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贾谊为什么要写作《过秦论》呢?或者说《过秦论》的立足点是什么呢?论者大多认为是为了给汉文帝提供一面镜子,希望汉文帝能够以强大的暴秦迅速败亡为鉴戒,对人民施行仁义,以免重蹈复辙,这固然没有错;但我认为仅仅这样理解,就未免是以偏概全。我认为  相似文献   

2.
贾谊深入总结秦朝败亡的历史教训,强调发挥儒家仁义德教在治国平天下中的作用;他继承荀子的思想,主张用"礼"来重新规范社会等级秩序,对传统的"民本"思想,作了创造性的系统阐发。这一切,都从特定角度,丰富发展了儒家德教理论。他的思想是董仲舒"独尊儒术"思想的先导,对以后历代道德建设也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世以为秦尝尽收天下之兵,铸作十二金人,为弱天下计。按此说源自贾谊《过秦论》,其云:“(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①贾谊之文极言秦朝国力之强盛与天下之疲弱,意在以秦朝的覆灭为例,说明仁政之重要,故行文时难免有藻饰夸张之处。窃以为秦政失德固是其速亡之因,然伐秦之师若无寸铁,焉能亡强秦于旦  相似文献   

4.
贾谊(公元前二○○——前一六八年)是西汉初期的一位青年法家,他是著名的政论家,又是有名的文学家,在西汉初期儒法斗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贾谊二十余岁,就被汉文帝刘恒选拔到朝廷当博士和太中大夫,参与了中央政权的政治活动,为汉文帝实行法家路线出谋划策。贾谊极力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裂复辟,为巩固西汉初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在批林批孔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贾谊的思想及其主张加以研究,给贾谊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分析总结贾谊积极参加的汉初“削藩”斗争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5.
以陆贾、贾谊、韩婴为例,对汉初儒者的治道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汉初儒者对秦的暴政和速亡进行批判反思,以仁义为核心价值,提出了各自的治道思想:陆贾主张以仁义为本,道德为上;贾谊强调仁义为本、非礼不成,以礼为主、礼法并用;韩婴注重仁人与守礼的统一,以王道仁政为本,以重法爱民的霸术为用。研究表明,这些治道思想对今天国家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定天下于一尊而遽然覆灭,激荡起汉初"过秦"思潮,贾谊认为秦之速亡在于秦政暴虐惨刻不知攻守之势异。为此,他批判秦帝国的极端法家文化,亟待汉王朝能够转变治国理念以顺应"守天下"的新形势,实施儒家仁义传统。  相似文献   

7.
一、贾谊政治思想的历史渊源分析贾谊的政治思想,可以看出《吕氏春秋》对他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秦王朝建立前,吕不韦和秦王政在如何治理国家上有很大分歧。在政治思想上,前者主张修齐治平的哲人政治和尊重民意,后者则提倡狱吏政治,蔑视民众力量。秦王政用政权力  相似文献   

8.
秦朝存在时间短暂,但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却占有重要地位.有关秦朝速亡原因的研究成果颇多,文章从商鞅变法的负面效应入手,对秦亡原因作一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近读龚克昌、李大明同志的文章,他们均认为贾谊之不遇,罪在汉文帝。①笔者以为此论囿于成说,用史偏颇,故难于苟同。汉文帝对于贾谊“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是豪强地主势力和新兴中小地主势力在中央政权中一次权势之争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个人恩怨的归宿。《汉书·文帝本纪》载,公元前179年,汉文帝以代王的身分入居皇帝位,完全是由太尉周勃等权臣一手所扶持,周勃  相似文献   

