨石窟佛教文化遗址进行了两次联合考察。在考察期间拍摄了大量壁画、岩刻及珍贵的回鹘式蒙古字铭文照片,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 1 阿尔寨山位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北端,鄂尔多斯高原与黄河河套地带的交接处,约东经107.5°、北纬37.7°,是一座由脆质红岩石形成的小山。关于此山的名称,见以往的诸文献记载为“阿尔寨乌兰乌素”、“阿尔寨乌力雅素’、“阿尔迪尔”三种。其实,当地居民均称之为“阿尔寨”,在方圆数公里的地带有:伊和(Yehe:大)阿尔寨、巴嘎(bay—a:小)阿尔寨、苏默图(Sǚmtǚ:有庙的)阿尔寨等三座山岗。具有众多石窟的苏默图阿尔寨位于西南端。阿尔寨以北便是以汉族居民为主的公卡汉乡,  相似文献   

4.
正《高昌回鹘时期吐鲁番观音图像研究》系作者陈爱峰的博士论文,于2020年9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纺织品绘画中的73件观音绘画以及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14个洞窟中观音壁画残像为主,辅之以英、日、韩、俄等国收藏的观音绘画及吐鲁番出土的观音类佛经和功德疏、发愿文等文本材料,对高昌回鹘时期的吐鲁番观音图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书花费大量笔墨细致入微的描述、判别吐鲁番石窟中残破绘画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5.
安西榆林窟     
《中文信息》2008,(5):117
安西榆林窟为敦煌石窟的组成部分。俗称万佛峡。位于甘肃省安西县城城西南约70公里的踏实河两岸。该窟现存40个洞窟,东崖32窟,西崖10窟,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有壁画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画佛神像10826幅。  相似文献   

6.
<正>库木吐喇石窟是龟兹地区的第二大石窟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西北确尔塔格山山口的东崖壁上,开凿于4~11世纪。它以绚丽的"汉风"壁画著称于世,保存有婆罗谜文、汉文、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等多种文字题记。汉文题记、题刻和榜题包涵重要历史信息,是研究龟兹历史的重要资料。库木吐喇石窟自清代被重新发现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石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窟内的一些重要遗存,包括许多题记、题刻和榜题资料被掠夺至海外,现在石窟内残存的这类材料,因年深日久,已逐渐漫漶不清,全面搜集、核查库木吐喇石窟的文字资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吐峪沟石窟位于西区中部高台的10号窟(K10)A、B室中发现了若干回鹘文题记。释读和刊布这部分回鹘文题记不仅对研究吐峪沟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佛教石窟寺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8.
阿尔寨石窟第31窟窟门南侧西壁有一铺毗沙门天王变相图,该铺壁画的内容包括毗沙门天王尊像、毗沙门天王征战、明王护法、奔马猷宝供养、上师说法等五部分.毗沙门天王是佛教护法四大天王中的北方护国天王,其造像最早可能出自汉唐时西域强国于阗.阿尔寨石窟壁画的毗沙门天王人物造型同唐、五代壁画人物造型基本一致,具有中原传统绘画的特点,但与唐、五代敦煌画像有所不同的是毗沙门天王手持标识物和天王周围人物布局起了很大变化.毗沙门天王变相图反映了在蒙古贵族东征西伐的背景下,祈求战神毗沙门天王的保佑,表达对战神的英雄崇拜和信仰;同时,由于战争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蒙古贵族对财宝的需求也越来越膨胀.对战神、财神的崇拜集于毗沙门天王一身,在天王尊像手持物中得到体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图像中蒙古族形象民俗学资料及第32窟提供的回鹘文"四天王赞"可以大致判断,第31窟毗沙门天王变相图中上师说法的场景,可能是八思巴字创制之前一次关于藏传佛教重大佛事活动的场面,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特征.征战图像中的骑士和上师说法的人物着装均为蒙古服装,与唐、五代毗沙门天王眷属所着汉族宽袖裙福不同,具有鲜明的蒙古族民族特征.这些特征表明,这是一幅蒙元时期创作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新疆佛教石窟已是举世瞩目的古代艺术宝库,尤其石窟壁画中描绘的众多古代人物形象,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衣冠服饰。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考察新疆佛教石窟中的龟兹、回鹘、粟特、蒙古、汉民族的服装服饰,从而对以上各民族服饰的整体面貌以及基本特点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母宫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19
王母宫石窟位于回山脚下,开凿于北魏时期。为方形中心柱窟,高十二米,深约二一米,绕中心柱一周约21米。窟内雕有石造像及装饰物,规模宏伟,装饰华丽,与去岗石窟的第六窟非常类似。窟内壁有造像三层,共约二百余尊像,中心柱南、  相似文献   

