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提高人民福祉及获得感,重视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我国数字经济进入快车道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但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如何还有待检验。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高了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可能的影响机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了居民对于互联网服务的使用熟练度并促进了当地的电子政务发展。而异质性分析发现,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积极效应存在选择性,智慧城市建设对居民幸福感的积极作用主要存在于非老龄人口、高收入人口和较大规模城市的居民群体中。因此,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重视信息通信等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居民的参与度与获得感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智慧城市建设政策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全面考虑不同群体的诉求。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女性老龄人口在数量上往往较男性老龄人口更多、在经济社会地位上往往较男性老龄人口更加弱势,女性老龄人口的生存境遇与生活质量尤其需要及时关注和深入研究.文章以福建省为例,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福建省农村老年妇女的主观幸福感展开实证研究,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深入剖析福建省农村老年妇女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从侧面反映福建省乃至全国老龄女性人口的生存境遇与生活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3.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调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是城市居民对生活多方面体验后的主观感受。现代城市的发展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其居民的生活质量满意度也能反映城市发展的状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就城市居民对个人与家庭生活质量、城市综合生活条件、自然环境条件、社区生活与社区凝聚力、政府执政能力、世博会对上海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等六个方面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试图了解上海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认知的现状,分析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了从人口数量向人口结构的转变,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过渡到老年型,人口结构的转变催生了庞大的老龄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老龄经济将有可能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1998—2012年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数据为基础,构造生存模型测算老龄人口数量,并构建灰色GM(1,1)模型预测老龄消费规模,研究结果显示:2011—2050年总人口数量先增后减,至2050年为12.14亿,老龄人口则持续上升到4.46亿,而老龄消费占比由2011年的10.65%提升至2050年的30.14%。不断增长的老龄消费支出孕育着较大的消费潜能和市场机遇,中国政府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老龄经济,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世界120个国家的生活质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生活质量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本文建立了一种生活质量评价模型,并对120个国家1980~2003年的生活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生活质量排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瑞典、丹麦、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荷兰、德国和瑞士;2003年中国生活质量指数为37.6,在120个国家中排名第72位。1980~2003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年均增长率为1.031%,按这个速度计算,中国需要80年左右才能赶上2003年的发达国家水平。改善和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应该成为国家政策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6.
李性明 《家庭科技》2021,(12):52-53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相关部门有必要对书籍设计进行重新审视,明确书籍的主要作用,根据书籍服务对象进行针对性设计.和其他书籍相比,老年书籍的社会责任感更强,其对老龄读者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为加强社会对老龄读者的关注,促进老年书籍的发展,应以老龄读者的根本需求为中心,对老年书籍展开科学有效的设计,从而消除老龄读者群体的阅读障碍.  相似文献   

7.
医疗保险体系不仅是提升公共卫生安全韧性的制度保障,也是促进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改善的幸福源泉。本文引入消费升级中介路径,利用CSS2019数据系统评估了医疗保险参与对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作用效应及可能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潜在的选择偏差和内生性风险后,参与医疗保险能够显著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并对其社会反馈倾向产生积极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参与医疗保险可通过提高服务性消费占比、优化家庭消费结构,进而对居民主观生活质量产生促增效应,而且服务性消费占比作为传导机制的贡献普遍大于消费结构升级。同时,医疗保险参与影响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消费升级作用机制存在一定的城乡差异和制度分异特征,集中表现为医疗保险参与通过促进消费升级进而提升城镇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机制效应相较于农村居民更为明显,城乡居民医保影响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消费升级作用机制相较于职工医保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8.
文章建构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指标体系,运用统计数据描述广西14座主要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的城际差异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趋势.这对描述和改善中西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调适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老龄问题已成为2l世纪各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何充分认识当代中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的特点和趋势,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调查显示,心理需求已成为中国当代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重大热点问题。针对当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做好调试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10.
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社会层面来看,健康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它既影响着个体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本研究运用中国10城市大规模随机问卷调查的数据,试图揭示对居民自评健康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其自评健康状况有着积极的影响;(2)居民的社会资本质量对其自评健康状况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3)性别、年龄、移民身份、户籍身份、出生地、患慢性疾病的数量、抑郁指数和吸烟习惯等因素对居民的自评健康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实施经济改革,使农村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农村直接选举创造了条件.党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是通过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贯彻落实的,因此,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农村直接选举的普遍实施,选举中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对此,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正确的对策,以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三十年的改革过程可以概括为五句话:解放思想--群众创造--专家总结--领导认可--政府规范.改革的特点:一是解放思想,排除"左"的干扰,不带条条框框;二是尊重农民的意愿与选择,不强迫农民;三是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加以推广;四是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不追求一步到位;五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这种改革的好处是成本低、风险小、效果好.中国农村三十年改革,实现了十个方面的创新,带来了农村社会的巨大变迁,使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重建个人所有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等主张得到验证.中国农村改革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过程,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是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办事的过程.目前.这个过程尚未完成.  相似文献   

13.
林金文 《河北学刊》2005,25(5):203-205
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和面临问题,指出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是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的养老形式面临着诸多问题,急需立法予以制度化、规范化。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借鉴国内外相关立法经验,笔者提出了实行农村养老保障单独立法,建立以维持年老农民最低生活水平为目标的农民社会养老制度,进一步完善家庭养老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居家养老成为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经济收入、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等是影响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上海市某街道的调查资料显示,城市居家老年人社会支持脆弱,心理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女性老人和高龄老人的生活堪忧。为此,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收入,在社区层面建立专业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倡导全社会关爱老年人,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总结这三十年所带给我们的一些重要启示,是新世纪新阶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这就是:必须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渐进式和扬弃式改革,必须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加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有利于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应从解决导致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即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与农业发展结合前期、结合中期、结合后期的障碍问题入手,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发起了以"脱贫、自立、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建设新农村运动,新村运动在韩国农村广泛开展,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韩国新村运动富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举措.通过对韩国新村运动中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和措施的分析,深入讨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和方向,并根据我国实际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农村地区,老年女性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农村老年女性的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农村老年女性的闲暇时间的多寡、闲暇活动的内容以及闲暇活动的丰富程度,成为影响老年女性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新光 《阴山学刊》2007,20(2):5-11
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农村改革两大主题是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再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使亿万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农村政治体制的改革,再造基层社会的民主权威,使亿万农民群众当家作主。但由于受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缺乏应有的发展,一再拖延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乡村社会也出现了“治理危机”。下一步,应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思路,重点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民间融资机制、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部活力,不断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20.
试论文化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金培 《兰州学刊》2006,(8):166-168
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农村文化在发展农村经济、丰富农民生活、营造文明乡风、美化村容村貌、实现村民自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为此,要全面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