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据测算,1978~2000年,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591万人。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是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有了显著提高。解放初期的1952年,我国农村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率仅为5%,这一比率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仍仅为7.1%。1978年后,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村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滨海县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明显成效。仅2002年,全县农村转移劳动力18.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4%,实现农民人均劳务收入804元,占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4.2%。  相似文献   

3.
汉寿县现有耕地面积84.3万亩,总人口77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农村劳动力39.3万。截至2006年底,全县通过多种渠道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2%,实现劳务收入9.9亿元,人均劳务收入6000元,为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3171元的1.9倍。近年来,全县城镇新增人口中,85%以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贡献率、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率、小学毕业升学率等9个变量来构建分析框架,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对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贡献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学毕业升学率是影响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表现为农业贡献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呈高度负相关;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梯次演进,重庆市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步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刚性增长,成为重庆农民增收的主渠道。10年来重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有近3/4来自工资性收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的逐步加大,以及重庆农村第  相似文献   

6.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不断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在转移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对此,要汲取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选择适合本省特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对广西农民收入中非农效益的评价及建议郭学群,刘鸣英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1994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107元,比1991年657元增加450元,平均每年增长19%,在全国排位从18位上升到12位。...  相似文献   

8.
江苏农民文化程度与农民收入对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作为一个农村经济强省,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仍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对2012年江苏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随着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提高,其人均纯收入明显向高收入层次靠近,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其人均纯收入大多数进入高水平行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宝贵的资源优势,又是严重的社会负担。据统计,全国农村年均新增劳动力(一般为较高素质青年劳动者)700万。到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增至2亿多。以宝鸡市为例,全市人口347.4万人,农村人口273.9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705.51元。农村劳动力131.9万,剩余劳动力28万,加上超过和不足劳动力年龄的8.25万人仍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矛盾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劳务经济"——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受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于农业的收入出现了负增长,但由于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增长,使得农民人均纯收入不降反增,尽管增速不尽人意。1999-2000年,农业纯收入下降了131.6元,而同期,农民工资性收入则增加了187.7元。从工资性收入的来源渠道看,农民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从非企业组织得到和其它来源得到的收入都在增长,但增加较为明显的是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2000年,农民外出打工得到的收入人均达到240.3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0.7%。2001年上半年,农民外出打工得到的收入人均为111元,同比增长9.4%…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农民进城务工已非一般意义上的人口流动,而是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民进城务工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对这些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推动农民进城务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农民进城务工已非一般意义上的人口流动,而是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民进城务工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对这些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推动农民进城务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西省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温饱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1992年,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7.01元,比1978年增加525.4元,增长5.2倍,平均每年增加37.53元,年均递增13.9%。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山西省农民收入增量明显偏低,与全国水平的差距逐年扩大。尽快缩小山西省农民收入与全国的差距,加速山西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各地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非农产业所占比重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当地GDP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以及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流入地区的GDP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旨在从实证上验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提高农民收入及促进流入地区和流出地区GDP增长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现阶段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将以农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为自变量,农民纯收入为因变量,运用计量工具进行回归分析,寻求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未来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6.
农村非义务教育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述评的基础上,运用1985-2005年间农村劳动力高中及以上人数比例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后表明:农村劳动力高中及以上人数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26.43元。因此,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就必须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优化农村社会环境,努力创建学习型农村;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17.
最终的出路在于非农产品的发展和大量农民的产业转移 农业长期发展缺乏动力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不是“农村”的人均收入)。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基本上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农业总收入,二是减少分享农业收入的人数。 显然,减少农业劳动力,不能由农业自身加以解决。根本的出路在于经济“非农产业化”程序的提高,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农业人口得以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就业。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出来后,一定的农业收入由剩下来的少数农民所分享,农业人均收入也就得以大大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可以是完全脱离农业的转移,也可以是兼业性的转移,我国近几年出现的是后一种情况,即他们或搞季节性转移,农忙务农,农闲干别的;或用辅助劳动力务农,主要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如此等等。有的同志认为,兼业农户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是人口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但中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系统接受过农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目前中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有效提升农民素质,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有效保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措施.但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还存在着农民自身参加培训的愿望不强、培训机构工作不到位、管理机构机制不健全、服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培训工作的推进和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20.
江西农村城镇化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选取人均GDP、平均居民年末储蓄余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农业结构比重、农村劳动生产率、劳动力资源总数、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等指标,对江西省农村城市化驱动因素加以分析评估,其结果是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