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弟弟,不哭     
未兰 《今日南国》2009,(14):72-72
高三那年,有一次从学校回家,恰巧碰到弟弟从工厂里回来。弟弟回来后笑嘻嘻地说:“妈,我被工厂开除了。”母亲以为自己听错了,被工厂开除了还没心没肺笑嘻嘻的?这是弟弟第二次被开除。他第一次被开除是在学校,那时弟弟上高一,因为和几个地痞打架,被学校开除了。被学校开除后的弟弟成了父亲和母亲的一块心病,后来,父亲提前退休,弟弟顶他的班进了工厂。可上班不到一年,他就与车间主任又干上了,弟弟说那个车间主任又好色又坏,他看不惯。  相似文献   

2.
在江浦县西门外,新近矗立起一座现代化的工厂,这就是南京汇浦电器厂。谈到该厂总裁喻长明,南京民营企业界人士有口皆碑,称其是一位了不起的青年企业家。 39岁的喻长明,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可他却胸怀大志,认定自己要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1975年他高中毕业后,被县属一家国营企业招收为合同工。他十分珍惜自己的工作,虚心求教,  相似文献   

3.
1988年蓝招宝高考落榜后,回到福建永定县湖雷镇蓝屋基点村。他先后涉足种植药材、快速养猪、办工厂、跑买卖等十多个行业,终因缺乏信息,打不开市场而告失败。他曾入煤洞挖过煤,去建筑工地打过工,还上街卖过饮料食品,虽没日没夜地苦干,但也未能致富。他从1990年7月17日《人民日报》上“一户家养野鸡30只年纯利可达万元以上”的信息获得了启示。他  相似文献   

4.
2005年我表哥陈凡读理工大学大四了。8月,他自己联系了一工厂进行实习。工厂安排他在办公室,协助总工程师工作。表哥在实习期间,细心认真的工作态度,深得工厂方面的好评。表哥仿佛看到自己的锦绣前程。  相似文献   

5.
褚银 《山西老年》2010,(8):10-11
1943年6月,来金烈在山西武乡参加了八路军,成为一二九师太行三分区炸弹所的一名战士。1948年他获得了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工厂"一等勋章。新中国成立后,来金烈任中央兵工总局西南  相似文献   

6.
梦圆养鳄场     
梁伟娜 《百姓生活》2010,(12):24-25
一次泰国旅游勾起他在家乡养殖鳄鱼的梦想 姚绍君,1952年7月7日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的一个农村,家中兄妹7人,他排行老二。1972年,姚绍君高中毕业后,先后在汽车制造厂、机械厂、农技站打过工。1978年娶妻生子。1999年,姚绍君获得一项实用型塑料发明的国家专利后,承包了一家生产塑料制品的工厂,与妻子一同经营。之后,他又陆续获得20多项塑料生产专利,塑料厂的经营渐人佳境。  相似文献   

7.
飘文 《百姓生活》2010,(6):33-35
大学毕业生曾正阳在广东省东莞市求职时,走投无路之际遇上了一个好心老板,并在好心老板的栽培下成长为厂里最得力的业务员。可是,2007年,曾正阳为凑够买房的首付款,不顾好心老板多年恩德,跳槽到薪酬更高的工厂,还卷走了原来工厂的大部分业务,致使原工厂濒临破产。谁知半年后,他被查出身患绝症,无钱治病,只好上街乞讨。这时,那个好心老板以德报怨,第二次伸手拯救了他……  相似文献   

8.
1999年的一天,天色很暗,还下着雨。安徽籍小伙子郭强兜里揣着370元钱,独自一人站在温州火车站前广场,举目无亲,那年他20岁。行李箱里只有一张初中文凭的郭强心想,不管到哪个工厂做事,只要有一个饭碗就行了。八年后,已经坐在温州一家食品企业办公室主任椅子上的郭强说,"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吧!我先是到了一家眼镜公司  相似文献   

9.
“没有期限”的目标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1978年,有位年轻人非常谨慎地抱着一大包东西,拜访了夏普的奈良工厂。他在接待他的工厂主管面前打开布包,拿出一具将日语翻译成英语的电子翻译机,热切地说明这具机器的构造。这个年轻人说:“这台机器价值一亿日元,买不买!”买卖成立。他以这笔钱作资金,三年后成立电脑软件流通公司。这个年轻人就是孙正义。当他前去夏普拜访时,还只是个22岁的大学生。从开始实现自己的理想到今天为止,孙正义都执行了一套彻底的时间战略。  相似文献   

10.
海那边,海这边韦丹维先生是上海人,他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他上过山,下过乡,锄过地;他进过工厂,当过矿工,开过大货车;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以“老三届”的资本,考上了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那一年,他刚好到而立之年;80年代初,大学一毕业,便举家移居到了美国。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位老人,年轻时在新加坡过着吃穿不愁的小康生活,然而在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却义无返顾地回到祖国,之后投身兵工和机械工业战线,历尽艰辛,直至1983年离休。其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一、投身革命 这位老人名叫谢宾元,今年81岁,广东佛山三水市人。六七岁时,他就远渡重洋去了新加坡,14岁进了一家机械工厂当学徒工,曾先后在德国人和英国人开办的工厂做过工。他勤学苦练,回国前,已从事机工工作8年多,  相似文献   

