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了40.63%,与内地高校相比,青海高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本文从精神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与活动文化等方面对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三所本科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加强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路径,是弘扬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方法,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论述了对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共有精神家园,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认同基础。对上海15所高校321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总体较高。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因素方面,学习时长、知识结构、环境感知、家庭状况、民族交往情况等因素作用明显。对不同学习时长、不同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强化家校联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交流交往交融是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民族认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认知建构过程,互动对其产生影响。民族旅游的发展不但加强了民族群体内部的互动,而且为民族间的互动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两种互动过程中所建构的民族认同既包含了少数民族群体对自我身份与文化的认同,又扩展到对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国家的认同,双重的归属感由此被激发。本文试图分析少数民族的旅游发展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并思考基于一种表演性的民族特色展示怎样作用于民族旅游中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存在因家庭条件相对贫困带来的自卑感、人际交往障碍、就业矛盾心理等问题。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强化队伍建设、完善管理机构、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三方面探索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路径。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大学的政治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及其价值观念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归属和情感倾向,并在政治实践中对政治体系的运作给出一定的心理评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我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民族文化和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还存在政治认同偏差,还需坚持以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传统为基本前提、营造良好的政治认同教育环境为社会根基、拓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实践为关键途径,逐步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生命源泉与内生动力,坚定文化自信,是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希望的大事。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希望、民族进步的基石,必须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但受当今错误思潮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知的模糊化和理解的片面化。基于此,本文在对如何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三条培育路径:增强高校文化氛围建设、发挥网络平台传播优势、增强学生文化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8.
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民族团结皆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方面因素,及高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对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较大。进一步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本地优秀文化资源,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工艺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其创业意识的培养不仅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持久发展。本文以民族文化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错误思潮的辨别与抵御、自身的成长成才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等方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规律,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民族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教学体系,实现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日常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是时代之需、国家之强、民族之兴的重要底蕴。文化自信离不了文化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方法,高校的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提供场域支撑与实践保证。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内涵分析为前提,在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等方面对其功能进行阐释,最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路径给予探析,以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中国,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俨然已成重要且紧迫之势。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56个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但在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社会信仰等方面具有诸多民族文化特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然会因为族性和文化适应性问题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碰撞。从自我评价与他方评价层面考察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力现状的研究认为,应挖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在关注族性基础上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传承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和职责所在。本文试图通过建立民族文化校园传承模型,探寻通过学生课堂、校园文化、学生活动以及外部环境的路径对内蒙古文化进行传承,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精神、孝道文化。当代大学生存在对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程度不高,对民族文化认同弱化的现象,亟需从高校、社会、政府三个层面同向发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育人、发展人、完善人"的重要工作,亦是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从组织保障、思想保障、学风保障、资助保障、服务保障五个方面系统梳理和探究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以软育人为核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取向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本文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研究外语专业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分析其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探索在当前高校大学生多元价值并存的形势下,如何创新构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7.
吴学军 《职业时空》2008,4(8):161-161
一、和谐校园构建中文化适应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的民族构成也越来越多元化,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越来越频繁。在文化的不断碰撞和交融中,不同文化个体尤其是少数民族个体置身于一个比较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免会出现文化不适应,甚至出现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课题组在对本院89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相当部分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大学生传统价值观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关系;方法:运用传统价值观问卷、中华民族认同问卷对34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整体属较高水平,不同民族与不同生源地存在交互作用并达到了显著水平(F=7.966;p=0.000),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水平明显高于汉族大学生(F=4.261,p=0.040),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与传统价值观均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正面因子。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要提升教育的效果,可以将其和文化自信进行结合,这对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也具有积极影响,可以缓解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问题。基于此,分析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与难点,如何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认同、理论自信与文化自觉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变革历程的梳理和教学现状的分析,从创新话语体系、开发利用隐性课程资源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探索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