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的中原作家之多、流派之众,属唐代之冠.杜甫就是唐代中原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伟大诗人杜甫之所以在中原出现,与中原文化底蕴深厚有关,更与唐代作家群体的强大的阵容和与之所产生的浓厚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和流派之间形成或承继、或交流、或影响等各种关系,进一步促进了诗及盛唐文化的发展.深入研究杜甫及中原作家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全面了解杜甫在唐代诗歌发展中的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独特贡献不无帮助.  相似文献   

2.
一绝句产生于六朝,完备于盛唐。此后千余年,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力最强的一种形式,古代诗人几乎没有不在这一诗体上呕心沥血的。它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长河中蜿蜒曲折地奔流,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唐代绝句之作,初唐以五绝为主。由盛唐至中晚唐,七绝数量猛增,它不但成为绝句的主要形式,而且与五律、七律成为唐代数量最多的三种诗体。据施子愉先生统计,  相似文献   

3.
武则天是一位特殊的洛阳诗人.对于文学,她“尚文”、“尚用”,鼓励提拔文学之士,促使了洛阳“仕诗人”群的产生;她崇尚自然,带领群臣“石淙会饮”,开拓了初唐诗歌创作的题材,主张模山范水而不“滞”于山水,为盛唐山水诗高潮的到来作了铺垫;她的颂诗“追求气势”,在初唐洛阳契合了时代的潮流,引领了时代的风范,促成了初唐新精神的萌发,为唐诗盛唐气象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李白、杜甫一向被称为盛唐诗人,是盛唐气象的代表,其实他们与盛唐诗人不同,他们的诗反映的不是盛世而是乱世。他们的成长正在唐代盛衰转折时期,也正是在这急剧的社会的变动中他们成熟为伟大诗人。裴斐在《文学遗产》1982年第3期上  相似文献   

5.
吴献举 《兰州学刊》2008,(12):177-179
在盛唐以后唐代诗人进入幕府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幕府是他们进入中央的“要津”。唐代诗人入幕促进了地方人员的流动性,加上唐人喜游历的风气,入幕诗人在入幕与佐幕过程中构成了遍布全国的信息传播网络。  相似文献   

6.
唐代长安佛寺诗关学风格呈现出恢宏雄壮、清俊秀丽、奇幻诡谲三种表现形式。恢宏雄壮在从初唐至盛唐的发展中不断完善,盛唐时期更为雄浑自然。清俊秀丽在盛唐王维笔下最富韵味,中晚唐诗人无人企及,中晚唐诗人在精细与滞涩中发展表现着这一关学风格。中唐诗人韩愈创作的佛寺诗则迥异于其他两种关学风格,呈现出独特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奇幻诡谲之美,这种风格在晚唐李洞手中得到发展,表现为雄奇开阔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唐代小说与唐诗是同时共生的文体,有着共同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因而必然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如初盛唐时期的小说就借鉴着诗歌的精神,在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内容、融诗入小说等文体与艺术表现特征、诗人组成小说创作群体等方面,都与唐代诗歌发生了密切关系,与诗歌共同掀起了初盛唐的文学革新运动,为唐代小说的发展和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南北文化的融合对唐诗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南北诗风经过长时间的冲突、碰撞和交融,到了盛唐初期,当时占据诗坛主要地位的北方诗人群体和吴越诗人群体的交游创作体现了这种融合。而王湾作为北方诗人群体的一员,他的诗歌既有北人的豪迈雄壮,又有南方诗风的清新秀丽,体现了这种大趋势,也预示了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非常密切,来自西域的乐舞,更是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影响了盛唐的诗歌创作。西域乐舞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与盛唐诗人崇尚自然、直抒胸臆的审美风尚有着天然的联系。西域乐舞的大气磅礴,与盛唐诗歌的英雄色彩也很有关联。  相似文献   

