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惠玲 《民族论坛》2011,(7X):72-75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极大的热情,将不凡的"行止见识"倾注于众女儿形象之中,并且透过主人公贾宝玉深受众女儿尤其是林黛玉的灵魂指引羁旅人间的心灵历程,深刻揭示了真正的女儿如赤子般的生命本真状态。本文不揣仄陋,试图探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光彩照人的众女儿形象及透过主人公贾宝玉的爱心、慧眼揭示的女儿观思想,浅析其相对于时代的超前性,探求其对于人生、人性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对《黄河怨》进行音乐分析、演唱处理及特点阐释,并作音乐表演及形象塑造上设计.《黄河怨》展现出完美的音乐形象构思和艺术表现形式,在《黄河大合唱》这部名作中具有重要的戏曲意义和结构功能.《黄河怨》作为一首具有强烈悲剧性的歌曲,具有西方"悲剧"和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义,其音乐表演与形象塑造,需充分理解《黄河大合唱》的整体艺术构思和《黄河怨》的审美及文化意义,应表现出其悲剧性音乐的"崇高感",将这个女性塑造成一个既类似、又超越于古代悲剧中"青衣"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3.
生存和死亡总是余华小说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活着》还是新作《文城》,在生死问题上均体现了余华对生命意识和态度的思考.《活着》中凸显的是"生存即是意义"的价值取向,而《文城》中更多表达的则是生命、精神价值,这样的变化,体现的是余华对生命哲学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湘西2006年成功申报"CCTV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神秘的湘西再添一道美丽的光环。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可以说是电视传媒最早介绍湘西的作品,其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并给湘西画上"匪"的审美符号;电视剧《血色湘西》也是以湘西为地域背景,同样是介绍湘西,却给湘西镌上"美"的形象符号。  相似文献   

5.
赵长治 《民族学刊》2019,10(4):92-98, 128
姚莹《康輶纪行》是一部主要记今西藏及川西高原藏区史地及文化、民俗的著作。康藏之行及撰《康輶纪行》时,姚莹参考了《卫藏图识》等几部清代早期西藏地方志,从《卫藏图识》之《图考》上、下,《识略》上、下及《藏语》等卷中摘引了大量资料。姚莹重视《卫藏图识》的资料有迫切希望较深入地多方面了解西藏的原因。《康輶纪行》对《卫藏图识》资料的利用不仅量大,并具有利用其资料十分全面但又有重点等四个特点。姚莹对《卫藏图识》及资料价值的重视,说明《卫藏图识》修纂有特点,内容也显丰富,已是清代西藏地方志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6.
周爱明 《民族学刊》2019,10(1):47-56, 112-113
《格萨尔》这部世界著名的至今传唱于青藏高原上的口传史诗,究竟产生于何时?为何人所创?又是如何日渐丰盈成为世界最长史诗的?至今讨论仍在进行,亦无定论。本文从进入书面记录的《格萨尔》零星记载入手,分析最早进入书面记录的格萨尔军王的有限描述及形象,进而考“格萨尔传”与“说格萨尔传”之具体丰盈、发展及《霍岭大战》等记录整理本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并指出“藏三国”之讹及“谢村版”和“拉达克版”的内容、特点与价值,试图通过系统的分析与考证,厘清《格萨尔》口头传统的发展和传承。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书籍也是珍贵的物质传媒媒介,但这些不利因素也只是减慢了《三国演义》的传播速度,其蕴含的巨大艺术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显现,最终传播者与被传播者唤醒了"客我"与"主我"的内在交流,读者在传播的过程中参与了形象的再塑造,切实拉近了文化与被传播者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在自己的作品《图兰朵》中成功塑造了"柳儿"这一艺术形象,在世界歌剧艺术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塑造"柳儿"的形象时,普契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使这一形象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主人,请听我说》这一唱段更是整部作品的精华。本文主要剖析了这一唱段的演唱技巧。  相似文献   