11.
乔吉研究员     
乔吉 ,我国著名蒙古历史文献专家 ,蒙古族 ,19 4 1年 12月 4日生于内蒙古巴林右旗 ;196 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中文系蒙古语专业 ;1978年调到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工作 ,从此走上了研究蒙古历史文献的科学研究道路。乔吉研究员现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教委民族古文献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中国蒙古史学会副会长 ,国际阿尔泰学会会员和国际蒙古学家联合会会员。1980年 ,乔吉先生的第一部蒙文历史文献研究专著《恒河之流校注》公开出版 ,这是他从事蒙古历…  相似文献   

12.
格伦威德尔分别于1903年和1906年两度考察吐鲁番北郊的小桃儿沟石窟遗址。他在考古报告中详细记录了遗址第4窟(现编小桃儿沟第5窟)壁画,推测其左右侧壁数量众多的壁画构建了一个圣徒皈依的主题。现对照《华严经·入法界品》及汉地相关图像遗存,石窟主题可确定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当属13世纪,为研究蒙元时期新疆畏兀儿佛教之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一龟兹根据砂崖的质地与特性,创制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石窟:覆钵顶窟、僧房窟、中心柱窟,形成了绘画、泥塑、建筑密切结合的新型石窟寺院,并创作了大量精美的彩塑与壁画。二龟兹开始创立了师徒传承的体制,并影响到内地。  相似文献   

14.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天子窟"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敦煌遗书P 3 71 3v所记有关“东窟”、“大太子”、“天子窟”等的详细考证 ,认为文书中记载的“天子窟”是 1 0世纪中叶于阗太子从德为其父王李圣天在榆林窟营建的功德窟 ,具体是今榆林窟第 3 1窟 ,这一点也可以从洞窟内现存壁画内容题材加以印证。文中并对与之相关的如于阗和敦煌石窟艺术、洞窟图像与历史政治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库木吐拉是汉人开凿、汉僧主持最多的一处石窟群,其壁画内容和风格具有明显的汉风,45窟便是一例。可为什么此窟特殊地出现一些茶花图案?且某些佛的形象也与别的汉风窟有异?剖析其艺术特色,对研究龟兹后期佛教艺术的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洞窟形制 45窟在窟群中心区域一条与渭平河略呈“丁”字形的东西向横沟内。坐南向北,左邻41、42、43窟,面对46窟的副1号,右边无窟全是峭壁。此窟分前檐、主室和行道(首、中、尾道)内有一中心方  相似文献   

16.
苏玉敏 《西域研究》2007,9(4):74-83
本文主要是根据吐鲁番文书以及新疆石窟或寺院中的壁画、题记、账册、碑铭,探讨供养人、工匠在窟寺营造中的关系,以及工匠修建窟寺的报酬和工匠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9世纪末至10世纪初,高昌回鹘王室改信佛法,王室家族大兴土木,凿窟建寺,保留了丰富的佛教遗存,尤以柏孜克里克石窟为最。这些遗存壁画中的佛衣包括通肩式、覆肩袒右式、中衣搭肘式、露胸通肩式四种样式。其中,主尊佛像所着通肩式、覆肩袒右式和中衣搭肘式佛衣与汉地唐代流行的形式一致,千佛所着露胸通肩式佛衣则与宋代川渝地区相同。结合北宋王延德出使高昌所书内容等文献记载的历史背景,可以进一步说明回鹘佛衣样式的发展较大程度上承袭唐宋文化。  相似文献   

18.
须弥山石窟为全国十大石窟之一,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山石窟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世,但没有涉及有无藏传佛教造像的问题。须弥山石窟有藏传佛教造像和藏传佛教壁画遗存,一是第46窟的藏传佛教佛造像(在北周佛造像基础上的改凿),一是第48窟中心柱彩绘藏传佛教壁画造像。须弥山石窟藏传佛教文化有其生成背景:一是西夏藏传佛教的影响,二是忽必烈时期藏传佛教的影响,三是安西王忙哥剌皈依藏传佛教的影响。藏传佛教艺术影响须弥山石窟造像应该在元代,明代初年敕赐须弥山圆光寺碑记载,寺院住持和僧众大多为藏传佛教僧人,说明最晚也是在明代初年。即便是到了明代,藏传佛教造像的文化背景也是在元代奠定的。  相似文献   

19.
经过密集调查与研究得知,库木吐喇窟群区第50窟主室正壁佛龛侧壁(含中脊部份)现存42幅小型壁画,每幅绘有一位供养者及一位佛陀,并描绘其供养形式。其尚可识读的龟兹语(吐火罗B语)榜题保存38个佛名。与汉、梵、于阗佛典及已知吐火罗语文献综合分析之后,可以认为该龛榜题所见佛名次序与于阗语《贤劫经》以及译者阙名之汉译《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最为相近,为西域各种佛经文本的流传与演变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0.
宁夏北朝隋唐墓葬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百余幅历史与艺术价值颇高的壁画。北周李贤墓壁画第一次完整展现了北周墓葬绘画风采,填补了我国绘画史空白,并对隋唐墓葬壁画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田弘墓壁画为搞清西魏—北周墓葬壁画的全貌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隋史射勿墓壁画为隋代考古所稀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