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曾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 ,近些年来国内外史学界在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在许多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 ,但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尚有争议存在 ,研究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继《甲午战争史》、《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晚清海军兴衰史》等专著之后 ,戚其章先生近著《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 (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版 )转换研究视角 ,另辟蹊径 ,从国际法角度切入 ,将甲午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置于法理天平上予以全新的衡量和再审视 ,力求还历史本初之原貌 ,不…  相似文献   

2.
茅家琦 《东岳论丛》2002,23(3):141-142
甲午战争是国内史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个热门的课题,出版了不少优秀论著,但从国际法的角度审视,从法理上阐明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的侵略性质,则付之阙如.  相似文献   

3.
戚其章先生的新著<走近甲午>一书,于2006年1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刊行.全书586页,49万字.戚先生研究甲午战争史半个世纪以来,持之不懈,先后出版有关甲午战争的专著与论集多种,成为国内甲午战争史研究的巨擘.  相似文献   

4.
天津大学人文系副教授刘彦生、周延事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统一过程论》1995年6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从分析资本主义开创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商品经济历史作用开始,追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经济运作方法的预测,反思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市场经济的理性审视;之后,又考察了列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由排斥市场经济到重视市场经济的转变,评析了原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主观想要消灭而客观依然  相似文献   

5.
新的视角新的拓展─—《毛泽东思想方法论》评介李宇西彭承福、粱昱庆、倪志安合著的《毛泽东思想方法论》一书,是《毛泽东思想的拓展与胜利丛书》中的一本,是国家中华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读后,让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该书的主要特点在于新和深。一是视角新。作者把...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题新的突破———读《粤港澳近代关系史》赵立人在香港回归祖国之际,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港澳史研究室邓开颂、陆晓敏主编,研究室全体成员集体编写的《粤港澳近代关系史》一书,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对港澳史的研究,近年来成果累累。其中特别值得一...  相似文献   

7.
经过十年的思考、努力,赵炎秋的新作《形象诗学》终于完成,即将面世,作为他的老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从1994年博士论文的选题,到1996年博士论文《语言与形象———对形象理论的再探讨》,到2000年本书的前身《文学形象新论》,再到2004年的《形象诗学》,赵炎秋研究文学形象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这其中想必既有欣喜也有艰辛,但能以十年时间坚持就一个学术问题进行不懈的探索,打破沙锅纹(问)到底,不到长城非好汉,这种精神我觉得还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提倡的。赵炎秋决定选择文学形象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的时候,国内语言论文论风头正健。不少问…  相似文献   

8.
在宏观上,《国际法史论》从具体国际法史实分析到理论学说述评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一幅国际法史的全景图;在微观上,它通过三条线索,尤其是通过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史的交叉研究,以国际法律文件为中心和国际事件为中心,展示了国际法是如何在历史现实中运作并发展演变的.由此也可见国际法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在近几年的鲁迅研究界,李新宇的文章特别引人注目。我虽然并不研究鲁迅,却也常常关注鲁迅研究的情况,对于李先生的文章,几乎每见必读。所以,看到新出版的《鲁迅的选择》,感觉并不陌生。这本专著集中论述的是知识分子话语、人学思想和启蒙道路等问题。毫无疑问,这都是涉及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问题。李新宇先生的见解是富于启示性的,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他通过对鲁迅的解读,事实上在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定位。他告诉人们,所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它是在对传统的反叛中确立的,是在对权威的反抗中确立的,同时又…  相似文献   

