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张力,主要表现在题目与文本之间的矛盾,文化背景与文本之间的矛盾,形成这种情感张力的艺术手段,主要是抒情方式丰富多彩,时空流转等所构成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气"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气"自身的美学化过程与中国美学的成熟过程是一致的。"气"与"道"和"象"一起构成古典美学的生成模式,"气"是这个生成模式的中介环节,"气"自身的某些特性还与古典美学精神———生命精神、超越精神和"象"之审美精神有着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以"怨"言诗是中国诗学思想中一条重要的理论意脉.它源于孔子的"<诗>可以怨",孔安国、何晏、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在此基础上各有阐发.孔子的"诗可以怨"说的是诗的社会功用,"发愤着书"和"不平则鸣"是诗歌创作论,"穷而后工"则更加凸显现实存在--诗人情感--诗歌创作三者之间关系."诗可以怨"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典型的现代时空感,"时空压缩"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感觉,永恒性和坚固性逐渐退隐,对新奇、速率、快感的追逐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为应和人类的审美欲求,空间的形象表征变得极为重要,其也间接促成了"空间生产"的流行。在时空压缩和空间生产的交互作用下,人类的现代感觉逐渐超载,以"形象"和"快感"为主导的生活世界,最终将指向生活"幻象"的泛滥。  相似文献   

5.
谢榛"诗三要"是明代复古理论的发展,不是一种诗法。其"神气"与"体"有关、以"气"和"气格"为主;其"声调"追求音乐性,强调择韵、调(tiáo)韵、审音,虚实相生、妥、平妥、妥帖为"求声调"的具体体现。谢榛所论"精华"是对前人杰作的吸收,但又是以养气为导向,并最终指向"浑沦"、"自然"的审美诉求。谢榛"诗三要"的提出以性灵为导向,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复古派与性灵派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 一、时间加空间新闻摄影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以现实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事物为表现对象,时空意识渗透在摄影和欣赏的整个过程中。摄影者必须在特定的时间中寻求一个与被摄对象构成特定的空间角度,才能获得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形象。事物在时空中运动的过程,是无数瞬间相更替的过程。对于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来说,每个瞬间及其空间形态都是不可少的。但是,对于新闻摄影来说,并非每个瞬间及  相似文献   

7.
《庄子》中"道"的思想是对老子"道"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以"道"为世界的本原。"道"先于万物之初,无始无终,是"物物者"而引导万物的生成。虽然《庄子》中对"气"的论述不如"道"详细,但是,通过全书关于"气"的论述,可以发现,"气"是道化生万物的物质基础,道是气运化流转的内在推动力和引导,气的流化的依据是道的规定,气的运转形成了有形象的万物,而万物也因此具有了道的规定性,表现为物的各自属性。"气"在"道"的推动、引导、规范、规定下运转,并得以形成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或现象界。由此存有论来看,道化生万物,万物由气而成,故"通天下一气耳",也因此,万物存在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有成有毁,有美有丑,有大有小,也有可与不可,然与不然,但从"道"的观点来看,都是没有差别的。如此,就形成《庄子》美丑同一存在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君同志对笔者提出"王安石是变法激进派,张载是温和派"的观点进行质疑,其文所引典籍漏洞百出,结论不科学、不可靠。张载认为,"化"是气之运化流行过程,是一种变化形式,也是人生理想的一种境界。"渐"是气之运化流行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状态,表现为逐渐的、缓慢的、细微的变化。"神"与"化"构成了一对极为重要的范畴,"神"为体,为形而上;"化"为用,为形而下。神体、气化体用圆融,不即不离。  相似文献   

9.
自巴赞提出长镜头理论以来,长镜头一直作为纪实类电影手法而被广为认知与应用。由此诞生的"一镜到底"电影,以更为极致的完整镜头逼近现实知觉,展现与人视觉感知相一致的连续时空。其从拟真出发对制作工艺和艺术形态的极致追求,呈现出了独特的沉浸性、游离性与绵延性特征。由于电影语言的形象符号是一种凭借本能对现实物象进行视觉读解的语义系统。长镜头下的物象作为主观的符号能够呈现丰富的下意识、非理性的内涵,这在长镜头与诗电影、运动镜头与超现实穿越以及梦境营造等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一镜到底"在商业电影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技术下的共情,使得虚拟现实与物质现实的界限越发模糊,在虚拟的造梦幻觉中呈现更深层的物我两忘的沉浸效果,这从"凝视"与自我投射、物质与精神的相融、"一镜到底"与游戏化电影等视角可以得到较为充分的解读。从长镜头美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一镜到底"的长镜头美学,诞生于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壮大发展于数字影像时代,前人所应用过的长镜头美学语境,逐步呈现出从拟真向致幻的嬗变,诠释着沉浸式影像的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1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民之父母》是新出土的反映孔子《诗》教的重要文献,可与传统文献相互印证。孔子所提出的"必达于礼乐之洍,以致‘五至’,以行‘三无’,以横于天下"的理论把《诗》作为了人格修养的教材,而"威仪"和"气志"则是这种《诗》教人格取向的核心概念。孔子在接受前人关于"气"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气志"概念,并改造传统"威仪"概念与之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教理论。孔子《诗》教中的"气志"和"威仪"是其人格取向的一体两面。"气志"即个体人格修养所锻炼的君子"气志";"威仪"即君子"气志"所呈现的个体"威仪",其内涵十分丰富。孔子《诗》教的这种人格取向将学《诗》者的关注点从礼仪应用引向人格培养,使文学得以从集体仪式转向个体表征,完成了"诗言志"观念的文学转型,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秋"意象的运用是黄景仁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他的诗中,"秋"意象主要表现为悲秋之气,仕途不畅、远离亲人、羁旅漂泊、身体抱恙、爱情不顺等一系列的打击都使得他将诗歌与秋天的萧瑟、凄凉相结合,悲秋成为他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2.
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绿色化(以下简称"五化")提出以来就受到各界的重视。本文运用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2007—2016年河南省"五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五化"综合发展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实力日益提升;耦合度总体水平较高,系统间相互作用显著;协调度水平相对较低,均值介于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之间。在空间维度上,"五化"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较低的地区从河南省的东南部转向西部;耦合度较高的地区分布在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较低的地区分布在河南省的东南部;达到初级协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勉强协调和不协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南部和西部地区。针对河南省"五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河南省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文体的"史诗"概念逐渐演变为"史诗性"这一审美范畴。随着国外小说及理论的引入,"史诗性"与中国传统的史传传统结合成为中国当代小说最高的审美追求和评价标准。植根于关中地区久远的《诗经》、《史记》之史传传统,陕西作家的创作往往有更深的史诗情结。以柳青、杜鹏程为代表的"革命正史"写作,纪"史"有余,"诗"意欠佳。《白鹿原》以"民族秘史"纠"革命正史"宏大叙事之偏,执着于对民族精神、民族命运的探求,对历史进程中人物文化心理的摹刻;巧设叙事的历史时空,多维透视史诗人物形象,臻于"史"与"诗"的完美融合,丰富发展了了陕西文学的"史诗性"写作传统。  相似文献   

