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孔会 《兰州学刊》2007,6(8):135-137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涎生以前最为进步的经济思想之一.几十年前,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关于发展国有经济的一些思想和主张,对于我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立单一民族的国家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始终不变的理念。但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的"民族"内涵经历了从汉族到中华民族的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前,孙中山立足夺取国家政权的立场,宣传"排满"革命,以在本部十八行省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1912年后,站在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孙中山先是主张以汉族为中心,同化国内各少数民族;后又提出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融合,创建一个新的统一民族——"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3.
郭家骥 《学术探索》2008,3(2):91-97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又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作出创造性发展,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理论、邓小平理论中的民族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民族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又将这一理论体系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文章系统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及其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并对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和达到民族理论研究的新境界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善于从思想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和优良传统。胡锦涛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是在继承三代领导集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对理论创新的重要性、途径、内容等方面作了新的阐释,主要表现为以求真务实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党的思想建设,把党的思想建设与先进行建设相结合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理念发生重大变迁,这一变迁必然涉及对民族理论的政治价值体系理论基础的更新和中国民族理论体系的重建,使民族理论基础理论的更新工作成为民族理论创新的首要任务,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中国民族理论政治价值理念及其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思考.一、关于民族理论政治价值体系理论基础的思考;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理论基础的困惑;三、改革发展实践中,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核心范畴的变迁,以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所需的理论视角;四、从民族学视角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理论核心范畴的思考;五、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理念的变迁对民族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凌石德  刘荣华 《理论界》2007,2(2):24-25
人才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的战略问题。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人才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提出要树立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以人为本”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人才观;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党管人才”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朱晓玲 《理论界》2010,(2):19-20
中国民族理论的产生、丰富和发展凝聚着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巨大心血和全党智慧。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作、民族区域自治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民族融和风”和十年动乱期间民族工作中严重的"左”倾错误以及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大大深化了全党对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在世纪之交,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是21世纪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9.
"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理念。研究和借鉴"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社会和谐"作为我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这一重要理论的产生不仅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对中国古代传统"和谐"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0.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执政 10多年来 ,在经济理论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思想。对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 ,我们必须全面、完整、系统地作出科学的历史评价 ,这是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又一新阶段 ,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运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孔子对孝作了两个方面的解读:一是以礼解孝,一是以仁解孝。孔子前期主要继承三代之礼,主张以礼解孝,由于礼体现为制度性规范,以礼解孝,则孝极易沦为外在形式,因此孔子后期则着眼于以内在仁爱之情解孝,为孝礼奠定了深厚和坚实的伦理情感基础。以仁解孝,更能够反映和契合孔子原创性的仁的思想。他引仁入礼,以仁释礼,以仁解孝,孝道思想实现了从外在向内在的转变,其内涵较以往更加充实和丰富,这是孔子对孝道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然而,孔子同时又兼顾两者,并不偏废,只是有所侧重。以礼解孝和以仁解孝既各自独立又融为一体,成为孝道思想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蔡毅 《学术界》2002,(4):24-41
理论创新是以理论进步为主导以改进现实世界的活动 ,作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 ,理论创新是人类独有的本质特征和生命表现。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理论创新是人类对事物和认识对象的现象与本质、规律与变化所作的揭示和概括 ,是认识的深化、拓展与升华。本文从理论创新的内涵、功用、形式与类型、原则和误区等多个方面详加研究了理论创新这一命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广智 《理论界》2004,(6):33-3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观,四大理论基石观,科学发展观,五大建设观等.这些内容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中展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不断创新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动力、理论提升、理论拓展的分析,阐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贡献;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创新价值;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创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发展的道路、发展的战略、发展的动力、发展的保障等作出了科学的创造性的回答,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并形成了邓小平关于发展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重任的科学理论,也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渊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雅森 《学术研究》2000,1(9):21-25
本文简明扼要地概述了邓小平的发展思想从孕育到创立、发展及深化、成熟的三个阶段,并从发展的动力、目的、道路、模式、阶段、战略思想等主要方面探析、阐明了邓小平发展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以此论证邓小平阐述的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在继承中有突破性的创新,在运用中有创造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发展思想 ,颇有时代价值。其深刻内涵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要以改革  为动力 ,发展必须坚持两手抓 ;其科学依据 :对时代特征的正确判断 ,对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其时代特征 :改革与发展的统一 ,波浪式前进与跳跃式发展的统一 ,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的统一 ,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开创“十五”伟业 ,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邓小平人口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阐明了邓小平人口理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和科学性 ,分析了邓小平人口理论形成和发展中的三个阶段 ,说明邓小平人口理论经历了一个由初步形成、丰富和成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同时也说明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人口理论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所作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精神动力和根本目的,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是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民族伦理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个人幸福的基本原则和公平正义的有效原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寻找可普遍化的伦理文化价值理念;并且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新个性发展理念,从而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