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帝国主义论"及其批判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帝国主义论"是最近两年西方流行的新理论.这一理论起源于西方主流社会寻求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根据的需要,试图以一种基于西方民主价值观的"新型的帝国主义"重新解释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论"为冷战结束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战略构筑了理论基础,为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美帝国"的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西方左翼理论分析了 "新帝国主义论"的价值取向,全面揭露和批判了"新帝国主义论"的帝国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初形成东西方文化论战以来,"东方文化派"促成了一股颇具特色的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东方文化派"主张将中国伦理文化推及世界,使其成为拯救西方社会"道德危机"的良方.它以道德调和论和道德形上学为基本思路,建构了中国伦理文化的近代体系.  相似文献   

3.
"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它在现代成为一种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超出性爱本身,具有了超越凡俗的精神意义.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兴起可视为这种现代浪漫爱的滥觞,其中<红楼梦>和<茶花女>的相遇,为这种浪漫爱的兴起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中的唯情派继承了明清以来以情抗礼的文学传统并与西方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实现了对接;他们所表现的爱情具有超凡脱俗的乌托邦特性,本土禁欲主义道德与西方纯情、浪漫之爱与此结成了同盟,这是现代性初兴时期浪漫主义反世俗的"人的自我神化"倾向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陈维超 《社科纵横》2006,21(5):152-153
国防教育在国防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教育较之机械化战争条件下,国防教育的方式、手段发生一系列新变化,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主要研究。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因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又受制于国共两党间的战争现实,再加以当时"左"倾政治思维在中央占据主流,中共坚持了激进的"苏维埃革命"的政治路线.但是,由于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民族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新变化;中共对"左"倾错误进行纠正,逐步转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这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黄青 《青岛画报》2004,(5):34-37
如同"战争,让女人走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一样,经济活动亦不能将女人拒之门外.时下,冠以各种名称的"小姐"纷纷亮相,令人瞩目.新"小姐"经济与"美女经济"不同,"美女经济"的侧重点在"美",即外表出众,赏心悦目.而本文提到的"小姐",则是指那些看上去不一定很美,但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为特定消费群提供服务的女性,她们在商贸及许多领域的活动中具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以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主要阵地,全国兴起了"废除考试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北大、北高师的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出现了彻底废止考试制度、有限废除考试制度等主张。"废除考试运动"在部分学校取得了成功,但在全国并没有得到最普遍的实施,考试制度仍然保留了下来。五四时期的废除考试运动是窥测彼时学生群体思想状态的一个窗口,也是民国初年中国教育制度由旧轨转向新轨过程中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创新创业越来越受高校的重视,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大赛也随之兴起.中医药高等院校因其较强的专业特色兴起了一股专创融合的创业思潮,各个院校的创新创业氛围越来越浓厚,但是与此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不足.该文将着重探讨中医药高等院校在专创融合教育中的不足,并且与国外的创新创业环境进行对比,从而为"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高等院校专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07,2(1):76-81
在日本,“战争文学”系整个日本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积累不薄;细化到“日中战争文学”研究(1937-1945)也大体呈同样状态。在中国,情况略有不同,有“战争文学=侵略文学”的直线定性,有作品数量庞大,散在难寻,且几乎没有中文翻译,再加上“纪实”的性质使其与战争历史胶着为复杂的一体。故而,对它的研究需要观念意识、语言文化、历史知识和繁杂的研究操作等多重储备,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大体处于空白状态。近代日本的“战争文学”确有很大的特殊性,但也具有社会的、文化的、伦理的、政治的多重价值,不应忽略和放置。本文以“战争文学”的代表作家火野苇平这一个案为视角,进行尝试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陈文娟  肖峰 《探求》2010,(6):63-67
e-Social Science是国际社会科学界出现的前沿领域,是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为当今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工具新手段,由此也使社会科学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和契机。就e-Social Science的兴起及涵义、它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新特点和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加以介绍、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1.
12.
邓小南 《浙江学刊》2003,(3):99-103
本文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 ,从“问题意识”、作为“过程”的制度史、作为“关系”的制度史、严格学术规范 ,加强学术交流四个层面阐释了什么是“活”的制度史 ,以及如何才能将制度史研究做“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西方历史学界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所发生的转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正如法国年鉴杂志编辑部主任葛涅在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历史研究的重点已经从个人所属的阶级或群体的属性转向个人本身,从历史的必然性走向偶然性、从历史的决定论变成为关注历史情境之下的多重选择.这样的一种研究转向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而在这一转向中,西方历史学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目前正在思考着什么.  相似文献   

14.
王振红 《社科纵横》2010,25(8):114-117
"史"字出现不久,就有史官、史事与史书之三重内涵。"史掌官书以赞治"的传统,不仅培养了史官积极参政的职责意识与审慎的记事态度,而且还有助于形成绵密的记事制度。"史"具有史事的义涵则与上古时期人类祭祀、狩猎等重大事件紧密相关,这对中国史学形成重人事的优良传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随着记事的成熟和文献史料的积累,先秦时期的史书既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记事体例、编纂方法以及自觉的文献批判思想。"史"的三重内涵,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科学发现之一.作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无疑具有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但是,马克思毕竟不是学院派的哲学家,其全部理论都服务于他毕生追求的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因此,在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既要从新世界观(哲学)的本质的意义上去看待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又要从"历史科学"的具体内容上去领会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16.
王桂玲 《唐都学刊》2004,20(2):85-89
复杂的时代背景、丰富的政治经历以及撒路斯特、李维的影响 ,使塔西佗形成了矛盾的政治思想。这主要体现于他的传世佳作《编年史》中。从《编年史》入手 ,具体考察塔西佗的政治思想 ,可以看出其两面性  相似文献   

17.
黄皖毅 《唐都学刊》2003,19(3):109-112
马克思的《资本论》蕴含着丰富的世界史观,主要体现在包括了"世界市场"的内容的《资本论》写作构想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世界历史视野上。挖掘《资本论》中的世界史观思想资源,尤其是认清世界市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本身的连续性、马克思主义其他经典作家的有关阐述,以及当代全球化状况等,都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启乾 《日本学刊》2006,(2):153-160
进入新世纪以来,不断得到东瀛师友仙逝的消息。虽说他们大多都年过古稀,甚至已至耄龄,自然规律原本不可抗拒,然而每接噩耗,终究不免怅然,痛惜又一颗学术之星的陨落。日本战后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历史学家永原庆二(1922—2004年)就是其中的一位。一永原庆二先生出生于中国大连,父亲  相似文献   

19.
The word 'pseudoscience' is a marker of changing worries about science and being a scientist.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hilosophical debate on demarcating science from other activities, and was used in popular writings to distance science from cranky theories with scientific pretensions. These uses consolidated a comforting unity in science, a communal space from which pseudoscience is excluded, and the user's right to belong is asserted. The urgency of this process dwindled when attempts to find a formal demarcation petered out, and the growth of social constructionism denied science any special access to truth. The reaction to this led to the science wars, which ushered in a new anxiety in the use of 'pseudoscience', especially from the least secure branches. But recent writings on the disunity of science reveal how the sense of support drawn from it may be based on an illusion, creating a disunity of pseudoscience as well as of science.  相似文献   

20.
一、"史学危机"与政治化史学的终结 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主流是经史之学,其中以经为主、以史为辅,二者之问利用互补.其中经学为体,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构建其意识形态体系的根本所系;史学为用.在政治上它有鉴往知来的资治功能,在道德上它有褒善贬恶的劝惩功能.经史之问的这种体用关系,从文化体系的结构功能层面,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运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