10.
田峰 《学术月刊》2015,(2):120-127
边塞诗是唐人对"异域"世界感知的重要载体。初盛唐时期,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边塞诗人对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有了全新的地理感知,这种感知使该时期的边塞诗显得恢宏豪迈、雄浑壮阔;中晚唐时期,西北疆界被不断压缩,诗人对边塞的地理感知随之与盛唐有异,在诗歌中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象。可见,唐代疆域变迁对边塞诗的创作有重大影响,从唐代边塞诗人对西北边疆的地理感知入手,可分析疆域变迁与边塞诗创作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沈佺期、宋之问二人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共同的承启性:在题材以及诗歌技巧上沿袭齐梁,广泛吸收齐梁诸诗人的创作风格;而盛唐及唐代以后的诗人在创作时也有选择性地借鉴了他们的诗歌。处在承前启后时期的沈宋诗歌,其实在唐代诗坛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初盛唐的诗歌总体上洋溢着强烈的尚武气息,其中豪侠精神中的少年情结尤其富有魅力。唐代游侠群体中,游侠少年是核心和主体。唐人吟咏豪侠精神的诗歌主要歌咏年少慕侠情结,讴歌了市井游侠风习,表达建功立业的时代理想。这类吟咏表达了唐代诗人对皓首穷经的儒生的贬低,抒发不得建功立业的苦闷和力求在现实中疏解豪杰之气的愿望,是对魏晋六朝“年少慕侠”与侠义建功母题的承继与发扬,在中晚唐诗人中仍有延续。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创作繁荣,有如百川争流,群峰竞秀。既产生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诗人李白、杜甫及其光辉灿烂的诗篇,也出现了各种诗歌流派及其独具风格的作品。盛唐以降,继王孟、岑高、李杜之后有“大历十才子”。他们的诗虽然有一些是酬唱应制之作,但是有不少名篇传世,在唐诗中,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4.
唐玄宗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为主,盛唐时期,朝廷弥漫着崇尚道家和迷信道教的氛围,影响所及,道教诗歌兴盛。在唐玄宗周围形成几个道教人物的中心,他们既能对玄宗的政事产生影响,又在自己周围聚集了一批诗人,成为诗人与玄宗之间的桥梁。盛唐道教诗歌与前代游仙诗相比,在题材、风格、体裁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朱学东 《云梦学刊》2006,27(4):87-93
风骨根植于刚健的生命意识,在作品中体现为理想人格精神与世俗社会的矛盾冲突,是一种愈挫愈愤的悲情体验。唐代风骨论是六朝风骨论的实践和发展,融合了儒释道仙各家的思想。唐代诗人始终推崇风骨,初唐重刚健、盛唐重气质、中唐重气力、晚唐重格调,构成唐代风骨诗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王秋秋 《理论界》2023,(6):101-108
本文围绕《古风五十九首》这一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重要作品,探讨从魏晋时期的拟代传统到盛唐时期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形成的必然性。从《古风五十九首》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阐述李白《古风》之“复古”追求与“创革”精神的重要联系,说明了《古风》在倾“世道大乱”之诉求和求“深沉含蓄、浅酌低吟之美”之间的艺术关系,指出了《古风五十九首》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盛唐描写《霓裳羽衣曲》的诗作极少.中晚唐约有六十多首,不少知名诗人参与过此类作品的创作.中晚唐诗人以它来审视盛唐历史的兴与衰,或将之视为太平乐来赞美,或将之视为乱雅的俗乐来批判.中晚唐诗人们还描写此曲在当时的发展状况,写它在民间宴会特别是家庭宴会上的活跃、规模的缩小以及形式的多样.由《霓裳羽衣曲》在唐诗中的书写梳理可知,其诗歌史价值主要有二:一、《霓裳羽衣曲》虽然是盛唐名曲,但是在中唐时才被融入诗歌创作,这除了跟中唐诗人们的努力相关,更与它此时从宫廷向民间的扩散历史密不可分,故而探索唐诗中丰富的音乐文化现象时,应当基于音乐文化的细致梳理,唯此才会丰富厚实、科学客观且令人信服.二、面对盛唐这首著名的乐曲,中晚唐诗人并不囿于传统儒家"重雅轻俗"音乐思想,而是扎根生活积极创新,将之塑造成太平盛世和美好生活的典型意象,此后这也被诸多的文艺样式所继承和吸收,这是诗歌在唐代乃至后世焕发活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特别是盛唐诗人几乎都有过漫游的经历。他们因其文化精神的冥冥左右 ,在大唐帝国的辽阔版图上风尘仆仆 ,往来穿行 ,饱览祖国山水 ,广交朋友知己 ,认识了社会 ,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净化了心灵 ,提升了人格。可以说 ,漫游是诗人们所读的又一部书 ,是诗人们一种新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9.
张说作为初盛唐之交的文坛领袖,是尝试运用诗歌的各种体载,进行创作并多有所获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无论古体还是近体,都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开拓,写出了一些艺术上相当成功的作品,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及整个唐诗的发展起了促进与导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试论元好问的山水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山水诗创作,从南朝宋初谢灵运开山以来,经南齐谢眺至盛唐孟浩然和王维渐臻纯熟,形成了影响颇大的山水诗派。李白、杜甫虽然不以山水诗著称,然而他们的创作达到了山水诗的高峰。唐代其他诗人,如王湾、王之涣、崔颢、李欣、祖咏、韦应物、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杜牧等,都先后创作了许多情景交融的山水佳品。由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