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传佛教教派(三)噶举派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传承最为繁杂的支派之一。早期,噶举派有两大传承系统,一是“塔布噶举”系统,一是“香巴噶举”系统,后一系统(即香巴噶举系统)由琼波南交巴创立。该派在香地方广建寺院,招收门徒,积极宏扬密法,后一度得到很大发...  相似文献   

2.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中的著名教派之一,其密法传承自成体系,在藏传佛教界极有影响。近年来藏传佛教密法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成果不断推出。但对萨迦派密法介绍、研究不多见,主要是由于第一手资料的缺乏。为此,我们约请才让等先生翻译了1990年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萨迦派密法著作《诸瑜伽师依脉气幻轮修习甚深菩提道次第》和《详论练身与幻轮之实修方法·脐轮火之乐暖自燃》,供民族体育研究者、藏传佛教密宗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这二部著作皆是讲练身与幻轮功法,各有特色。对译文中之不妥,请译界先进多予指正  相似文献   

3.
大威德教法属藏传密宗四续部之无上瑜伽父续,是一部实修“大威德”本尊的教法,通常汉译为“阎摩敌”或“大威德金刚”等。它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共同修习和依止的一位本尊,格鲁派称它为“多吉久谢”,宁玛派中以“文殊身”来命名,是文殊菩萨以威猛姿态显现的一种本尊。根据藏文文献可以发现,因旧译和新译密宗教法的传承不同,其教法最初在古印度盛行、传承途径以及入藏后的传承路径也有所差异。它们分别是以旧译宁玛派密宗大师为主的传承派系和以新译格鲁派等教派中的传承流派。虽然传承史不同,但其教义理论却无异。  相似文献   

4.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四大派别之一。“噶举”系藏语“”的译音,“噶()”为佛语之意,“举()”为传承之意,“噶举”即为传承佛语之意,是故称为噶举派。噶举派这个名称,清楚地揭示了该派的修习真谛,突出地表明了该派的传承特点,这就是该派特别着重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法的修习,而密法的修习又全靠师长口授、僧徒耳闻这种师徒口耳机传的方式代代传承。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个派别。这个教派的僧人都戴黄色的僧帽,因此也称为黄帽派,或简称黄教。格鲁派是在所有藏传佛教派别中最晚出现的一个。它是由宗喀巴于公元1409年建成甘丹寺以后正式创立的。它虽然是最晚出现的一个教派,但它对西藏社会所产生的影  相似文献   

6.
桑旦东知 《中国藏学》2023,(1):109-118+216-217
藏传佛教后弘期,西藏本土翻译家接续前弘期的译经事业,且以更大规模译介佛学经典,巴蔡·尼玛扎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译著不仅是了解这段翻译史的重要线索,也是探究后弘前期般若中观思想在西藏实现本土化、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文章从诠释学的视角,结合各类文献资料,对巴氏所译文本的类别、特点及跋文等作了“翻译考古”式的梳理和考察。研究表明:首先,巴蔡共译42部显密经典,根据所译文本体量显示出其“重中观、倾应成”的翻译旨趣;其次,他对龙树、提婆及月称所著中观经典的翻译会特别采取“译校”“译订”或“订校”两道工序;再者,基于《明句论》修订鲁氏所译《中论》,即知其宗旨所归为应成见,自此拉开了藏传佛教般若中观思想从“自续”转向“应成”的序幕;最后,借由翻译进一步推动了般若中观思想在西藏实现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觉囊派现今流传于四川省壤塘县一带藏区,以他空见闻名。何谓他空见?刘立千先生所著《印藏佛教史》引用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的《宗教教派镜史》说,觉囊派所谓“他空者,他法为空,然一切法之本性即胜义谛,常住不变”;《宗教词典》说,觉囊派认为“事物本真是‘自’,加在事物上的虚妄分别是‘他’,性空义只能是‘他空’,不能是‘自空’”,《藏汉大辞典》说,无分别智“不染其他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教派(五)觉囊派觉囊派是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主要分布在今四川、青海交界一带,觉囊派的渊源,据《觉囊派教法史》记载,可追溯到无著论师。认为无著论师“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他空大中观的见修”。他空思想传入藏区后,许多人便热衷他空思想的修习和宏传。大...  相似文献   

9.
在全民信教的藏族地区,藏传佛教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以斗争的方式求得了一定程度的“佛苯融合”,派生、演化出较为复杂的大派小系,从清初开始形成格鲁派独占鳌头,在整个藏区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其它教派则势单力孤,以零星分布的形式显示其存在于川、青、藏三省区交界区域,即原德格土司所辖德格、邓柯、石渠、白玉、同普(西藏江达县)五县地和西藏贡觉县,青海玛多县、称多县、达日县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不是格鲁派“一枝独秀”,而是出现了一个藏传佛教五大派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西藏佛教自公元8世纪含有密宗成分的佛教大乘派从印度传入后,逐渐溶合了许多当地原始苯教的内容而具雏型,在“后弘期”又经过同异域佛教密切交流,系统确立具有本地特点的教义并广为弘扬而形成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条件,使西藏佛教密宗成分很重,在它的各派系中有的专习密法,有的则坚持“显密兼修,先显后密,密高于显”的原则,故西藏佛教曾被人称为“藏密”。在拉萨曾设有专习密法的“上密院”、  相似文献   