10.
西汉初年的思想家贾谊在吸取前人思想、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以及分析现实社会矛盾的基础之上,阐发了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他认为施仁义、行博爱才是治国之本,统治者应该用贤爱民、重本抑末、慎用刑罚才会天下大治。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不是生而俱有,而是“教习然也”,是由后天环境影响和学习所造成的,因此主张通过以礼为主的后天教育,来使人性向好的方向发展,才有利于国家的兴盛。贾谊政治思想中蕴含的哲学理念对其政治主张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学勃兴。在新学制课程中多设置有"图画"一项。今天的学者见之,不少将之误认为美术课程。其实不尽然。在特定的学制下,"图画"课程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功能,不能一概当成美术课程。准确理解"图画"有利于解读清末的相关史料,对于近代美术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秦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认为秦代历史短暂,文化底子较薄,特别是秦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主义是秦代文坛寂寞的主要原因。作者同时又从历史文献及前人研究成果中挖掘出秦代文学的具体成就,指出秦代文学有其特色,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风貌的生动写照,各种文学形式在不同情况下步履艰难地发展着。实事求是地总结秦代文学的成就及其成因,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在实际政治事务中,合理性思维是更为切实有用的观念。它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更加务实,而少唱高调。一种巨大的制度惯性和一种长久的观念定势,使得合理性思维成为最可取的思想路径。在秦汉之际,就历史合理性思维所给人们呈现出来的截然相反的政治效应来看,只能证明,政治与观念之间的关系永远充满着复杂的变数。周秦作为汉人为自己制造出来的两面镜子,从正反两面为汉人的历史路径定向。后战国时期,"汤武革命"和"逆取顺守"是两个最有创意的思想命题。二者均关涉合法性与合理性之复杂纠葛。合理性之于合法性明显具有一种历史存在论和政治工具论上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14.
略论秦汉时期的历史循环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循环思想是秦汉时期一种重要的历史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初步形成于战国时期 ,经过秦代这一过渡性阶段 ,在西汉前期完全形成。历史循环思想对汉代史学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并与汉代思想文化及社会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历史循环思想在秦汉时期的形成与流行具有历史必然性 ,其内容包含一定的真理性成分 ,对当时及后来思维方式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现存最早记录昭君自请远嫁匈奴故事的文献<琴操>,目前学界多认为是东汉蔡邕所撰,此书并全文收录了所谓昭君所作的琴曲<怨旷思惟歌>.然而,通过对今本<琴操>作者问题的考证,可知此书实出于晋代.据此可知,含有自我意识觉醒成分的昭君自请远嫁匈奴的传说,是东晋文学自觉风气的产物.它的产生,印证了魏晋是中国文学自觉期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宋代陈师道提出"秦七黄九"的说法后,直至清代才有明确的质疑之声。"秦七黄九"之说诞生的历史语境与文本语境究竟如何?本文在邓子勉先生《解读"秦七黄九"》一文的基础上,通过对既有材料的深入理解,试做补说:于作词并称"秦七黄九",盖陈师道一家之言,在视词为小道末技的宋人眼中并无争论之必要,故得流于后世;《后山诗话》所述,乃针对秦、黄词作皆"合乐可歌"而言,并非总论二人词作成就。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代是中华文明孕育、形成并蓬勃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奠定了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奠定了中国教育积极入世的传统,确立了人本主义的教育宗旨,开启了教育平等思想的先河,催生了和谐发展素质教育理念。这些贡献雄辩地证明了先秦教育思想永恒的历史价值,对端正中国当代教育思想也有着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定海“红毛馆”是康熙乾隆年间浙江对外贸易的一个窗口,开放了半个世纪。“红毛馆”的兴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外政策的变化,其历史教训值得后世思索玩味。  相似文献   

19.
"有秩"在秦汉史籍中记载较少,而在出土简牍资料中却不断被发现."有秩"是秦汉时期普遍设置的级别较低的基层官吏,一般来说为百石之吏,但亦不完全如此.对"有秩"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秦汉基层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20.
王澍是清初以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称的艺术家。他首攀篆书绝顶,四体并工;论书矜练,声振海内。针对当时书坛的种种流弊,他提出“书本篆隶,书本晋唐”的书学思想。“原本”书学观对于社会和个人的书法创作都有不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