10.
《二程思想研究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已经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建国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二程思想的成果荟萃。 《文集》的出版,展现了中国哲学史界在二程思想研究方面的新起点、新高度。程颢、程颐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是洛学的创始人和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二程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思维发展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值得我们认真清理和深入研究的一份文化遗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学术界对二程思想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建国后也很少在报刊上看到专论二程思想的文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界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随着宋明理学研究的深入,对二程思想的研究也活跃起来。仅几年时间,在全国报刊上,尤其在《中州学刊》的《宋明理学研究》专栏内,就发表了近30篇有关二程思想研究的论文,改变了二程思想研究的落后状态。把二程思想研究的论文汇集成册公开出版,必将进一步推动宋明理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中日甲午战后,与日本帝国政府关系密切的佛教宗派"净土真宗"在中国大肆开展传教活动,以上海为中心,在苏州、杭州、南京等地皆设立传教点。被后人誉为"现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的杨仁山居士早年曾与该宗人士有所交往。1898年,净土真宗在南京传教之际,杨仁山察觉了其思想体系中颇有违背佛教经典和与日本世俗社会过度妥协之处,对真宗展开了激烈的批判。本文拟从思想义理和戒律制度两个方面,对杨仁山的批判视角进行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苏小东  陈美慧 《学术界》2005,(1):264-276
20 0 4年 9月 1 7日至 1 9日 ,“甲午战争 1 1 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山东威海召开。本文就提交会议的论文 ,择要从甲午战前日本蓄谋侵华与中国的应对措施、中国方面战时的和战决策及实施、甲午陆海战及中国失败的教训、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四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判断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 ,不能从理论与概念出发 ,而应考诸当时的历史事实。甲午战后至辛丑年间 ,以资产阶级为首的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随着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发动而日趋尖锐 ,这一国内阶级矛盾在各种社会矛盾中长期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 ,因而是 1 895— 1 90 0年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只是到了 1 90 0— 1 90 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方才上升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期间赫德与英国远东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因中日两国实力的变化,英国借助日本之力维护远东现状的新远东政策取代了利用中国稳定远东局势的旧远东政策。这一转变对远东格局的变化以及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和中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赫德活动积极,作用特殊,确保了英国远东政策的执行和外交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林辉锋  ;付婷婷 《理论界》2014,(10):116-123
民国时期中学国史教科书对于甲午战争的叙述,经历了不断全面、深化的过程。通过研读、比勘相关内容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中学国史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过程、战败原因以及战争影响等方面的叙述,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普通国民从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其实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甲午战争"。之所以如此,既与民国时期时局变动有关,也与史学研究进展及教科书编写日渐成熟、规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戚其章 《河北学刊》2004,24(2):155-160
甲午中日战争在日本国内被称为日清战争.自20世纪60年代始,日本国历史学家中塚明教授即以此课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历经四十余年而不辍,以"良史"的眼光秉笔直书,全面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日本朝野是如何蓄谋已久地发动日清战争的,充分体现了一个史学家征实考信、求真纠谬的责任和使命,堪称日本的"董狐".  相似文献   

17.
在《基本法》框架下香港的政党制度和代议民主制的发展存在独特性,其愿景也与传统的政党政治有显著区别。政党地位及其对施政方式的影响受到回归前后议员和行政长官产生办法的制约;行政主导的政治体制决定没有执政党与在野党之分;中央政府的态度、多元文化背景和经济社会的变化使政治组织的前景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采取完善法制、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香港的政党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外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普森 《东南学术》2000,(1):107-111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学术界已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过探讨,但从外债交的角度来考察官的论著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利用新资料,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和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举借的外债进行考察,并进而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电报局是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企业,它的创办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电报局创办之初,就鲜明提出以满足军务需要为第一要务。以往学界在论及电报局时,很少关注其在战争中的实际情况。事实上,甲午战争时期,从朝鲜战场到国内战场,中国电报局承担了大量不可或缺的事务,尤其是电报局通过架设随军电报直接参与战斗,为清军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前关于外债问题的讨论 ,在近代中国关于外债的认识和外债政策的变迁历程中具有导向性的影响。在军政外债与实业外债两个不同的领域 ,虽存在着不同的争论内容 ,但总体而言 ,此时关于外债的讨论除了体现了一种开放的意识外 ,主要是源于一种应急性的需要 ,并开始显现出对外债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