12.
李久兰 《社区》2013,(31):56-56
隔壁陈老伯,过去是一家工厂的领导。几十年来,他虽说工怍忙,却一直精神饱满,情绪乐观,是有名的好脾气。可自从四年前他退休后,人好像变了,一天到晚只知道坐坐、躺躺、吸吸烟、叹叹气。听他老伴说,他还不爱搭理人,成天不知道想些什么,真怕他憋出病来。的确,左邻右合都发觉他老得很快。  相似文献   

13.
在大山子798几乎没人不认识王春山,只要一提起“山子”(就是王春山)的名字,游览画廊有解说,逛服装店有折扣,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也能因此受到热情的礼遇。一个艺术布展人,他凭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家里安排的,要听家里话。”这就是山子对他最初放弃高收入工作改行当工人的解释,这个决定产生的连锁反应影响了他的生命轨迹。1985年,在父亲的要求下,山子进了国营工厂,成了一名冲压工人。“这是国家最后一拨招工,我也挺幸运的。”山子很乐观,跟他聊天你感觉不到苦恼,和他一起干活的同事都这么说。山子说“我也喜欢工厂,我在小学的时候就爱动手做东西。”到了工厂,首先改变的是收入,每月40块钱。山子说起初挺不习惯,但既进厂了,就得好好干。谁也怪不得命途多舛,17年后,山子下岗了。可这17年,山子的思想从没变过,“外界环境怎么变,咱也不能变,觉悟不能减。”山子是老牌共产党员,下岗之后他就一个想法,厂子管不了我了,我就靠自己,但觉悟不能低。“不能没诚信,靠声誉吃饭”是山子在798响亮的天字招牌。对于工厂的生活,山子描述得很简单。“做工人有点苦,要一点一点地涨工资,我还可以,在和我一起进厂的人中,我工资最高。因为干得好呀!”山子自己乐了起来,接着说,“工作半年我就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和师傅比着干。”从山子口中说出来的生活,让人觉得都挺有意思,没有一点抱怨。就是这么一个好工人,2002年,他主动要求下岗。山子所在工厂是北京轻汽,做五十铃N系列1041轻卡,1994年以后国内很多家企业都生产这个系列的车,因此工厂效益每况愈下。从1998年到2002年,2000多人的大厂这时只剩下100人。当问起山子有没有后悔进工厂时,他的回答干脆利落“没有,革命工作嘛。”王春  相似文献   

14.
环球博览     
用头发窃黄金 一名在沙特阿拉伯东部省金饰工厂工作的人,每天利用工作之便,将极细小的金屑藏到他漆黑浓密的头发中,回家后再仔细地将金屑洗出,搜集起来。经过整整3年的时间,他一共存了1公斤重的黄金,但在他去卖金子时引起他人怀疑而被捕。  相似文献   

15.
李卫东原先在青岛一家橡胶制品厂里上班,后来因为工厂不景气而下岗了,他决定自己创业,从亲友那里筹到了20万元钱后,自己开了一个橡胶厂,可是因为操作和经营上的不成熟,他的  相似文献   

16.
有个青年,住在山顶,每次傍晚下班后他都要走一段崎岖小路,才能抵达家门。有一天,工厂赶工,他必须超时工作。下班后,已到了半夜。当他在那段小路走着时,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大地一片漆黑,周围的灯又突然熄灭。此时,他心情非常紧张,便加快步  相似文献   

17.
他姓牛,更像牛。1943年参加革命,1982年离休后又当上了“联络员”,一干又是十六七年,要不是健康原因,他还将干下去。对于他的离任,乡里、老干局和老干部们都感到惋惜,想留住他,可谁都晓得,他已八十高龄,曾因忘我工作而晕倒过,这次人员调整,组织上不得不忍痛割爱,让他二次“退休”。他就是繁峙县横涧乡老干部工作联络员、离休干部——牛佐荣。  相似文献   

18.
山韵 《百姓生活》2013,(7):34-35
13年前,农家子弟王常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父亲却不幸被世界医学界尚未攻克的绝症"恶性骨肿瘤"击倒。为救治父亲,王常化放弃了上大学,不惜一切为父亲寻医问药。后来,为找到治疗父亲绝症的良药,王常化重考大学,迈进医学领域。经过十多年的苦心钻研,他终于成功了,不仅治愈了父亲被医学界判定的"不治之症",而且他自己也在救父的道路上,成长为优秀医学人才,被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后工作站录用。放弃上大学,进工厂卧底找到父亲患骨癌原因1999年8月21日,高考后在城里打工的王常化,收到了南方一所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拿着通知书,兴冲冲地回家向父母报喜。可是,他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恩惠     
一个经营书报亭的人因为生意越来越差而万分沮丧。他不自觉地走到近郊的一座寺庙。据说寺里的"明镜长老"是个颇有些见识的长者。他来到"明镜长老"面前,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几乎打懂事时起,就没人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高考落榜后好不容易在一个工厂找到份工作,做点零活,没两年却下岗了,朋友也都不再联系了。后来勉强经营一个书报亭,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而共产党员曹煌春,从18岁起担任乡村教师,一干就是42年。1973年,高中毕业的曹煌春,受群众推荐和组织委派,来到吉安县万福镇净坑村小学担任民办教师。当时的净坑小学,位于一个荒山坡上,只有20多名学生,规模小,条件差。当地群众生活贫困,有的适龄儿童还上不了学。听说学校的情况后,曹煌春一个在县里工作的亲戚,想把他招进县里的工厂当工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