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青海的盟旗制度与蒙古族社会的衰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正初年和硕特部贵族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后 ,青海厄鲁特蒙古被纳入了清王朝盟旗制度的统治体系 ,这一制度随之也成为清代青海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之一。尽管人们对于青海盟旗制度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 ,但对其中不少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有偏差 ,同时考察盟旗制度下青海蒙古族历史 ,呈出在我们面前的全然是一幅社会衰败的景象。对此进行学术上的探讨和反思 ,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启示。一、有关旗的建置和会盟的几个问题青海厄鲁特蒙古各札萨克旗是在平息和硕特亲王罗卜藏丹津反清活动后 ,根据年羹尧《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中“请…  相似文献   

2.
清统治者鉴于政治上的考虑,把蒙古族分为两部分:被征服的蒙古部划为内属蒙古;自动归附的蒙古部划为外藩蒙古。对他们的待遇也不同,在内属蒙古设立总管旗制,不设札萨克(旗长)而设总管,没有王公封爵;外藩蒙古各旗设札萨克,王公、台吉均封有爵位。土尔扈特做为自动归附清朝的蒙古部之一,被划归外藩蒙古之列,实行札萨克旗制。在新疆蒙古诸部中,除土尔扈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札萨克”与札萨克制“札萨克”一词,在《蒙古秘史》里写作“札萨黑”(§153).“札萨克”语源于古突厥语,意为禁止;决定、决议、命令、法令、法典、法律;罚款、罚金、惩办、处罚;贡赋、施给;军事纪律等含义.蒙古语借用突厥语词汇之后,“札萨克”除有上述意义外,尚有政务、政令之意.“札萨克”在《蒙古秘史》中最早作为“军法”一词使用的(§153).  相似文献   

4.
清朝对蒙古各部实施行政分割的意义在于 ,通过实行盟旗制度 ,把原来蒙古各部的分裂状况 ,用行政制度固定下来 ,从此统一蒙古的概念已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受各地将军节制的蒙古地方政权。原来部落人之间的血缘意识开始淡化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或者建立在共同的政治、经济、军事生活以及文化生活上的联合体开始解体 ,彼此间在实际利益和心理意识上出现隔阂和对立。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 ,因而有效地控制了蒙古各级官吏。通过划分牧地和制定各旗边界 ,把土地所有权收回国有。军队调动和指挥权在中央或中央派员 ,对外边界划分或边界谈判由中央派员主持。可见 ,清朝对蒙古地区的行政区划权、人事任免权、领土所有权。军事指挥权和对外联络权的控制 ,是通过制度转型 ,即通过实行札萨克制度 ,对蒙古地区实行行政分割而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额敏和卓受封札萨克辅国公二十余年后,吐鲁番札萨克旗才正式设立于瓜州。该旗初设时计有15个佐领,并在之后基本维持了这一建制。由于吐鲁番札萨克旗为清朝统一新疆和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额敏和卓家族受到清朝的倚重,在获封爵位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均居于回部上层首位。其后,为防患于未然,清朝曾及时削弱了吐鲁番札萨克旗的实力。此外,札萨克旗制下的落后生产关系,也曾阻碍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新疆建省后,吐鲁番改土归流,札萨克旗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6.
清代蒙古盟旗制度的来源和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蒙古盟旗制度,是清朝中央政府统治蒙古游牧部落的封建制度。达一制度仿自满洲八旗,形成于清帝国建立以后。二者虽然形式上相同,但本质上根本不同。清朝统治阶级在征服蒙古各部以后,推行盟旗制度,一方面对加强和巩固清朝的统一,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清朝统治阶级驾驭与压迫蒙古民族的工具。现据中外史籍记载,对盟旗制度作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青海河南蒙古盟旗制度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丽曼 《青海社会科学》2009,(1):152-155,111
1723年和硕特部亲王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后,清朝把青海蒙古收为内藩,设立盟旗制度,河南蒙古被划分为四旗,这一制度的建立对河南蒙古族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的蒙古族,根据其活动地域,历史上称为“东部蒙古”或“东部内蒙古”。在地理范围上,系指今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一部分地区。这个地区的蒙古族,历史悠久,建制复杂,既有蒙古族自己的盟旗组织,又有和其并行的州县机构;既有札萨克,又有县知事。蒙汉杂处,旗县并置。一土之上,两种组织。其行政区划,职官设置,随历史发展,时有变化;而文献记载,又歧说不一。本文仅就所接触到的资料,对东北蒙古族的历史及其地方建制沿革做一概述。一、东北蒙古族的历史1.蒙古族源在东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唐朝时期的蒙…  相似文献   

9.
有清一代,以漠南蒙古为主的蒙古各部被置于清朝的控驭之下,成为清朝北部边疆重要的防御力量。满蒙关系史也是清史、满族史及蒙古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对此有所关注,但主要集中在清朝肇建初期清太祖、太宗对漠南蒙古的治理和清政府对蒙古的封禁政策方面,或是蒙地开垦及“移民实边”政策等问题的研究上。而对清朝治理东蒙古这一特定区域的统治政策作宏观、整体研究还有继续深入的必要。清朝治理东蒙古的政策及措施主要集中在政治联姻、盟旗制度、“画地而牧”与封禁蒙地、宗教控制等方面。这些政策、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民国史上 ,内蒙地区多次出现“自治运动” ,其发生虽然同当时国际关系和政治形势有关 ,但实质上是省县与盟旗并立的双重行政系统和由之而来的矛盾与冲突带来的。本文从 3 0年代德王即锡林郭勒盟副盟长兼苏尼特右旗札萨克德穆楚克栋鲁普“自治”着手 ,探讨此问题 ,认为建制不解决 ,冲突和矛盾就不断。  相似文献   

