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林地区位于广西的东北部,总面积23591平方公里,约占广西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全地区辖10个县,在农村有90个乡、1344个村民委员会,农村人口285.66万人,劳动力127.5万人,占农村人口44.63%。据1984年概查,全地区耕地377.6万亩,人均1.32亩。其中水田306.4万亩,占总面积8.66%,人均1.07亩;林地1600.1万亩,占总面积45.22%,人均5.6亩;未利用地829.1万亩,占总面积23.43%,人均2.9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桂林地区和全国一样,农村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据桂林地区农委、计委、民委和民政局等部门在1985年抽样  相似文献   

2.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人民告别贫困,开始从小康走向富裕。总结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真正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为我们排除各种干扰,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保证。“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破除了封闭僵化的传统模式,是我国经济起飞,走向富裕之路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4.
自1967年东盟成立以来,中国同东盟关系经历了曲折复杂但总体向前的发展过程。受冷战、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及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彼此一度相互猜疑、对立,后来逐渐和解、合作,直到建立和逐步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5.
过去二十多年中,浙江省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伴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增长和个人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原来单一的低收入阶层逐步分化,形成了界限明晰的贫困阶层、温饱阶层、小康阶层和富裕阶层。本文利用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在对各阶层的形成过程及其社会特征和经济特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各阶层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消灭贫困的斗争史。建党10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把保障基本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反贫困的终极目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凝聚型扶贫”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恢复生产保障生存救济式扶贫”,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区域扶贫综合开发”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国已实现从普遍贫困到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建党100年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着力推动反贫困制度体系创新,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积累了丰富的中国经验,改变了世界贫困版图,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站在新的起点,要不断贯彻“三新”理念,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不断缩小差距、维护公平,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相似文献   

7.
《源流》2007,(1)
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这是时任行长,现任行长为沃尔福威茨——编者注)向中国发出了不同寻常、直言不讳的誓告:与穷人分享财富,否则一大批找不到合法途径发泄怒火的穷人,会作出对抗性反应。在香港出版的《远东经济评论》周刊6月10日一期刊登文章对此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8.
精神富裕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而精神富裕是指主体(个人、团体、阶级、社会等)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之上,所呈现出的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水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理想情操和风俗习惯、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的创造拥有程度,以及由此所获得的对精神需求的满足、享受状态。精神富裕具有受动性和相对独立性、隐蔽性和非量化性、历史性和多样化、动态性和稳定化、社会性和个体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等特征。在当前推动精神富裕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富裕的心灵     
许扣锁 《山西老年》2012,(10):48-48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这是"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对荣膺桂冠的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评奖词。当得知自己名列"中国心灵富豪榜"之首后,袁隆平宽厚地笑言:"对我来讲,上了太多的排名榜,也对各种排名失去了兴趣,却唯独看重这个排名榜。  相似文献   

10.
在人为气候变化的时代,气候变化及其挟裹而来的各种气候风险对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的影响日益凸显,引起的气候贫困问题愈发严重。通过对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退缩、干旱频度与程度加剧等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与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导致的气候贫困问题的剖析,发现与其相应的4种类型的气候贫困形成机理;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和客观发展着的社会现实,对气候贫困进行了概念上的梳理与界定,剖析了气候风险直接或间接影响下气候贫困的产生实质与演化态势。并通过对气候风险与贫困问题的关联透视,发现气候风险与生态脆弱两相叠加共同催生了我国的气候贫困,在气候风险加剧迫使下气候贫困人口有向气候移民演变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富裕的心     
我永远不会忘记1946年的复活节。那时,父亲已过世5年,家里其余的兄弟姐妹已离家自立门户,只有16岁的达莲娜、14岁的我和12岁的欧西与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妈妈要供养3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生活极其简朴,但我们的小屋里每天都有歌声和笑声。  相似文献   

12.
农村的贫困、贫困文化与脱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是影响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 ,本文从文化的核心——人的观念入手 ,分析了贫困文化的种种表现及对贫困所造成的影响。同时 ,本文还提出 ,要想使农村走出贫困的境地 ,必须大力发展农教事业 ,改造农村贫困文化。  相似文献   

13.
西部与贫困     
中国要在本世纪内消灭绝对贫困,实现小康生活水平,西部是重点,农村是关键。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中西部农村贫困问题。西部作为中国的半壁江山,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资源基地这一经济层次。解决西部的贫困问题。将是中国政府本世纪末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部将越来越成为中国消灭贫困的主战场 1978—1995年间,中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和政府开发扶贫,加速了全国各地区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累计有1.85亿农民脱贫,在摆脱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然而,各地区的脱贫进展并不平衡。 我国反贫困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5年间,联产承包变革推动了全国各地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贫困状态大大缓解。我国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4.8%。  相似文献   

14.
智商与贫困     
美国社会科学家、“下层阶级”的发明者默里(C.Murray)说;“请想象一下下层社会中的一个妇女,她没有丈夫,但有两个孩子。当她到酒吧去喝杯啤酒时,她就把孩子独自留在家里……我们必须说,有孩子而不在感情上、智力上和经济上对此负责,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贫困标准与国际贫困标准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反贫困方面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世界公认,但对于中国当前的贫困程度,国际、国内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最常用的两个估计数是: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生活在1美元1天标准之下的贫困人口有1亿多,国家统计局测算的年人均纯收入在683元之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为2365万。对贫困规模的估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这些贫困标准采用了什么测定方法、代表了什么样的贫困水平、是否符合现阶段中国贫困与反贫困实际,是否需要调整?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16.
环境与贫困     
人们为什么应该关心环境?如果去问一个欧洲人,他会指向全球变暖的问题。如果去问在北京闹市区大栅栏的一个报摊旁玩耍的两个小男孩,他们会告诉你这个城市的出了名的混浊空气:“那很坏——简直像是一种病毒!” 由于富裕国家的各种媒体报道,那里的人可能相信全球性的恐慌就是人类今日面对的一些主要的环境问题,他们也许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老年贫困风险增加,且老年贫困风险呈现出长期性、多维性、差异性和致因复杂性的特点。社会救助因其自身的特点发挥着兜底保障的重要作用,既是应对老年贫困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保证。目前,我国老年社会救助还存在一些短板,影响其兜底保障作用的发挥,为此,首先需要从明确理念入手,确立“保障与发展并重”的老年社会救助理念,其次要完善与优化老年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最后要加强老年社会救助经办管理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相似文献   

18.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难题.阿马蒂亚·森在其<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中对贫困问题的独特阐述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他认为,穷人是贫困的研究对象.在探讨贫困的原因时,森着重从权利角度出发,系统论述了"贫困与权利"的关系,指出贫困的社会根源在于权利的被剥夺.因此,反贫困对策的中心问题在于权利保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一种以LSD为核心的致幻毒品文化在美国有闲阶级中形成。LSD的滥用一方面与社会知名人士的引导分不开,同时也与该种毒品在致幻方面的惊人特性有关。从深层次意义上说,LSD的泛滥也是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所具有的物质主义文化遭遇反叛和面临精神困惑的产物。虽然70年代以来由于人们对该种毒品副作用的认识导致了它的逐渐衰落,但滥用现象所昭示的社会病理问题仍有待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社会分工与少数民族的贫困罗时法大规模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大批贫困人口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道路。但是,一些最贫困(或称极贫、特困)地区的面貌却无多大变化,人们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这些极贫、特困的人口,多数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的贫困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