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林则徐不愧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他在鸦片战争时期,在广东领导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期间,为谋求“制夷之策”和“富强之道”,开创了中国人了解世界、学习西方之端。新发现的《洋事杂录》,就是林氏在广东期间“开眼看世界”的一份珍贵记录。  相似文献   

2.
徐继的欧美观徐继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鸦片战争后历经五年撰成的《瀛环志略》,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其中对欧洲和美国的介绍尤为详尽。《瀛环志略》以大量的篇幅介绍欧美各国尤其是欧美...  相似文献   

3.
魏源鸦片战争后所写的“开眼看世界”的《海国图志》,不失为表现出“开风气之先”的西洋观的经典著作,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原因就是受当时社会背景、个人阶级立场、所引用的材料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魏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者之一 ,其《海国图志·筹海篇》系统体现了他的海防思想。《筹海篇》主张“以守为战”、“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夷制夷”、“以夷款夷” ,阐述了一种攻守兼备的战略思想。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更使鸦片战争后的思想界有了较为明确的奋斗目标 ,为后人所效法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九年春天,邓小平同志访美时指出:“美国人民对人类的文明和世界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一向怀有友好的感情,……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是深厚的。”中美关系正常化,为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为研究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开拓了新的前景!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就希望了解美国;可是,由于清朝闭关政策的限制,直到鸦片战争时期,才开始对美国有比较具体的了解和介绍。当时,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们——以林则徐、魏源、梁廷枏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比较开明或倾向进步的爱国人  相似文献   

6.
<正> 《瀛寰志略》的学术价值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一部分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士子惊觉起来,他们纷纷从古籍考证和玄学思辨中抬起头来,把眼光转向活生生的、充满矛盾的现实社会,转向中国人十分陌生的、色彩斑驳的外部世界。寻求“制夷”“筹远”之良策,“谈瀛海故实”以谋御外,便是此时“开眼看世界”思潮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徐继畲的《瀛寰志略》不仅仅是一部反映了19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情况的史地著作,其文字简洁而生动,娴于用典,一些章节的历史叙事结构相当精巧,从史传文学或者历史散文的角度,也有很高的成就。这种文学特色既反映了徐继畲对中国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发扬,也体现了他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8.
魏源,原名远达,字墨深,又字墨生、汉士,晚年皈依佛门,自号“菩萨戒弟子魏承贯”①,湖南邵阳人,生于1794年,病卒于1857年。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涌现出的进步思想家,他与林则徐、龚自珍齐名,被誉称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先进代表人物。魏源的主要著作有:《海国图志》、《圣武记》等,特别是《海国图志》一书,标志着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到最高阶段。魏源目睹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危机的日益加深,主张变革政治军事,富国强兵,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以便有效地抵抗外国侵略者,保卫祖国。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清代著名学者徐松,在遣戍伊犁期间,驱驰万里,遍历新疆,先后撰写了被称为"西域三种"的《西域水道记》《汉书西域传补注》《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史地特色而广为流传。《新疆赋》《西域水道记》对清代新疆屯田多有记述,是了解和研究18至19世纪新疆屯垦开发及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它奠定了我国语法学体系构基础,有着划时代的历史地位。如果我们把它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马氏文通》也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一、《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提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范例,成功地构建了中西文化的桥梁。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治进一步混乱腐败,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日益加剧。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他们从专事繁琐考证的汉学和空谈性理的“宋学”中解脱出来,着眼于研究当时社会的实际问题,寻求解决社会危机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赫人物。他不仅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敢于向帝国主义打响第一枪的民族英雄、但又并非盲目排外,恰恰相反:他只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鸦片输入,而同意同外国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并且命人编译《四洲志》,并以它为基础而嘱托他的好友魏源编成《海国图志》100卷,作为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环境、信息和办理外交的参考资料,所以范文澜称他是满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一  相似文献   

