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卫莫高窟     
窦贤 《西部观察》2004,(5):42-45
在漫漫戈壁茫茫瀚海中耸立了1600多年的敦煌莫高窟,自其开窟之后,就一直受到风沙的侵扰.尤其是敦煌莫高窟经卷被世人发现后,不但遭受着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等西方强盗的抢劫,而且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风沙已经对敦煌莫高窟及其文物的保护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原生的敦煌莫高窟未曾成为宗教和艺术的圣地,其主要原因在于民众实用心理对洞窟中泥菩萨们法力的失望、像教艺术的自我解构、审美因素对崇拜心理的潜消和宗教艺术被文人艺术所忽视、所遮蔽等.而敦煌再生艺术却在转换佛教主题、创造敦煌舞派的基础上,使得中国传统艺术从艺术史叙述的残缺达到完整,从洞窟走向了舞台,从甘肃走向了世界,并开创了全新的艺术时代,形成了一次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敦煌发现了一些西晋墓画.敦煌早期壁画的部分内容与敦煌墓画中的部分内容很相近;西晋墓画的一些内容直接进入了敦煌壁画;两者的联系还说明莫高窟当时所具有的中原风格,不但是传自中原的南北艺术融合的产物,也是传自西域、印度的佛教艺术风格与敦煌本地的汉晋艺术融合的产物.在空间上、在时间上、在艺术上两者都是近亲,敦煌西晋墓画是敦煌壁画的另一个源头.  相似文献   

4.
敦煌壁画以它无比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绚丽的艺术驰名世界,著名国画艺术大师张大千先生是我国第一个长期临摹敦煌壁画,并将这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发扬光大的专业画家。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为莫高窟作了科学系统的编号;其二,对敦煌壁画作了系统研究,并将这一艺术珍宝向社会作了生动感人的宣传;其三,揭示了敦煌石窟画下藏画的奥秘;其四,推动了敦煌艺术保护与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的“反弹琵琶”形象渊源的探寻研究,通过对敦煌莫高窟112窟“反弹琵琶”乐舞图像的解读,及敦煌壁画中琵琶功用的多元化发展得出:此种形象是舞伎反手持琵琶做出的舞蹈造型,琵琶在此是作为一种增添舞蹈魅力的舞蹈道具使用,并非“反弹”.  相似文献   

6.
敦煌历史上西夏曾两度攻占瓜沙二州。公元1068年,西夏再克瓜沙二州时,将原先瓜沙二州的统治中心由沙州迁移到瓜州。作为一个文化艺术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西夏早期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绘制多延续晚唐五代和北宋的风格,属于学习和借鉴的阶段,发展到晚期民族艺术逐步成熟,在壁画的创造和审美方面越来越多地显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创造:如对莫高窟中历代装饰纹样的借鉴与发展,对唐宋以来“水月观音”形象空灵静谧、超然物外的发展,对文殊普贤变中山水由陪衬向主体背景方向的发展,对传统神话取经故事的演绎与创造,对汉传与藏传佛教艺术的融汇和吸纳等等。除此之外,与敦煌以往的壁画相比较,西夏晚期经变画中界画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无论在空间的布局上还是在艺术的表现上,都呈现出独有的时代特色,成为敦煌壁画发展史中重要的灿烂篇章。  相似文献   

7.
李泽厚把中国艺术的精神分为"先秦理性精神"和"楚汉浪漫主义".在敦煌的石窟中.汉文化的艺术精神首先与佛教艺术发生共鸣的就是浪漫主义.早期敦煌艺术以"拙"的朴质、"游"的自在、"逸"的超然构成了其审美品格的三个方面,并把中国艺术的浪漫精神推向巅峰.  相似文献   

8.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敦煌吐谷浑人是其中的一支。在战乱纷争的晚唐五代时期,吐谷浑人生生不息,作为吐谷浑王族的慕容氏,在敦煌莫高窟开窟造像,为中国西北边疆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单道开,敦煌人,两晋名僧之一.早年在敦煌出家,习禅法.后居(?)罕.十六国前期曾游学于后赵之邺城、许昌、东晋之建业.晚年卒于岭南罗浮山.梁慧皎《高僧传》和《晋书艺术传》,都有他的小传(以下本文引及此二传者不再注明出处,简称诸传).单道开在十六国两晋佛教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学界间或有人提及,单道开生平及他与莫高窟创建有无关  相似文献   

