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鲁迅关于文学自觉的时代始于魏晋的看法是在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中形成的,是中国文学观念西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中西比较视域、形式美感视域和情感视域三重视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自觉"说,其论断的局限主要在于:一、鲁迅对"文学自觉"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并不清楚;二、文学史研究中的自相矛盾;三、不能有效解释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功利主义与审美主义的内在关系;四、对文学自觉的标志的看法也并不全面.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文学(主要是英语)是充满生命力的新兴文学,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蓬勃发展尤其引人注目,逐渐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多年来,在加拿大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中形成了三个有一定普遍性的观点,即"多元文化"、"守备心理"、和"求生主题".澄清这些观点的来龙去脉,并对其实质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判,指出其合理与不合理的部分,对于还原加拿大文学的本来风貌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苏联"现代"文学,与其他民族国家特定时期的文学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迹.创作活跃在这一时期的苏联作家,在作品中反映苏联社会的主流思想与人民的精神,在文学殿堂中大力塑造在苏联革命与建设中的人民形象,抒写人民意识的觉醒与创建新生活的信念,揭示苏联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30多年的苏联"现代"文学见证了苏联社会的历史风云,也构成其独特的"人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学"的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不过近年来却有较大的突破,但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重视."民族主义文学"与30年代的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海派及新感觉派等都存在着比较"纠缠"的关系.而这些都为我们较为全面地解读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和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文学革命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文学的建设做了很多具体切实的论述.他大胆而系统的提出了"欧化的文学"的文学革新观,极大的丰富了五四文学革命理论研究.傅斯年这种在世界文化的格局范围内审查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化,并试图将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现代意识,推动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代,中国古典传记文学中的自传摆脱了传统史传文学的巨大压力,以独立的文体形式出现在文学创作的舞台上.论文本着文本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文体观念为基本出发点,在文中首先对中国古典传记文学分类作以梳理,明确了中国古典自传的内涵及外延;其次对"自传"这一概念作以历史的追溯,分析了魏晋自传的文体特征及发展状况;最后对魏晋自传的文体文风两方面作以深入剖析,确定了魏晋自传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总之魏晋"自传"在文体上已经独立,并趋向统一;魏晋"自传"是后世自传文学的典范,他规定着中国古典自传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王勃的"序"作代表了他的文学观念.在"序"文中他对文学的发生、价值、风格、功能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进行了创作意识的自我剖析.  相似文献   

8.
文学产生虽然很早,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场域却是魏晋才形成的,这是"文学自觉"的深层内涵.文学场域是在整个文化场域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中蕴含的权力因素使统治者依靠不断走向自主性的文学去夺取文化权力,文学场域在整个文化场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文学批评中修辞论视角的出场与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批评方法都有内在关联.它在"新时期"的出场是在传统文学观念的一尊地位发生动摇,文学创作中形式因素被凸显,以及对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引介逐渐走向深入的情况下发生的.1980年代中期以前修辞论批评集中在对王蒙小说的评论中,中后期则转向对马原等先锋作家创作的关注.文学修辞批评在"新时期"的出场,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当代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其深刻卓绝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中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伤时原型",又一次表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伤时"母题.不少学者指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一个"悲秋"传统.但是,"悲秋"的外延小,而"伤时"的外延大;"悲秋"是现象,"伤时"是本质.因此,对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传统,应准确地名之为"伤时"传统.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这一大无奈中,不能"伤时",也就不能"惜时";必有"伤时"之痛,方有"惜时"之心,方能"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这正是中国文学传统中"伤时"母题的积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魏晋文学自觉论”的迷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上流行已久的"魏晋文学自觉论",其理论支撑不外乎"纯文学"、"人的觉醒"以及"审美"等概念,而这些概念无一例外都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魏晋六朝时期不可能产生这些现代性的观念。用现代性支撑起来的"魏晋文学自觉论",不过是一个虚构,一个自觉不自觉使用西方观念改造中国传统的伪命题,它本身是经不起学理的检验的。  相似文献   

12.
"文学自觉说"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一个极为模糊的概念。由于铃木虎雄在表述上的过于简略和自身矛盾,导致学界长期以来对其内涵以及判断依据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从铃木虎雄在《中国诗论史》中的整体思路来判断,他的所谓"文学自觉"是指汉末魏初以来对于文学价值的发现与承认,是文学价值观念的自觉;其判断依据则为汉末魏初诗文论的重心由道德教化向文学自身的转移。当代学界对于"文学自觉说"的重新审视,必须摆脱因为误解了铃木虎雄而造成的本不应存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文学意识日趋明确,文学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已取得独立的地位和价值,这时期是文学观念从模糊到比较明确和自觉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转型期。而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说是实现这个转型的过渡阶段。曹丕的《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风气;陆机的《文赋》是文学创作理论专著;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音乐理论;挚虞、李充、葛洪等的文学思想也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艺主张。深入研究这个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对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唐宋古文运动是复古而不是革新。其领袖不仅大张复古的旗帜 ,而且十分忌讳“新变” ,不可能为革新。唐宋古文运动伴随当时复兴儒学的思想运动 ,摧毁了魏晋以后新生的尊重人的个性的玄学 ,独尊了复古的儒学 ,不能为革新。古文对骈文的胜利乃文言战胜口语 ,古代句法、词汇战胜时下流行的语汇 ,只能为复古。二、唐宋古文运动是对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反动和倒退。 1 终止了魏晋以来未能完成的“文笔之辨” ,使文学观念趋向模糊 ;2 贬低文学 ,使魏晋时几乎独立的文学 ,又成儒道的附庸和工具 ;3 从“化成天下”角度论文 ,有意模糊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学自觉时代”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文学的自觉时代”始于何时的问题 ,上一个世纪曾出现多种说法。本文不同意“形成于西汉中期”说 ,认为“形成于魏晋”和“形成于魏晋南北朝”说时限太宽泛 ,也晚了一些 ,应该是肇始于东汉中后期 ,形成于汉末、魏初 ,即建安时期  相似文献   

16.
汉魏六朝书信体文章中,与《答苏武书》文风相似的作品在汉末魏晋时期才较多涌现,作为一个在《汉书》本传记载中仅能撰作质朴楚歌歌辞的武士,李陵不可能写出情采并茂的书信。《答苏武书》当系汉末魏晋人拟托之作。六朝人论文、选文大力标榜“情采”,自汉至梁同情李陵的声音绵绵不绝,是《答苏武书》在六朝及后世受到注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曾经提出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 ,但并未对此加以论证。本文则从“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文学流派的涌现”和“文学理论的创新”三个方面论证了文学的独立和自觉自魏晋始 ,魏晋南北朝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学的独立和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盛,这一时期的女性也受到魏晋风度的影响,《世说新语》中的女性有才识、有个性、有风度,但她们仍摆脱不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这些独特的女性形象反映了魏晋士人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9.
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问世以来,学界咸以为魏晋南北朝小说一如写新闻,并非有意创作。然细阅干宝的生平资料,细阅其《晋纪》、《搜神记序》及《搜神记》却会发现:号曰良史的干宝实爱搜神志怪;在那时就发现小说“难免失实”,划清了与历史散文的界限;其《搜神记》题材采自典籍者多荒诞失实;题材采自现实者实非写实而多虚构。干宝的创作实践了他的小说理论,已开有意为小说之先河,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魏晋风度”迅速式微的事实,从“魏晋人物”所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个体因素诸方面进行分析,汉末、曹魏与司马氏统治时期严苛的社会政治生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及门阀体制下“魏晋名士”独特的家世、形容、才情、少年风范等因素的综合,是形成“魏晋风度”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