14.
钟嵘《诗品》品陶,谓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定位在六朝并未得到确认,对其评价,多为"隐士"与"田园诗人"。这和陶渊明的特殊隐逸形态有关。陶渊明辞官归耕,不入莲社,与佛道关系疏离,少在征辟之列等,表现得"不合时宜",与传统隐士行径相悖。这种对隐逸潮流的抗拒,实际上正是他"真隐"的表现。陶渊明开辟了一条将隐逸生活艺术化的道路,他将隐逸诗创作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诗中少"隐"多"逸",是一种心境旷放、隐逸生活诗意化的表述。陶渊明引领了隐逸诗形式上的重大变革,将其转变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表达,建构了独特的隐逸精神空间,提升了隐逸诗的影响,为中国隐逸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韩偓的诗歌画面感极强,这与他"景状入诗兼入画"的创作理念是密不可分的,以入画之景入诗并非专寄托于审美对象的传移模写,而是对绘画技法的深旨奥义洞然于中并将其参入诗歌创作,以形写神,不涉畦畛,于意境创造上用力,情景浑如符契,妙合无垠。其次,韩偓诗通过数层视点构筑节奏化空间,化绘画六法的"画之总要"为"境之总要",灵活处理诗歌画面中的时空关系,在阴阳二气变化节奏的把握中寓有对时局、人生的审慎思索,迥异于一塌糊涂泥潭里的靡靡之响。  相似文献   

16.
"化"是《周易》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化"在《周易》中是阴阳相感的结果;同时,"化"也是"变"的一种形式。"化"上达宇宙自然,下通社会人伦,又影响到审美与艺术。在自然层面,"化"是生命生成之道。在社会与精神领域,"化"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一种方法和途径。在艺术创造层面,"化"体现了阴与阳、主与客、物与我、情与景的融合无迹。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广东》基于国民党左派背景,通过收集鲁迅初到广州的时评及其本人的演讲作文,建构出了一个"国民革命鲁迅"形象,它将鲁迅从一个"文学家"升格为代表国民革命的"时代的战士",反映了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策略和"有限革命"性质带来的张力空间。最终因为清党的原因,鲁迅否定了这一形象,并建构出了新的"同路人形象"和"同路人革命传统"。而鲁迅与国民革命离合的背后,实际是"大革命"观和"有限革命"观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与"以禅喻诗"等类似,"以食喻诗"亦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一种重要批评策略。历代运用"以食喻诗"的学者不计其数,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批评的传统,其中苏轼和袁枚堪称集大成者。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以食喻诗"衍生出了若干种批评形态,包括正喻式及反喻式的"以食喻诗","以食衡诗""以食别诗"等。在中国文化的特殊语境中,诗与食在美学追求上存在着深层互通性,这为"以食喻诗"提供了基本的学理依据。"以食喻诗"存在具象化和抽象化两条逻辑理路,前者通过具体饮食的譬喻诗歌,后者则从饮食中提炼出"味"这一抽象、终极的概念,从而替代具象的饮食介入诗学批评,此种"以味喻诗"与"以食喻诗"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狗"用于称谓语常含有谩骂义。近几年来,随着"单身狗""大学狗""加班狗"等新兴"X狗"类称谓语的流行,"X狗"在语法结构、语义特征、表达功用上发生了系列变化。"X狗"中的"狗"在"框填式X狗"中正经历类词缀化,在"规约化X狗"中仍是词根语素,其语义呈现出客观概念义削弱化、情感色彩义去詈化、形象色彩义凸显化的特点。"X狗"的表达功用主要体现出指称功能的多样性、情感表达的丰富性、语用身份的建构性。  相似文献   

20.
"世界历史"与"世界市场"在本质上表现为一种辩证的时空关系,它们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空间范围,因此成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两个重要维度。在马克思视域中,"世界历史"的进程包含了"世界市场"的生成及危机,而"世界市场"的生成及危机又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二者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在超越资本关系的条件下,"世界历史"终将摒弃"世界市场",并通过空间解放来表现人类社会存在的积极状态,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