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纾与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经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颇为复杂的人物。这位不懂外文的翻译家曾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对他的评价却历来是毁多誉少,“反动文人”的帽子一直戴在他的头上。这种用简单的方法分析复杂的历史人物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列宁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一文中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对待历史人物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顾及全人,认真考察他们比其前辈有否创新。根据这一观点,本文拟就林经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重视古文理论的探讨和总结,是桐城派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方苞、刘大櫆、姚鼎、曾国藩身上可以看得出来,在桐城派末代古文家林纾身上也可以看得出来。林纾不仅在《中国国文读本》等选评本的序言中列古文的特点、要求提出了不少见解,而且撰写过《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等比较系统的桐城派文论。林纾号称为桐城派  相似文献   

3.
<正> 在近代文坛上,林纾既以翻译家、古文家著称,也以小说家名世。林纾小说的成就显然不及他的翻译和古文。也许正由于这一点,自林纾1924年逝世至今,整整六十年过去了,还没有人对林纾小说创作的概况、特点、成就、不足及其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作过全面的具体的研究。本文试图就以上诸问题略陈浅见,以尽抛砖引玉之力。  相似文献   

4.
蒋建梅 《兰州学刊》2005,(4):277-280
林纾的言情小说观主要有二:其一,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时代立场上认识到“男女之爱,全球皆然”,只认同异性之爱;其二,提倡理想的英雄侠客性格为铁骨蓄柔情,“天下爱情束缚英雄,能令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相似文献   

5.
林纾以意境为"文之母",意境是古文艺术的根本性、决定性因素,带有本原意义和生成功能。他尤为关注意境的构成要素和生成过程,对心与意、意与理、意与境、意境与识度、意境与局势和体制等问题作出了切中古文肯綮的阐发。林纾的意境理论既有对传统意境论的继承与拓展,又有长期以来对古文创作与艺术审美经验的总结,还渗入他在中西文化比较中的艺术领悟,颇有独到见解,应该在中国意境论的总结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王萱 《东岳论丛》2002,23(6):132-134
林纾一生翻译外国文学作品 180余种 ,他对小说的见解多散见于他为自己翻译的小说所写的序跋中。林纾的小说理论主要有如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 ;二是引进西方现代小说观念 ;三是比较西方小说与中国文学的异同优劣 ;四是思考了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翻译视域下的林纾现象——兼论林纾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的翻译家林纾开创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其译作不尽完美,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锺书也撰文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及客观的研究.通过对概念的系统论证和对现象产生根源的探究,指出了运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书宁 《北方论丛》2022,(1):153-164
林纾译笔即林纾的翻译文笔,是林译小说译介方式与文学表达的文本显现。为达到译文与原文的信息对等,林纾在借鉴"言文合一"观念的基础上,有意在文言译文内添加大量的白话俗语。这种"文白相融"的语言策略不仅打破了古文笔法的诸多禁锢,同时也呈现出书面话语的近代变革之势;译介层面的双语转化夹杂着欧式语言的渗入,林纾译笔对于欧化词法和欧化句法的吸收,改变了文言原有的书写特性与语句框架,进而表现为"新"与"旧"的叙述叠合;新旧交融下的译介活动又催生了"注"与"评"等译笔补充形式。这类注评以副文本为表现,从而成为林纾针砭时弊、宣扬爱国保种之情的文本场域。林纾译笔既吸收古文之典雅,又融合今文之新奇,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促进传统小说文笔的现代嬗变。  相似文献   

9.
林纾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启迪下倡女权、兴女学,待到最后看到礼防崩溃时提倡在兴女学的前提下限女权,基本上能与时俱进.他对理想新女性的想象介乎"贤妻良母"式和当时流行的"女国民"之间.林纾的女权思想始终扣住"女学"这个关键字眼,在某种程度上更能接近女权主义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林纾的《合浦珠传奇》《天妃庙传奇》《蜀鹃啼传奇》三部传奇在剧情内容、形式、语言三个方面呈现出较强的时代性特征,这种时代性特征与他利用戏曲教化功能救国醒民的观念、深受西方文艺影响的经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一画一、已一:一经。表示一旦经过。如党的政策一经贯彻,群众就迅速地行动起来。已:已经。表示动作的时间已过或事情已完成。如今年的生产任务已经全面完成。乙、亿、忆乙:天干的第二位。亿:数目。一万万。左从亻。忆:回忆,记忆。左从忄。常见亿、忆互误。二画了、潦了:如了解、一目了然潦:常见字迹潦草的潦误为了。三画三、仨三:数目。仨(Sā):三个。仨的后面不用个或其他量词。如仨月、哥儿仨。常见仨误为仨个。才、巧才:刚才(才过去)。如刚才下过雨。巧:刚巧(眼前适逢遇到)。如一出门,刚巧碰到了她。上、尚上:先竖,后短横,末长横。如上进、上等。尚:从小,不从(?)。如高尚、崇尚。常见尚误为上。  相似文献   