11.
在清朝行政立法中,对蒙古行政立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会典》“理藩院” 卷,以《理藩院则例》为基础,对事藩院所掌管的事务及其各司分掌的职权作了原则规定,《理藩院则例》就蒙古的旗分、品秩、袭职、职守、设官、擢授、奖惩、比丁、征赋、廪饩、朝觐、贡输、宴赉、扈从、仪制、优(血阝)、会盟、驿站、边禁等方面规定了具体细则,构成蒙古行政法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西布扎衮如克在清代锡勒图库伦札萨克喇嘛旗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执掌锡勒图库伦政教事务期间,喇嘛旗政教合一制度基本确立,成为独立于内札萨克蒙古四十九旗之外的特殊宗教封建领地.该喇嘛事迹在蒙、藏、汉、满等文字文献中均有记载,不过,史料中多以不同名号出现,如扎木朗班第达诺门罕、萨迦法王、强林诺门罕等,故对其身份有时很难做出正确判断,进而对该喇嘛事迹没有一致的认识.本文将运用相关文献,对其身份、事迹做一系统考述.  相似文献   

13.
明初建立的朵颜等三卫 ,在明宣德年间开始南迁 ,到了明废立的大宁都司地区。蒙古本部在明中后期时势力扩展到了整个辽东地区并控制了朵颜三卫 ,其中右翼喀喇沁人几乎控制了整个朵颜卫人。明末蒙古左右翼间的矛盾再次激化并发生内战 ,结果喀喇沁被左翼林丹汗打败 ,部众溃散 ,投奔了后金 ,被编入八旗军中 ;而喀喇沁统领下的朵颜人投靠后金时后金以喀喇沁的名义为他们设立了三个札萨克旗 ,驻牧在其原地上 ,即清朝卓索图盟喀喇沁三旗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土司流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一词自明朝出现以来,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内涵、外延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拓展.民国政治制度的更化,冲击着西北地区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使得旧有的札萨克制、盟旗制和寺院制度越来越模糊着与土司制度的界限,最终融入到民国西北地区的"土司"之中.  相似文献   

15.
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和扶植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不久,伪大同元年(1932年)七月五日,以伪教令五十六号公布《旗制》,这是日伪时期统治东北蒙旗地方最基本的法令。《旗制》的主要精神是,“在蒙古唯一之政治单位为旗。旗为一种自治行政区划”。“旗制”的特点是彻底废除清朝以来的王公制度、扎萨克制度或总管制度,代之以流官性质的旗长;废除盟制,旗隶属于伪兴安各分省(后来是伪兴安各省),由伪兴安局(后来依次演变为伪兴安总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六年,日本帝国主义将侵略的魔爪伸向绥远。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将军大义凛然,发动绥远抗战,挫败了日军的侵略阴谋,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一)一九三一年,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由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仅三个多月的时间,东北三省便沦于敌手。但日本侵略者并不以此为满足,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一九三三年又将侵略的矛头指向华北和内蒙古地区。为了侵占内蒙古地区,日本侵略者施展了各种阴谋诡计。开始以“蒙满联合”为口号,企图诱使各盟旗王公加入伪“满洲国”;继而又以“收复故土”、“恢复成吉思汗的旧业”为口号,企图煽动各盟旗王公搞民族分裂,建立傀儡王国。日本侵略者除派特务深入各盟旗秘密活动外,还不断派遣军政人员对各盟旗王公进行政治拉拢。当时的苏尼特右旗札萨克兼锡盟副盟长德穆楚克栋鲁普(即德王),是一个怀有极大政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清德宗实录》和《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奏折、附片,考订了旧土尔扈特东部落右旗札萨克郡王巴图与巴雅尔之间的传承关系。认为巴图去世后,因其两子巴雅斯呼朗乌尔库吉库和鄂奇尔纳逊未及袭爵之龄,部落盟长及郡王印务先后由巴雅斯呼朗乌尔库吉库的祖母和母亲署理,巴雅斯呼朗乌尔库吉库与巴雅尔不是同一人,也不是父子关系,巴雅尔承袭札萨克郡王迟至光绪五年。  相似文献   

18.
倒淌河蒙古村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北部。海南州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该村境内。关于倒淌河蒙古村蒙古族族源,以往研究因缺乏运用多语种史料、忽略蒙古族历史的"游牧特征"和田野工作等缘故,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漏。本文基于汉、蒙古、藏等多语种史料的佐证和田野工作,对倒淌河蒙古村蒙古族族源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倒淌河蒙古村蒙古族主要由三个不同札萨克旗人组成,分别为和硕特南右翼末旗的"居里盖蒙古"、土尔扈特西旗的"托里合蒙古"、和硕特西右翼中旗的"台吉乃尔蒙古"。其中,"居里盖蒙古"和"托里合蒙古"为该村原住民,人口占多数";台吉乃尔蒙古"后来入居,人口占少数。  相似文献   

19.
蒙古王公的年班作为清朝对蒙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为清朝统治者所重视。这项制度是清朝统治者参酌古制而制定的。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对蒙政策“宽严互济”、“恩威并施”的特点。蒙古王公的年班对稳定边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吐鲁番、哈密维吾尔族早期札萨克及其所属官吏的权力运作与当时实行札萨克制的蒙古族的权力运作情况相同。但到吐鲁番、哈密维吾尔族札萨克制废除前后,吐鲁番、哈密的札萨克行政组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官员的名称和职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权力运作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宗教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