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喀斯特山区脱贫道路的选择——以贵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茵 《调研世界》2011,(2):37-40
喀斯特地型往往与贫困落后相联系,本文立足喀斯特山区基本情况的分析,对喀斯特山区脱贫道路的选择进行研究,为解决喀斯特山区贫困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2.
广西喀斯特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现象严重,迫切需要转移以提高劳动力利用率和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当前富余劳动力转移呈现整体转移比例较小、男性青壮年占比大,就地转移特征明显、短期转移兼业性显著,区外以二产业为主、区内以三产业为主等特征,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较低,当地城镇化进程缓慢、就地转移容纳力有限,转移组织程度极低、转移区域过分集中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改变富余劳动力的思想观念,提高富余劳动力的素质,同时加快小型城镇化建设,开辟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新渠道,加强组织转移力度,积极开拓区内外劳务市场,引导富余劳动力多区域转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贵州麻山喀斯特地区的调查,发现在外部社会的干预和冲击下,当地的生态系统已经由藤乔-丛林生态系统人为改变为荒草-灌丛生态系统。立足于这一实情,结合前人的研究表明,对这样的喀斯特山区进行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时,只能立足于这一生态本底特征,利用当地早已适应其生存背景的本土性生态知识,启用文化对策去加以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通过我们的反复调查与分析,逐步证实了如下一些带根本性的结论:其一,喀斯特山区在我国西南地带分布虽说十分辽阔,但其间具有明显的类型差异,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山区,其支持的生态系统也互有区别,酿成石漠化灾变的难易程度也互有区别,灾变酿成后的生态恢复对策也应当有所不同。其二,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山区,以及所支撑的生态系统在历史的进程中,哪些民族长期定居,其文化对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适应水平也各不相同,因而一旦呈现石漠化灾变后,值得借用的本土生态知识、技术与技能也必然分属于不同的民族,需要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其三,长期适应于特定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民族,其文化必然高度适应于其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进而认为在石漠化灾变区实施生态恢复过程中,该区域相关民族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可以在其间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其应用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5.
遵义市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发育比较完全的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紧张的人地关系和贫困是影响该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在分析遵义市土地问题主要症结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地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典型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论述喀斯特季节性石漠化的内涵,探讨喀斯特石漠化与石漠化土地的分级问题,阐述喀斯特地貌及喀斯特石漠化的分布,分析说明喀斯特季节性石漠化的危害,深入解析喀斯特地区植被退化的原因与过程,提出了典型喀斯特季节性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建构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的重大目标,在我国西南地区实现这一目标的严重障碍在于这里的众多地区被学术界定义为脆弱生态区,其中有代表性的脆弱生态区之一就是喀斯特山区,现有的研究者主张将这样的地区封闭起来,拒绝任何形式的利用。通过对贵州麻山、广西都安、以及乌江沿岸石漠化地带的民族调查,发现当地的苗族、布依族、瑶族拥有成套的地方性知识。他们能做到在高效利用脆弱生态系统的同时,避开脆弱环节高效利用与生态维护两全其美,发掘利用这样的地方性知识就可望实现人地关系和谐社会建构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地区农村的脱贫致富是我国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喀斯特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喀斯特又给农村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生活在喀斯特地区的人们就应该利用这些资源来求生存和发展。以贵州为例,分析喀斯特给旅游带来的正负影响,从而在此基础上构筑旅游区及其附近农村的双赢模式:一方面,当地农民为旅游景区提供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物资、工艺和租赁等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土地;另一方面,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区可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其经济收入、培养其技能,提高其素质,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从而使旅游区与当地农村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9.
华阳 《老友》2009,(6):48-49
由重庆武隆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面积占整个中国喀斯特面积的55%,是中国第一个跨省联合申报的项目,于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全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地区兼具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的特征,在中国各省区均有分布,是政府扶贫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其经济发展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从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维度建构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模型:外在推力——政府的"生态导向"激励、外在压力——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生态偏好"以及内在动力——小微企业自身的"生态生存"与"生态发展",促使三种力量形成最大合力,构成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从而推动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区县域生态农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中国山区县域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着手,综合分析了山区县域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生态农业的模式建设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山区县域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并指出了山区县域生态农业研究的重点及方向。  相似文献   

12.
山区农村社会发展关系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建设全局,完善山区农业投入机制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保障。目前,衢州市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农业投入项目逐年增加,农业资金使用逐步规范,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明显,但农业投入也存在投资主体为单一、结构不合理、资金整合困难、使用缺乏有效监督等诸多问题,亟需通过完善农业投入机制来加以解决。新时期,山区农村农业投入创新的主要路径是:扩大财政支农比重,创新政府投入引导机制;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改善山区农村投资环境;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健全山区农村人才投入机制;创新山区农业补贴政策,建立有效的农业支持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滇、黔、桂构成的西南喀斯特区域中,广西则以其独有的特色占据着一席之地。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连绵,岭谷相间,河流交错,地形复杂,从而形成了广西特有的盆地“缺口”性的谷地地貌(如桂东北、桂东和桂南沿江一带的谷地)。不同的喀斯特地貌环境、众多的河流和亚热带气候条件首先造就了广西旖旎多姿、风采迥异的自然风光。与滇、黔两省具有相同之处的特征是伴随着各种喀斯特地质形成的种类繁多、蕴藏量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基本情况以及所体现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水能、矿产、农业、海洋和旅游等方面。广西喀斯特资源在经济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重局部,轻全局;重当前,轻未来;重个体,轻整合;重经济,轻研究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与山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等原因,我国山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山区经济发展既有丰富的资源、多样的文化、大量的劳动力等优势,也有自然条件恶劣和基础设施差、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整体素质低等不利因素。要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利用其优势,加强山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武陵山区山寨农业市场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将是武陵山区山寨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文章分析了山寨农业市场化的内涵和武陵山区山寨农业市场化发展的历史,提出了武陵山区山寨农业市场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矛盾十分突出.贫因与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特征与问题的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部地理与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区在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从山区资源特点与社会经济特征入手,分析了西部山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机遇,阐述了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从国家、地方政府、山区群众三个层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贵州的喀斯特环境和民族文化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喀斯特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认为在贵州,喀斯特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耦合互动关系,只有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积极因素,屏弃各自的消极因素,促进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喀斯特地区环境的保护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能最终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贵州喀斯特生态退化原因,根据贵州喀斯特生态退化现状,提出从思想观念、政策实施、科学研究、措施运用、保障体系五个方面进行生态经济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依托农业,加速发展工业的理论已为许多民族山区实际工作者所认同。然而,也有部分从事山区经济实际工作的同志对工业在山区经济腾飞中的作用仍然认识模糊,对如何解决民族山区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何确立本区域工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等具体问题思索更少。因此,进一步认识山区工业的经济地位,研究民族山区工业发展的方向以及摆脱目前困境的措施就显得十分迫切。本文试图通过对湖北来凤这个民族山区县的工业发展的状况和对策分析,就上述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