12.
林纾逝世到现在已整整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的中国历史错综复杂,整个社会处在不断变革之中,几乎所有的人包括已死的和未死的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功罪贤愚一时难定,必须经过长期的考察,才能给予正确的评价.一九二四年林纾刚逝世时,文化界人士给他描下的形象是颇为丑恶的,一般人都以为他是个顽固不化的封建卫道士,是社会进步的死敌;有些人甚至更进一步地企图抹杀他在写作和翻译上的成就,不惜采取偏激的手段,从他大量的创作和译作中搜寻个别不恰当的词语和  相似文献   

13.
黄孝纾以其超群的才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即享誉文坛画苑,时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在词与骈文方面的成就,也受到文学史家的一致推崇。在1934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他曾两度任教于山东大学,达二十年之久,在学术研究方面著述颇丰。但由于他的词章旧学与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潮流有诸多的不同,也由于他在政治运动中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以致声名湮没,多年来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关注像黄孝纾这样几被遗忘的一代才人,应当是我们今天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林纾是我国近代文坛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经过长达七、八十年的研究和争呜,人们对他的评价已日趋公正,合理。林纾是福建人,字琴南,号畏庐,别号冷红生,1852年11月8日出生于闽县(现福州)的一个小康之家。在他幼年时,父亲经商遇挫,家境每况愈下,有时竟至断炊。虽然生活困顿,但他胸怀大志,总是孜孜不倦地秉烛夜读,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1882年秋天,他乡试中举,接着数次参加礼部考试,皆名落孙山。后因目睹长官督责吸吮僚属而绝意仕途,致力古文,痴迷于《左传》、《史记》和韩愈、欧阳修、归有光等人的文章,成为蜚声海内…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林纾在大量小说翻译的基础上展开的有意识的中西文学比较 ,乃是一种无影响联系的平行比较 ,涉及到文学观、文学的题材、写作手法及小说情节等内容 ,它为引进外国小说的价值 ,并藉以纠正国人对中国小说的认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林纾的楚辞读本见于《左孟庄骚精华录》,仅选屈原《九章》九首诗。其选《九章》,除了自小就喜诵读之外,还与其对屈原的感情共鸣有关。就林纾的《九章》评点文字来看,林纾的楚辞批评,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关,反映其易代之际的文化心理,同时也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垒块的产物。在具体的批评方面,林纾的评点,对屈赋中的沓的特点、意象的特征、章法结构的剖析,都表现出独特的批评眼光。作为一部教材选本,它对后人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清末“译坛之王”林纾翻译了哈葛德的许多小说。在183种林译小说里,哈氏小说就占了25种(其中2种未能刊印),这个数目远远超出林纾介绍的其他任何一位外国作家。因此,我们在研究林纾的翻译小说时,考察一下他与哈葛德小说的关系,应该说不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哈葛德(1856-1925)是英国近代小说家,一生著述甚丰,写了57部小说,10部杂著。但其小说质量均非上乘,故在英国文学史中没有多大地位。我国出版的多种英国文学史方面的著作,都没有提及哈葛德其人其作。按时下流行…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小说理论的近代化,是在西方资产阶级小说及其观念的刺激下,在洋务运动时期开始酝酿的。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我国小说理论近代化的正式开端,也同西方资产阶级小说及其观念的输入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想一想周桂笙、邱菽园、特别是梁启超等人的小说理论,就不难看到这一点。如果再看一看林纾的小说理论,那么,这一点就更清楚了。林纾不仅是近代中国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小说用力最勤、成绩最著的翻译家,而且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中对西方资产阶级小说理解最深的小说理论家。  相似文献   

19.
林纾晚年评价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纾晚年评价的两个问题洪峻峰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林纾有两次重要出场。一次在清末民初,作为小说翻译家,译介了大量西方小说,风靡一时;另一次在五四时期,作为守旧文人的代言人,出面攻击新文化运动,从而遭到新文化的迎头痛击。学术界对林野的这两次出场,一誉一毁...  相似文献   

20.
文言小说从短篇到长篇的运用在林纾手里得到完美的演绎,并掀起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旋风。甚至可以说,林译小说及其创作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高峰,因此,晚清民国以来的读书人几乎多多少少都读过林译小说或其创作,其中自然也包括"五四"运动的发起者们。然而,深受林纾文言小说影响的"五四"文化先驱们发起的白话运动却宣告了文言小说的终结。林纾作为古文的殿军也不得不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并且由于激烈的反抗而很长时间被认定为历史进步的阻碍者,林纾及其作品从此很长时间沦为历史的弃儿,但这更多地可能是"五四"运动发起者们的政治谋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