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多模态语篇的研究上,许多学者尽力于图文关系上的研究。有的学者把语言和图像看做同时起作用的两个意义系统,但两者各自以其独特的形式,相互协作地完成体现功能。有的学者把多模态语篇中的图文关系视作类似于语言中小句和小句之间的关系,图文之间的相关性体现在成分衔接上。学习型英汉双解词典是英语学习中的有用工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习型英语词典的模态发生了变化,插图得到广泛的使用。本文拟根据Halliday(1985,1994)关于逻辑语义关系和衔接的思想,在Martinec(1998)、Royce(2007)和Martinec & Salway(2005)的分析框架基础上调查学习型英汉双解词典中插图与释义的语义关系,通过统计分析,说明学习型英汉双解词典图文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句是语言中最高级的语法单位,小句复合体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句组成。投射型小句复合体在各种语篇体裁中被广泛应用。从投射型小句复合体与语篇体裁的关系可以看出,不同语篇体裁中投射型小句复合体的类型和投射命题动词的使用情况都有所不同,不同语篇体裁中投射型小句复合体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汉语小句复合现象中,小句间是否存在并列或主从依赖关系,一直争议很大。本文建立在赞同汉语小句复合体有并列和主从之分的基础之上,从功能的角度出发,提出语气是小句间依赖关系区分的根本标准。文章通过添加疑问语气词、变换语调序列的方法,从疑问语气来检测小句复合体中的首要句和次要句是否同时具有语气,研究结果表明,并列关系小句复合体中的两个小句各自都有语气选择,主从关系小句复合体中,首要句有语气选择,而次要句没有语气选择;这一结果也进一步证实,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具有普遍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英汉小句主位结构的信息分布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而N ida的功能对等原则可以用来实现英汉小句的等效互译。当英汉小句的主位结构信息分布出现差异时,在英译汉中译者应适当改变英语的主位结构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首先实现信息结构的对等,然后达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5.
英汉小句主位结构的信息分布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而Nida的功能对等原则可以用来实现英汉小句的等效互译.当英汉小句的主位结构信息分布出现差异时,在英译汉中译者应适当改变英语的主位结构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首先实现信息结构的对等,然后达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6.
翻译西方学术文献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信息传播。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逻辑差异,学术语篇中的长句,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以学术语篇中由于逻辑差异而导致翻译误差的长句为例,对学术语篇中长句汉译从翻译策略角度进行尝试性的探讨,归纳总结出学术语篇中长句的英汉逻辑差异类型,并对每种类型的长句提出具体的翻译办法,以期促进翻译的实践与教学。  相似文献   

7.
基于Brown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比较英汉条件句使用上的异同。句法位置上,条件标记if只能居于句首,而"如果"既可位于句首,也可位于谓头;语序安排上,英汉两种语言的优势语序都是"条件小句+结果小句"。两种语言也有"结果小句+条件小句"的语序,但是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语序在英语中高达31%,而在汉语中却不足0.2%;语义约束上,英汉条件句一般都需要携带[+主观性]的语义特征,但在实现主观化的手段上,两种语言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8.
在语篇衔接手段中,省略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成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省略大体上可以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篇省略形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而英语则是形合为主的语言,所以英汉语言的省略现象依然存在着一些本质上的不同。本文主要论述了省略的定义、功能、分类,以及在英汉语篇中的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依据,从小句关系角度对比研究李白的《送友人》、《怨情》、《静夜思》及Herbert A.Giles译作,发现译者作品在小句复合体数目、逻辑——语义关系、逻辑——依赖关系方面与原诗存在较小的差异性,由此说明Giles唐诗英译文本结构的“等值”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功能角度对英汉语小句间逻辑语义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重在呈现英汉语小句间逻辑语义关系类别及其出现概率、词汇语法和逻辑顺序表征方式上的差异,从而揭示英汉之间在认知和思维上的不同。研究发现:在类别出现概率上,英语增强类关系使用较多,而汉语延展类关系使用较多;在词汇语法表征方式上,英语的逻辑语义关系多由逻辑标记词体现,而汉语主要是通过语义关系来蕴涵;在增强顺序表征方式上也不尽相同,英语习惯先结果后原因或条件,汉语正好相反;在表征延展顺序时,英语通常按照逻辑标记词的语义排列,汉语则根据先后顺序排列。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与不同民族的认知与心理相关,西方民族重逻辑推理,汉民族重悟性和直觉。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言中普遍存在一种由“说”构成的独立结构:言说类评注语。文章从语义构成、语义分类和话语功能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言说类评注语。