12.
《澳门新闻纸》的翻译与林则徐走向“近代”的开端(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新闻纸》的翻译,为林则徐打开一个看世界的窗口,使他了解英国朝野对鸦片贸易的态度、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的情况及西方几个国家关系的一些情况,学到了一些有关世界地理及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对林则徐坚持禁烟抗英斗争、进一步倡导开眼看世界以及迈出开展近代外交与建设近代国防的步伐,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魏源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改革家和爱国主义思想家 ,他的代表作《海国图志》针对时局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自觉地“开眼看世界” ,积极地向西方学习。魏源的“师夷”之说在当时的国内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 ,他的思想对我们进行改革开放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鸦片战争前后,有关铁路、火车的知识开始由一些洋教士传入中国.但中国人在当时只是以好奇的眼光来看待大洋彼岸传过来的东西,清王朝妄自尊大,闭关自守,把外国传入的先进技术一概斥之为“夷人之术”、“奇技淫巧”而拒之于门外.但在当时,以中国为“中心”的观念在一些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心目中已发生动摇,一部分进步的地主阶  相似文献   

15.
马欢随郑和三下西洋,担任阿拉伯语翻译,为下西洋的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马欢信仰伊斯兰教,是穆斯林。根据他会说阿拉伯语、信伊斯兰教、姓马,又主要说汉语用汉文写作,我们把他的族属识别为回族。他是回族历史文化名人。马欢写的《瀛涯胜览》记录了下西洋者的见闻和所到地区的概况。在“西洋”史地学三书中,《瀛涯胜览》对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记载最详,因而最为重要珍贵,并且对后来的“西洋”史地学书和中西交通史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唐书·北狄传》的研究可以看到在《晋书·北狄传》《隋书·北狄传》《旧唐书·北狄传》《新唐书·北狄传》中所记载的北狄都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民族观;《新唐书·北狄传》继承了《史记》对民族进行识别的历史传统,反映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对各民族发展的关注;而《新唐书·北狄传》中对相关民族的民族志记述,则是我们今天认识古代阿尔泰文化的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17.
曹学俭著《书传会衷》多采用前人的观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中“以四岳为一人”和“以三江为松江、娄江、东江”的观点被四库馆臣认为是“舛误”。其实有关“四岳”“三江”之说,历代并无定论,《四库总目·书传会衷》提要的说法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8.
《广东地方实力派和地方主义研究》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开眼看世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开辟新领域。引进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在研究对象多样化,摒弃绝对化的研究模式和引进非史学的其他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体现了史学研究方法的新扩展,书中关于广东社会是“一个畸形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亦新亦旧、有得有失的方法”,“呈现出向商业社会过渡的特征”等论点和论述,以及对“地方主义”和“地方实力派”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和科学的总体定位,均体现了作者不囿成见与追求新知的勇气,为作者及后来者开展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魏源是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鸦片战争时期“开眼看世界”思潮的“前驱先路”。他所提倡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思想界先河,领时代风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师夷”思想的内含是什么?史学界见仁见智。有的同志认为,魏源除了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以外,其思想中还包含了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倾慕与向往。认为他对于科技的进步和资本主义制度优于封建制度都有一定的认识,“对美国民主制度做肯定性介绍的本身就表明了他对这种制度的向往”;“他不仅重视工商业,且由经济扩展到政  相似文献   

20.
提起鸦片战争后肇始的“开眼看世界”的思潮,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林则徐、魏源、姚莹、包世臣、徐继畲及《四洲志》、《海国图志》、《康輶纪行》、《安吴四种》、《瀛环志略》等一些人物和著述。但相比之下,徐继畲和《瀛环志略》研究却长期受到冷漠。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除美国学者德雷克在1975年推出力作《徐继畲及其瀛环志略》和台湾学者方闻在1987年出版《清徐松龛先生继畲年谱》外,建国以来,大陆学术界尚未出版关于徐继畲的学术专著。有些史学论著中提到徐氏时,多视之为妥协派代表,《瀛环志略》中一些分析西洋诸国富强之道的精思伟论,常被一些史家当作魏源的言论引用、赞扬,这实在是一种历史遗憾。但令人欣喜的是,80—90年代之交,学术界出现了徐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