11.
大圆满法,属“阿底瑜伽”修法,是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主要的法门,被称为该派“九乘教法之顶尖”,最能体现其佛学见解和特征。本文主要依据宁玛派的一些藏文典籍,论述大圆满法的法要、分类、主要修习法及传承概况。 一、法要概说 阿底瑜伽(),译言“无上瑜伽”、“最极瑜伽”,又称“秘诀瑜伽”()、“方便智慧无二续”等。其修法通称大圆满法,旨在追求证悟众生无始本有的清净心性。宁玛派认为,这种心性本净光明,自然任成,是非造作的自生智,或称自然本  相似文献   

12.
《大乘要道密集》与西夏王朝的藏传佛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庆英 《中国藏学》2003,(3):94-106
11世纪藏传佛教再次兴起后 ,各个教派向东面和北面发展 ,西夏王室崇信藏传佛教 ,封授藏族僧人为帝师、国师。《大乘要道密集》中所收的藏传密法法本的汉译文 ,有一部分是在西夏的宫廷中翻译成汉文的 ,有一部分是在元朝的宫廷中翻译成汉文的 ,由此可见宋元时中国民族间的宗教文化交流的广度和相互影响的深远。  相似文献   

13.
从教法传承来看,宁玛派是西藏历史上最古老的佛教派别,它的法统起始于“前弘期”。由于这个原因,宁玛派又被称为“旧派”。而关于旧派,西藏佛教界一直对其教法有“纯正”、“不纯正”、“不加评论”等论争,指责其不纯正的人与著作也较多,如“仁钦桑布译师的《辨法与法论》、拉喇嘛意协畏、希瓦畏(静  相似文献   

14.
元代,大批伊斯兰教众(穆斯林)从中亚、西亚来到中国,连同唐宋时来华的阿拉伯、波斯人,共同组成我国回族的先民。伊斯兰教创立后不久,即教派萌生,以后越来越多。正如传说的那样,穆罕默德曾说:“以色列人分裂为七十一派或七十二派,基督教徒也是如此,但是我的教徒将分裂为七十三派。”元代伊斯兰教徒(当时称为回回人)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人数又很多,当然会有各种教派的信奉者。但由于史料记载的欠缺,据  相似文献   

15.
12-13世纪初,藏传佛教噶举派、萨迦派僧人纷纷到西夏传法,使藏传佛教当时流行的主要密法传播到西夏并形成一定规模。西夏政府亦对藏传佛教显示出极高的热情,给予吐蕃僧人以很高的待遇,并在法律上享有诸多特权。藏传佛教僧人在西夏除了传法译经外,还在政府机构中担任职务、在外交活动中充当使臣等,对加强吐蕃民族与西夏境内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联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蔓延、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其庞杂的佛学理论体系。其理论深奥,仪轨复杂,修习内容广泛,加之各教派主张各异,故底蕴难识。仅就格鲁派(黄教)寺庙而言,其修习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属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在建立以来的270余年间,经历代河南亲王和历辈寺主嘉木样大师的精进经营,业已形成闻思、时轮、医药、上下续部及喜金刚六大学院的修习机构。犹如  相似文献   

17.
张宁 《中国藏学》2023,(5):150-158+218
在14—16世纪的西藏,藏传佛教内部兴起了一批被称为“疯圣者”的修行者,关于这些“疯圣者”的藏文记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言行怪异、举止荒诞,有许多与世俗常规相背的事迹,人物形象迥异于通常意义上的高僧大德,但他们在宗教层面和社会层面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和西藏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的西藏社会,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纷争不断,与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利益争夺相交织,政治和宗教被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催动了“疯圣者”的集中出现。文章聚焦于其中的代表人物“藏念嘿汝噶”桑杰坚赞,结合14—16世纪的西藏社会背景,尤其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和格鲁派在当时的发展情形,讨论藏传佛教中的“疯圣者”在14—16世纪集中出现的历史原因,即他们将“疯行”作为一种弘扬教法的路径选择的考量。  相似文献   

18.
拉先 《中国藏学》2006,(4):87-94
分裂割据时期出现了藏传佛教的许多教派,随着这些教派的兴盛推动了后世藏族作家文学。这时期的文学,与吐蕃时期相比,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了较大的转型。这种转型是基于各教派的不同法脉传承而形成的,它确定了后世作家文学的发展方向和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才让 《西藏研究》2004,(2):40-46
明洪武朝对元代有关藏传佛教政策多有借鉴 ,实施“因俗以治” ,册封藏传佛教各派势力 ,从而达到“西陲宴然”的政治目的。洪武朝的藏传佛教政策对以后明永乐等朝的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道次第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见行修方面的井然次第是其最根本、最内在、起决定作用的特点,在见地方面,藏传佛教各个教派都强调从小乘佛教理论学起,其目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和升华自我,最终达到精通大乘佛教中观见;在修行方面,不管是显教抑或是密教,也都非常强调次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