从语义分类来看,英汉言说类评注语均可分为话语范围类、话语基调类和话语方式类三种语义类型;从语义构成来看,二者基本是由形容词类副词和动词“说”共同构成,但句法位置和语法构成有所差别;基于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种语义类型,英汉言说类评注语都具有视角指示、态度介入和话语衔接的话语功能。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篇逻辑衔接中的时空关系有显性与隐性之分,翻译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转换一是通过简单的"显性"与"隐性"易位来实现,二是通过"关系转换"来实现。其目的之一是可以丰富语篇对比研究,二是可以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更加贴切地再现原文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语》英译的各种翻译策略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论语》中投射语言翻译研究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文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功能分析方法,从主位结构和衔接两方面探讨和比较了《论语》原文及其四个英译本中投射语言语篇意义的实现方式。我们发现,译者在翻译原文投射语言时,采用不同的主位结构及衔接机制,造成译本所表达的语篇意义有所差异。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翻译目的的不同及对原文投射语言语篇意义的理解差异,从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汉语单复句学说“源”出自晚清学者严复(1904)著《英文汉诂》.严氏将英文的Simple、Compound、Complex分别译为单简句、合沓句、包孕句,并将后二者合并名繁句.严氏简句、繁句之分是据英文动词变化有定式、不定式之别而产生句法功能迥异的Clause(分句/子句)、Phrase(动词短语).汉语动词“无变”,不存在分句/子句跟动词短语之别.所定分句/子句实是一种短语——主谓短语,跟动词短语句法功能相同,且可互为结构成分.仿严氏书简句、繁句二分引以为“源”导出汉语单句、复句二分之“流”,是机械引进、生硬照搬的方枘圆凿.这种“源”“流”实践分析的方枘圆凿现象存在从1920年至今有90年,是汉语现代语法学史上“一个历史性的大误会”.“大误会”产生的深层原因是认为单复句是世界上一切语言公有之“大同文法”,“天之当然”存在于汉语.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种种单复句划界理论是这种“大同文法”观的再反映.种种方法无一种能分清单复句,是理论分析表现出汉语有单复句这一“历史性的大误会”在当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科技英语中有大量的定语从句,在翻译时除了要正确理解定语从句和句子其它成分间的语法关系和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必要的句子结构分析和语义分析,往往还须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句式做适当变动,使其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从而使译文达到忠实、通顺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作为衔接手段,指示照应在英汉语篇中都存在。然而,由于英汉语言本身及文化的不同,二者在使用指示照应的差别非常明显。通过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中的若干文章进行中英文对比分析,总结出英汉语言中的指示照应在语篇衔接功能上的异同,从而指导学生对文章内容更深层的理解和提高其阅读、写作和翻译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汉英翻译教学中如何把英语衔接理论与汉英对比语言学结合起来的问题。指出,既然翻译牵涉到两种语言,那么汉英翻译教学必然牵涉到英语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通过教学案例说明,在汉英翻译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两种语言的差异、而不是共同点上。  相似文献   

18.
衔接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衔接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条件.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衔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荚汉语篇衔接手段差异很大.在对比英汉衔接手段差异基础上,探讨了通过分析,对比,传达实现双语衔接手段的转换,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小句”为视角,采用“疑问句语用性嬗变理论模型”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以汉英语祈使疑问句为研究对象,从句法层面对其语表形式进行充分的观察、描述和解释,向深层挖掘语里意义,向外层探求语用价值,力求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以期在祈使疑问句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之间找出某种对应关系,对二者的类型进行合理的归纳、分类;对疑问句探询功能的迁移及衰退进行了验证,挖掘出汉英语祈使疑问句出现的根源并发现二者之间异同.同时,也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跨语言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韩礼德对英语关系过程的分析入手,探讨了英语关系过程分类中的两个存疑。英语关系过程分类应当参照关系过程小句中参与者之间的两种关系: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根据两个参与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关系过程可以分为归属式和识别式两种模式;而根据语义关系,关系过程可以分为内包型、环境型和所有型三种类型。另外,内包型关系过程中两个参与者之间存在一种表示“属性或特征”的语义关系,它有别于环境型关系过程和所有型关系过程中出现的表示“环境”或“所有”的语义关系,不能相互混淆。两种模式和三种类型的英语关系过程可以相互作用,因而形成六小类关系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