10.
敦煌艺术的"再生"哲学命题是"敦煌哲学"(分支"敦煌艺术史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丝路花雨》的创演成功,实现了敦煌艺术从洞窟到舞台的转换,引发了古老敦煌艺术的"再生",并促动了敦煌舞派的产生。面对当代敦煌音乐和敦煌戏剧还缺乏内在系统特征,没有形成可资传承的流派的窘况,以及敦煌文化创意舞台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情况,敦煌艺术哲学的研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早在西晋时期敦煌张氏就已经信仰佛教,五凉及北朝时期张氏信众普遍抄写供养佛经,同时敦煌张氏也从事着经生职业,是北魏敦煌官方写经事业的主力军之一。北朝时期,张氏在莫高窟还建有张家窟第442窟,这在早期莫高窟家窟修建史上是不多见的,显示了北朝敦煌张氏强大而丰厚的实力。  相似文献   

12.
隋代是敦煌艺术的重要阶段,在短短30余年间开凿了约110个洞窟,许多洞窟的艺术风格来自中原。文章对隋代敦煌善喜、善藏两名僧人的资料进行考察,认为他们同属崇教寺僧人,《莫高窟记》所记栽的善喜曾建造讲堂,当属崇教寺的寺内建筑,可能建于开皇十三年。隋代崇教寺资料显示,隋代敦煌佛教与中原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虽然敦煌艺术带有外来艺术的影响,却更具有华夏传统美学的神韵。在这片艺术土壤中,我们看到的是道家美学"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气韵生动"、"自由之美"等传统命题的延绵不绝,是儒家美学"尽善尽美"、"礼乐"传统以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审美品格的生生不息。因此,敦煌艺术堪称为世界杰作并非偶然,它不仅仅是不同文化交汇的某种创造性表现,更是华夏艺术精神在这块土地上结出的丰硕果实。  相似文献   

14.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化精神的物态化显现,它同古代各个时代人类的文化模式和现实的生活世界有着本质和内在的联系。敦煌艺术虽历经千难万险,却最终能够声震寰宇,泽被后世与它所彰显的敦煌哲学精神是分不开的。敦煌艺术的包容博大、认识理性、自由精神、坚定信仰、超越创新正是它牢牢地吸引和锁定整个世界目光的原因所在。敦煌艺术的独特气质、高雅风采显示了中国哲学精神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中文信息》2008,(5):111-116
薄荷片推荐:敦煌.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家的圣地.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在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石窟长约160O米.高50米.重重叠叠.密如蜂房。它保留了前后历经1000多年的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朝代的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  相似文献   

16.
高启安先生提出了"灵口之店图是杠子压面图"的新论点,但这一论点并不成立.事实上,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中的"灵口之店图"是推磨图而非杠子压面图.灵口之店图为左旋石磨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材料,对认识石磨的运转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常书鸿运用人类艺术发展的广阔视角,结合中国艺术发展的实际,对敦煌艺术史研究中关于敦煌艺术的源流、敦煌艺术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敦煌艺术史的分期,以及敦煌艺术研究的方法和意义等理论问题,都作出了有创见的回答,成为敦煌艺术及敦煌艺术史研究的理论奠基人.  相似文献   

18.
于阗是佛教东传的重要中转站,曾是古代大乘佛教的中心。为了更好地发展佛教,抬高本地佛教在世界佛教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于阗佛教徒们编造了大量与当地有关的神异传说和感通故事。公元9~10世纪时敦煌与于阗关系密切,敦煌壁画中出现了不少有关于阗的造像题材。莫高窟北宋初第454窟甬道顶佛教感通画下部一组画面表现的可能是于阗国王先祖地乳出生由来的传说故事。莫高窟第126窟甬道顶五代佛教感通画中榜题为"于阗国太子出家时"的画面表现的可能是于阗国王尉迟毗梨耶王遗失后寻得的孩子在牛头山伽蓝出家,成为于阗最早得获阿罗汉果的论道沙门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19.
张景峰 《兰州学刊》2009,(11):20-26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敦煌莫高窟第9窟甬道李弘定、弘谏的供养人画像及题名为主要对象,结合莫高窟第196窟甬道北壁索勋父子供养人画像及题名、第148窟涅菜佛坛下晚唐李明振父子等供养人题记及敦煌文书中有关李弘愿四兄弟的记载,认为第9窟甬道供养人画像绘制于乾宁三年初(896)至四年(897)6月9日之间。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享誉世界的敦煌文化宝藏中的一块瑰宝,敦煌艺术一直受到海内外敦煌学界的重视,经过几十年来海内外学者不懈的考察和研究,人们对于敦煌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其内容、特色和价值,已经逐渐获致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有些艺术门类的创作者致力于吸收敦煌艺术遗产中的养料,用于丰富和提高现代艺术创作的内容和水平,并已取得了一些举世注目的艺术成就,如以张大千、常书鸿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借鉴敦煌壁画的技法,创造出大量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绘画艺术精品,早已为世人熟知;甘肃省的一批舞蹈、音乐工作者,从有关敦煌舞蹈、音乐的材料中激发了艺术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