9.
《伯麟图说》是清代重要的云南民族图册,然而学界一致认为早已散佚不存.笔者发现《伯麟图说》仍然传世.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御制外苗图》的图册是一部改绘抄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图书室藏《滇省夷人图说》保存伯麟"奏章"全文,证实"图绘"是奉"诏命"完成的官修之作,或是《伯麟图说》副本,或是抄本、改绘抄本. 道光《云南通志》收录伯麟撰《进云南种人图说》是有力的佐证.(清)佚名《夷人图说》是《伯麟图说》的完整无缺的文字刻本.《伯麟图说》原本中滇省夷人种类应是108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左传》入手,重点论述了其中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首先对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地位作了简要概括,强调中国古代礼乐一体、礼乐并重的特点,并由此进一步说明了中国音乐与诗歌、舞蹈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音乐的论述进行分析,将其音乐思想的核心总结为"仁""和""善",这些思想又在《左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认为,《左传》音乐思想的主要特点体现为教化作用、等级观念、中和思想三个方面。从教化作用来讲,音乐在人的德行、礼仪、仁爱的建构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的教化作用在于稳固德行、安抚邦国;《左传》中音乐思想还表现为严格的等级观念,绝不允许僭越,有强烈的宗法色彩等特点。中和思想的深刻内涵就在于世事应和音乐一样有所节制,而中和之美是音乐弥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藏族《格萨尔》是一部反映古代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产生、发展、形成的历程堪称是一部记载藏族古代社会发展的形象史书。纵向发展的历史可追溯至藏族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制度萌芽时代的古代社会;横向传播极其广泛,在藏族地区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乃至在与藏族地区毗邻的国家及民族中广泛流传。文章通过对藏族与土族《格萨尔》中主人公——英雄格萨尔的诞生、求婚及称王母题的比较分析,试图探讨藏族《格萨尔》与土族《格萨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采用了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叙事手法,借以谱写一个庞大家族的历史,同时展现了作者自身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叙事手法之比较,凸显其文本特征上的异同,对于提升传统叙事小说的审美艺术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儒家经典,历来笺注解读之作品,层出不穷,汗牛充栋。我们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选取《论语》中五个关键词:"信"、"礼"、"仁"、"义"、"利"等,进行新的解读,跳出了原来的以纯文献文本解读或者形而上的解读套路,把孔子所讲的"信"、"礼"、"仁"、"义"、"利"等引入到社会场域中来,从社会结构、社会角色等视角予以新的解读,希望能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更为本质性的特点方面作出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正>清代王源《左传评》以揭示《左传》文法为主,他在凡例中自言:"评语皆作文窍妙,一篇可旁通千百篇而无穷,非仅为此一篇说法也。"虽不无自诩之嫌,不过其批点之旨趣亦可从中看出。王源所批,举凡布局谋篇、锻句炼字皆有所关涉,篇幅所限,此篇仅就其宾主、离合及以兵论文诸法,略加阐发,以见其以文论《左传》之苦心。  相似文献   

15.
以女性人物为主题的唐传奇中,爱情总是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于爱情的描述,使女性形象塑造变得更为鲜明.贵妇、大家闺秀、侠女等不同身份的女性都在爱情中获得了成长,克服了封建礼教,最终实现对爱情的领悟.本文选取了《莺莺传》《李娃传》和《聂隐娘》三部作品为例分析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李祈越 《西藏研究》2023,(5):97-104+162
李梦皋自称《拉萨厅志》成书于道光二十五年。事实上,该书主要抄撮自光绪三十四年刊行之日本人山县初男所编撰《西藏通览》,时间当在1908年以后。《拉萨厅志》全文共11目,其中9目都与《西藏通览》有密切联系;其抄录以内容截取为主,难以自成体系;又因编纂粗疏,文字讹夺衍倒现象较为严重,文献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7.
耿慧 《中国民族博览》2017,(16):101-104
浩瀚的中国典籍是中国古老文明的结晶,《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其英文译本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在历史与文化、译者自身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多重架构下,如何从认知转向视阈对其进行重译是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综合把握译者的认知现状、思维特点、语言图式及转向心理,着重分析了"隐喻"现象,旨在梳理翻译过程,解读经典片段,拓展认知空间.  相似文献   

18.
《钢琴协奏曲》是高平于2006—2007年创作的作品。本文对高平《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民族音乐元素进行探析,通过研究其音高组织、节拍节奏、配器手法等特点,分析作品中蕴含的苗族音乐语言。此外,本文还对《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线性思维特点及支声音乐手法进行剖析,力求深入领悟高平在本作品所表达的民族化音乐语汇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编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其内容之庞大及资料之详实在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问题一直是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民族资料入志是必然的,新编地方志中的民族资料对研究地方民族等具有重要价值。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其新编地方志中对民族的记述系统全面,本文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为例,对新编地方志中的民族资料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论《格萨尔》的程式化结构特点及其传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不仅规模宏大,其突出特点还在于它是一部至今仍被广大群众传唱着、不断丰富着和传承着的"活形态"史诗。民间口头传唱是其主要的流传形式。这部鸿篇巨著的生成和传承与其程式化的结构特点紧密相关。文章借鉴西方史诗和蒙古史诗研究的方法与思维角度。从结构入手,衍用口头诗学中"程式"和"主题"的术语概念,结合《格萨尔》自身所属的语言系统及文化传统的特点,对其整体结构、分部本结构、唱词结构、叙唱语言和曲调五个方面作出了具体的程式化解析;分析了《格萨尔》中"程式"与"主题"的具体内容,阐述了艺人如何利用"程式"和"主题"创作与传承史诗;探究了产生这种程式化的结构特点及传承规律的思想渊源,说明了史诗程式化的特点为艺人的即兴创作与记忆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